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新商科论坛 四区(原工商管理论坛) 商学院 创业论坛
2336 1
2010-12-06
  一、研究背景
  
  随着当今企业竞争的日益加剧和客户需求的多样化,传统制造企业开始越来越关注服务对于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自20 世纪60 年代以来,发达国家服务业在就业和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不断加大,全球产业结构呈现出“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的总趋势。目前,全球经济增加值中有60%以上是由服务业创造的,发达国家服务业占其GDP 的比重达到了70%左右,少数国家甚至达到了80%以上,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各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指标。自中国的改革开放以来,服务业在我国也得到迅速发展,截止到2007 年,我国三类产业中服务业对GDP 的贡献已达到40%,就业人口比重达到32.4%。
  目前,服务供应链越来越成为企业供应链管理发展的重心,这不仅在于服务是供应链整合管理的内核,更在于服务对供应链绩效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随着物流服务进人供应链管理时代,理论界和企业界已经达成共识—提高物流服务质量不仅能够降低物流客户的生产经营成本,更重要的是能够满足最终客户多变的需求,进而为整条供应链上各个企业在技能、资源、成本以及差异化等方面带来竞争优势。最近几年,物流服务企业为了满足物流客户越来越高的要求,不断渗透到生产、销售等各个领域,逐步演化出物流功能部分或完全集成的物流服务供应链模式。田宇认为其基本结构是集成物流服务供应商的供应商→集成物流服务供应商→制造、零售企业模式。
  
  二、研究现状
  
  2.1、物流服务供应链的内涵
  关于物流服务供应链内涵,目前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结论。大部分学者都认为物流服务供应链是以物流服务集成商为链上的核心企业,把物流服务供应源和需求源组合在一起的网链型结构,同时其中和伴随着服务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流动。美国供应链管理专业协会(CSCMP)将物流服务供应链定义为由众多的包括公有制和私有制企业共同参与的过程,其中任何一家企业都没有足够的能力对全过程进行控制,更不用说对过程中的服务提供充分的保障。崔爱平,刘伟等人认为:“物流服务供应链是指围绕物流服务核心企业,以客户物流服务需求为出发点,通过各个对服务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控制,整合链上所有物流资源,将服务能力管理、服务流程管理、服务绩效管理和顾客价值管理集成,创造从物流分包商到物流需求方的物流服务增值的完整功能网链型结构模式。”高志军,刘伟参照上述定义,从物流能力集成方面给出了物流服务供应链的内涵:物流服务供应链是指由物流能力集成所形成的物流服务集成商为核心,以顾客物流服务需求为动力,通过链上各个节点企业之间所订立的契约对服务流、信息流和资金流进行有效的控制,整合链上所有的物流资源,将服务能力管理、服务流程管理、服务绩效管理与服务价值管理进行综合集成所形成的从单一物流服务分包商到物流服务需求方的功能网链型结构模型。其中,物流能力是物流服务供应链中的一条主线。结合以上观点,我认为物流服务供应链以物流服务集成商为核心,以功能型物流服务提供商→物流服务集成商→客户为基本结构, 伴随着服务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流动,将服务能力管理、服务流程管理、服务绩效管理与服务价值管理进行综合集成,通过提供柔性化的物流服务创造从物流分包商到物流需求方的物流服务增值的一种网链型结构模式。
