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休闲灌水
3215 3
2010-12-06
一。金笔

  尽管饱含历史内涵与情感,英雄金笔这个老品牌依旧避免不了替代之危。产业替代是任何企业必须面对的灭顶之灾,而大多数企业难以承受产业升级或转型的致命阵痛,因产业衰落而沉没。
  小小笔业照样催生大品牌,谈到笔中豪杰,中国曾有两个并驾齐驱的响当当品牌——中华铅笔和英雄钢笔。但当PC掀起“换笔风潮”后,二者都受到了键盘的冲击,而中华铅笔依然风采不减,可英雄钢笔已烈士暮年。
  赶超派克成英雄
  1930年代,欧美商品在中国倾销,激发了国人实业救国的热情,由此催生了一大批爱国品牌,英雄钢笔就是其中之一。英雄金笔厂的前身是成立于1931年的上海华孚金笔厂。“英雄”商标则是另一名为“大同英雄”的金笔厂在1939年注册的。1955年,大同英雄金笔厂并入华孚金笔厂。
  英雄笔虽因抵制派克而生,但派克作为钢笔的鼻祖,却是“英雄”不得不学习的榜样。1958年,英雄人以“师夷长技”的实干精神掀起追赶“派克”热潮。通过技术攻关,在确定的12项具体指标中,新研制的“英雄100型”金笔有11项赶上和超过了派克。这一赶超一举奠定了“英雄”的龙头地位。
  1966年,华孚金笔厂改名为英雄金笔厂,“英雄”品牌历经几十年,已经成为中国驰名商标,在国内外市场上享有较高声誉。到1980年代初,英雄笔厂发现,派克在20年间有了长足进步,而“英雄”则固步自封,于是“英雄”提出“二赶派克”,再次迸发出活力,由此诞生了业界著名的“英雄200型”金笔。
  实施“赶超战略”,让“英雄”在国内制笔业界再次独领风骚。1980年代末,英雄金笔在国内占据70%以上的市场份额,处于绝对称雄地位。英雄笔厂的老竞争对手、原上海永生笔厂厂长徐正元这样见证:“80年代,美国派克曾到英雄厂参观,他们认为,英雄厂的许多方面已经超过了派克,自叹弗如。”
  产业衰落英雄暮
  正当“英雄”名声大振时,问题接踵而至。先是行政之手“拉郎配”,重组进来多家企业;之后,“英雄”又掉入盲目多元化陷阱,致使债务繁重,经营困难。同时,大量仿冒产品使“英雄”品牌在市场上如蚁穴溃堤。
  进入新世纪后,为摆脱经营困境,英雄笔厂被迫走上OEM代工之路。它不仅为国外同行贴牌加工,还为江浙一带新崛起的民营制笔企业生产金笔。而PC的兴起则使英雄钢笔面临灭顶之灾。
  进入暮年的“英雄”直到2006年被上海海文集团接手后,才摆脱历史遗留包袱。海文整合41件“英雄”商标,并投资8600万元,意欲再造“英雄”。
  在“2005年至2006年商务部重点扶持的出口品牌”目录中,“英雄”是上海少数几个上榜品牌之一。但“英雄”难以重振雄风。
  回首“英雄”,备感酸涩。同样遭遇过替代危机的派克因成功转型而重获新生。在1960年代,圆珠笔浪潮曾把派克钢笔挤到角落,派克钢笔放弃同圆珠笔大打价格战,削减产量,以品质提升而大幅提价,改走高档路线。在经历一番销售额急剧下降的阵痛后,绕开与圆珠笔的直接交锋,派克终于奠定高档金笔地位而称霸市场,从而绝处逢生。即使PC冲击,也无以替代派克之奢华。
  英雄钢笔在1980年代后期,也曾试图从中低档转向中高档,但迫于前期市场启动之艰难,最终走上规模代工之路,从而丧失转型机会,失去了重生的可能。


二。家用缝纫机

  曾为中国家庭标志性的“三大件”之一,家用缝纫机行业因生活方式变化而几近全军覆灭,中国百姓30年前的“蝴蝶梦”,如今已成记忆中的“梦蝴蝶”。
  应运破茧成蝶舞
  从1950年代至1980年代,在“先生产,后生活”的短缺经济状态下,中国百姓在“穿衣”方面的消费方式主要以买布裁衣或自缝自补为主。加之,在自力更生的产业发展模式驱动下,由此应运而生了庞大的家用缝纫机产业。时至1982年,我国缝纫机的年产量达到1286万台, 成为当时世界家用缝纫机最大的生产国。
  在自给自足的消费理念倡导下,缝纫机成为当时中国人结婚必备的“三大件”之一,风靡一时,家庭普及率一度超过50%。
  在上亿个家庭的巨大市场孕育下,在众多缝纫机生产厂家中,上海成为中国缝纫机主要产地,约占全国累计总产量的50%,占中国缝纫机总出口量的80%。其中,“蝴蝶”、“蜜蜂”、“飞人”等成为最畅销的品牌。
  尤为著名的是上海协昌出产的蝴蝶牌缝纫机。这家始于1912年的中国最早的缝纫机厂,在新中国成立后,以质量优良稳定、外形美观新颖而成为中国第一名牌缝纫机。同时,又因单位成本比全国行业平均值低25%,因此销量一直位居全国前茅。1974年,协昌缝纫机厂的年产值达到8198万元,上交利润2648万元。 (缴税比例达到32.3%,哪个民企有这个比例的)因上缴利润远远高于其他地区厂家,协昌被国家定为行业龙头企业。
  天寒香冷蝶难飞
  当改革开放后的市场经济大潮涌来,缝纫机产业向民营企业放开。进入1990年代,像协昌这样的大型国企,虽然创造了140万台的巅峰年产量,却也受到市场经济的猛烈冲击。
  但让蝴蝶折翼的致命一击却是,产业与市场的双巨变。中国人的消费方式日趋成衣化,由此伴随成衣工业的迅速崛起,随之而来的作为生产工具的工业缝纫机需求大幅上升,而家用缝纫机市场迅速萎缩,几近消亡。
  面对巨变,作为“八旬老者”协昌缝纫机厂在市场竞争中因观念老化和体制僵化,在日渐衰落中耗尽了产业升级与转型的资源和能力,行将就木。时至2000年,上海缝纫机公司收购了飞人协昌缝纫机公司的部分产权,其中包括“蝴蝶”、“飞人”等原有驰名商标。
  世上再无梦蝴蝶
  翻