  2.2、物流服务供应链建模
  在物流服务供应链建模方面,任春玉,王晓博,李子群在考虑企业配送网络的基础上,把库存控制决策纳入典型的设施位置模型中,以达到整个供应链全局优化的目的。蔡云飞,邹飞根据物流供应链发展阶段对物流服务供应链构建形式进行了初步探讨。刘小群,马士华对供应链整个物流过程中的能力表现进行了建模、量化与测量。对供应链的最大流量、整体流通量和响应时间3 个指标进行了推导,确定了量化公式。刘伟华,季建华,顾巧论建立物流服务供应链两级合作质量协调的博弈模型,给出了该博弈模型的混合策略纳什均衡解。模型进一步考虑了提供商之间的竞争情况对质量协调的影响,并对如何进行质量协调提出相应的建议。有助于企业在实际中对合作质量进行协调。但该模型尚未考虑在物流服务集成商自身也完成某些物流服务,以及物流服务集成商与功能型物流服务提供商存在服务功能互补的情况双方质量监控绩效和协调策略的影响。
  马士华,申文考察了某种产品供应链系统的一次性物流运作过程,建立了这个系统的物流能力动态规划模型。该文中最优物流能力策略体现为2 个关键量,即下界和上界。如果可得输人量小于下界则选择不开展物流;如果可得输人量超出了下界,物流能力可以足够大但不超过上界。
  李朝敏借鉴界面管理理论,将物流服务供应链中的界面分为两大类,并提出了四个界面,形成了基于界面管理的物流服务供应链基本框架。但该方法仅是界面理论在物流服务供应链上的应用,缺乏必要的证明。
  程建刚,李从东将物流服务供应链的输入进行分解,建立了一种多目标混合整数规划模型来优化物流服务供应链网络。但该方法对一些概念的度量进行了简化处理,在现实问题中一些概念有很多影响因素,进行简化处理,会对一些概念的属性存在影响,从而影响系统的实际应用。
  文献[9]对物流服务供应链双重委托代理机制进行了研究,并建立了模型,通过数值实验显示,帕累托最佳状态在双重主要代理模式下不可能实现,这是因为成员个人理性决策行为,同时得出一些结论:包括影响因素如成员努力水平、最初的利润分配系数和第二利润分配系数的变化机制等。该模式的是基本思路是协同运作和激励机制,同时在激励机制方面不仅考虑了物质激励同时也考虑了精神方面的激励,可以在物流服务供应链的激励机制建设中提供一些基本的思想。
  2.3、物流服务供应商选择
  供应商的选择是企业首先要考虑的问题,Charles A Weher 曾综述过74 篇供应商选择文献,把供应商选择的基本方法归纳为:线性权重法、层次分析法〔AHP)、多源供应商选择的单目标法包括线性规划法(LP)和混合整数规划法,至于多源供应商选择的其它方法,如非线性规划法和设施布局模型等,因关键要素难以定性确定而较少被使用。与线性权重法相比,尽管AHP 法较为客观、贴近实际,但两者主要适用于单源供应商的选择,而在运用单目标方法选择多源供应商时一个很大的缺陷在于各关键要素的权重假设是相等的,但这在实际情况中却很少发生。
  田宇在总结集成物流服务供应商特征的基础上,运用AHP 方法分析层次结构,求出各供应商权重,结合LP 方法探讨了集成物流服务的多源供应商选择。而任杰则采用AHP 方法确定各专家和各影响因素的权重,并使用模糊评价的方法计算各候选企业针对各因素的优先分值,以实现对集成物流服务商的排序和选择。两者均进行了权重的分析,但AHP 方法过多依靠主观判断,且主要适用于单源供应商的选择,在于各关键要素的权重假设中缺乏客观性,难以得到准确结论。
  文献[12]讨论了多目标的物流服务商的选择问题,其中一些参数在自然状态下是模糊的.
  非对称模糊决策方法使决策者按照不同标准分配不同的权重.例如亦考虑到作证的可行性和方法的有效性。文中将模糊多目标供应商选择问题转换成一个加权模糊过程模型和它的等效的单目标线性规划过程.这种转变减少了该系统的规模,使更小的计算复杂性,并使得应用模糊方法更容易理解。
  Goran Persson、Helge Virum 提出了物流服务提供商分类,按照复杂性和资产专用性可以分为4 类,各种物流服务提供商之间存在着相互合作和供给的关系。
  罗博,孙林岩,闰秀霞等人综合考虑市场的竞争、资源约束和物流服务供应链系统配置的费用最小化,从物流服务供应链模式的可靠性出发,建立了服务商数量确定的最优化模型,并设计了相应的算法。但该模型假设物流服务供应链中处在统一环节的不同供应商的服务可靠性和费用相同,这在实际中很难实现,下一步应该对不同供应商的权重进行分析,进一步优化模型。
  2.4、物流服务供应链收益分享
  物流服务供应链收益分享的过程往往是供应链上游的收益分配者(第三方物流提供者)为了激励下级的收益被分配者(分包商)以创造出上级所需的效益(服务质量、水平)和下级为了多争取收益以便在为上级创造效益的同时也为自己谋取利益的过程。
  王玖河通过数学分析得出港口供应链上参与企业选择Stackelberg 均衡模型的原因,与Nash 均衡的比较为基础,建立了一个多目标、多因素的行为研究、利益分配机制模型。但他建立的模型仅由货源地和港口组成,没有涉及港口物流服务供应链其它部分,利益分配机制以个体理性为前提,没有很好的考虑整体理性。
  张苏通过考虑港口之间的相互影响,构造一个基于信号博弈分离均衡的声誉模型研究港口的合作竞争问题,分析港口建立声誉和实现合作的效果。并研究结盟港口之间收益分配的问题。然而,王迅等人已经讨论了基于声誉模型的供应链合作关系形成机理的局限性。而且该研究对象为区域内的港口群,而没有对单个港口的物流服务供应链内部的利益分配机制进行研究。
  张智勇,郑成华,宋薛峰对单个港口物流服务供应链内部的利益分配进行了研究。建立了港口企业和其它物流服务提供商的合作博弈模型,首次提出改进Shapley 值(加权Shapley值)在港口物流服务供应链进行利益分配中的应用。
  田宇,吴佩勋选取批发价格和销售收入定量比两个参数,构建了二阶段和三阶段物流服务供应链收益分享合同模型,并提出不同模型下收益分享合同有效的条件,提出通过合同参数的调整可以促进物流服务供应桩各方参与合作的积极性的观点,并探讨收益分享合同成立的必要条件。但该模型选取的参数过少,下一步应该增加参数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刘志学,许泽勇基于非对称信息理论的第三方物流合作博弈分析,王勇,罗富碧,林略第四方物流努力水平影响的物流分包激励机制研究,都对物流服务供应链的利润分配问题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在这些研究中,大都假设物流服务提供商之间是同质的,即他们的偏好是相同的,风险回避系数也是相同的,且模型假定物流服务提供商各自的产出仅与自身的努力水平有关,与物流服务集成商的努力水平无关,这与实际不符。
  刘伟华,季建华,张涛将模型扩展到更一般的情况,运用委托代理理论建立了物流服务集成商和功能型物流服务提供商之间的优化模型,同时综合考虑了提供商的参与约束(OR)和激励相容约束(IC).对模型进行优化。
  樊琦对供应链上游决策者第三方物流提供者具有双重目标的收益分配问题进行研究,基于供应链第三方物流提供者与分包商之间的主从结构的分析框架,提出收益最佳配置的变权激励模型,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变权激励策略,并讨论了模型的求解方法。该模型建立在分包商能够如实向第三方物流提供者汇报自己获得不同收益数量时达到生产服务目标的情况,实际操作过程存在难度,而且一些因素难只能定性分析如:满意水平。
  2.5、物流服务供应链任务分配与绩效评价
  物流服务供应链任务分配研究方面,刘伟华,建华,周乐在不确定需求的情况下,研究了物流服务集成商(LSD 面对多个功能物流服务提供商(FLSP)时如何进行订单任务分配的问题,给出了基于多种物流能力的任务分配模型,并给出了模型的求解方法。该模型仅考虑单周期下的任务分配模型,后续的研究可以扩展到多周期情况,而且该模型仅研究两级结构的任务分配,对于多级结构下的任务分配问题尚有待研究.。
  文献[20]根据基于多代理系统(MAS)的物流服务供应链合作模式去分析物流服务供应链的任务分配特点.使用马尔可夫决策过程(MDP)构建了一个物流服务供应链的任务分配的模型。并提出了一种基于迭代算法的算法解决模型,为研究物流服务供应链的任务分配提供了参考。
  李肇坤,郭贝贝,杨赞研究了以港口为核心企业的物流服务供应链中的多物流任务分配问题。建立了港口物流服务供应链多任务分配模型。但该模型所采用的一些因素难以定量测量,大多采用定性的方法,在于各关键要素的假设中缺乏客观性,这就影响了模型的有效性例如:供应商满意度。
  关于绩效评价,闫秀霞,孙林岩,王侃昌分析了以集成物流服务供应商为主导的物流服务供应链模式,并从运行域、层次域、构成域三个属性域给出了评价物流服务供应链模式绩效的指标体系。但该方法在指标权重的确定时大多是主观性判断,各关键要素的假设中缺乏客观性。
  郭梅,朱金福针对物流服务供应链绩效评价中指标过多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模糊粗糙集的指标约简方法。该方法减少了调研和统计的成本,避免了一些重要指标被弱化,导致评价结果不合理,同时为避免指标权重的确定主观性过强的缺点,基于属性重要性来确定指标客观权重,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但对指标约简的方法会造成指标间影响作用的重合问题。
  2.6、物流服务供应链服务能力
  物流服务供应链的服务能力主要取决于物流服务供应链的协同、协调能力,在物流服务供应链协同方面,张辰彦利用相关经济学理论分析了协同的形成机理,并对其协同的机制进行了阐述。文献[25]构造了物流服务信息网络总协同的概念框架和多任务委托代理模型。然后,根据全面的系数和可测性供应商的成本,说明了影响总协同合同的因素和激励方法,最后提出了一些建议。该论文对合理利用信息网络和实现物流服务供应链的整体最优化有参考意义,今后的工作应扩大奖励合同的范围,考虑多代理模型。马翠华对物流服务供应链能力合作的结构及内涵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物流服务供应链能力合作的协同机制。都是在理论上对协同问题作了探讨,没有对协同问题提出建设性建议。
  对于物流服务供应链协调方面的研究,文献[27]为探讨物流服务供应链协调机制,定义了三种协调运作模式,点链协调、行链的协调和链链协调,建立了合作的模式,通过对模型进行数值实验,得出了一些结论:成员之间的协同程度越高,需要的努力越多,更明显的协调效应和产生更复杂的协调行为;随着协调行为复杂性的增加内在动力机制协调变得薄弱,外部动力机制需要加强。该文提出有效地协调不仅需要内在的驱动机制,而且需要外部驱动机制,如公平合理的利润分配机制,诚信机制,激励和约束机制等,对协调机制的影响因素做了综合的考虑,对协调机制的研究具有实际意义。
  激励机制是否完整对物流服务供应链的服务能力有较大的影响,目前,有关其信息共享激励问题的研究几乎处于空白状态,张德海,刘德文建立了物流服务供应链的信息共享体系,并使用修正的格罗夫斯机制设计其信息共享的激励机制,填补了信息共享激励问题的空白,在实际应用中,它提供了一种信息共享的新思路,对提高我国物流企业在国内国际市场上的生存和竞争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但该模型设计的激励机制是在分配系数一定时达到占优策略均衡,而且研究的是在单一的需求订单情形。
  
  三、研究趋势
  
  首先,一些基础理论如:物流服务供应链的概念、结构模型及其内涵的研究的一个重要趋势。其次,结合物流服务供应链的特点如何将比较成熟的产品供应链的相关的理论和方法应用到物流服务供应链,将成为一种趋势。这种趋势包括以下几点:
  1、物流服务供应链的设计和合作伙伴选择。
  2、物流服务供应链中服务协议和服务质量水平的控制,尤其是非对称信息条件下的物流服务供应链的质量监督和质量控制。
  3、物流服务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测度。
  4、物流服务供应链中服务能力的传递、控制与执行问题。
  5、物流服务供应链多级结构下的任务分配问题。
  6、物流服务供应链的多级质量监控概率的计算。
  7、LSSC 定量契约模型方面。
  
  参考文献
  [1] 蔡云飞,邹飞. 物流服务供应链及其构建[J].管理研究,2006(8):17-18.
  [2] 任春玉,王晓博,李子群.基于供应链的物流配送网络模型研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2(4):77-79.
  [3] 马士华,申文.供应链物流运作能力计划模型与分析[J].中国管理科学,2007,15(4):83—88.
  [4] 刘小群,马士华.供应链物流能力:流通量和响应时间算模型[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9):121—124.
  [5] 刘伟华,季建华,顾巧论.物流服务供应链两级合作的量监控与协调[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7,12(3):47-52.
  [6] 刘伟华.物流服务供应链能力合作的协调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7.
  [7] 李朝敏.物流服务供应链的特性及其模式构建研究[J].集团经济研究,2007,7:132.
  [8] 程建刚,李从东. 一种新型物流服务供应链建模方法[J].工业工程,2009,2(1):111-115.
  [9] YAN Fei,LI Yun-fei. Double Principal-agent Mechanism of Logistics Service Supply Chain[A]; International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Science & Engineering[C]; 2009,9(16):2000-2006.
  [10] 田宇.物统服务供应链构建中的供应商选择研究[J].管理现代化,2002,(4):23-26.
  [11] 任杰. 基于物流服务供应链模式的集成物流服务商选择的研究[J].物流平台,2006,9:111-112。
  [12] Rui Ding,Yan Chen,Lin He. Fuzzy Multi-objective Programming Model for Logistics Service SupplierSelection[A];Control and Decision Conference[C];2009,6:1527-1531.
  [13] Goran Persson, HelgeVirum. Growth strategies for logistic service providers,a case study[J].InternationalJourna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2001,12(1),53-64.
  [14] 罗博,孙林岩,闰秀霞. 一种考虑物流服务供应链可靠性的服务商数量确定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6,(1):181-182。
  [15] 张智勇,郑成华,宋薛峰. 基于改进Shapley 值的港口物流服务供应链利益分配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09,6(6):113-115.
  [16] 刘伟华,季建华,张涛. 基于物流服务组合的两级物流服务供应链利润分配模型[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2008,8(4):589-592.
  [17] 田宇,吴佩勋.物流服务供应链收益分享合同模型[J].科技管理研究,2006,(1):227-229.
  [18] 樊琦. 物流服务供应链收益分享的变权激励模型[J].工业技术经济,2008,12(12):117-118.
  [19] 刘伟华,季建华,周乐.两级物流服务供应链任务分配模型[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8,9(9):1524-1528.
  [20] Xia Gui hua,Li Hui. Study on Logistic Service Supply Chain Task Allocation Based on MAS,2008,10:1621-1625.
  [21] 李肇坤,郭贝贝,杨赞. 港口物流服务供应链中多任务分配问题研究[J].水运工程,2009,5(5):39-43.
  [22] 闫秀霞,孙林岩,王侃昌. 物流服务供应链模式特性及其绩效评价研究[J].中国机械工程,2005,6(11):969-973.
  [23] 郭梅,朱金福.基于模糊粗糙集的物流服务供应链绩效评价[J].系统工程,2007,7(7):48-52.
  [24] 张辰彦.物流服务供应链协同问题探讨[J].科技与管理,2007,(5):33-36.
  [25] ZHANG De-hai,KANG Shi-ying.Study on Incentive Contract of Total Synergy by Logistics ServiceInformation Grid[A];2008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Management,Innovation Managementand Industrial Engineering [C];2008,12:133-136.
  [26] 马翠华.基于能力合作的物流服务供应链协同机制研究[J].现代物流,2009,(2):24-27.
  [27] Yan Fei,Dong Qianli. Three Collaborative Operation Modes of Logistics Service Supply Chain[A];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Science And Service Science [C]; 2009,9:1-4.
  [28] 张德海,刘德文. 物流服务供应链的信息共享激励机制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8,(6):214-216.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2-9-22 06:19:33
学习了。谢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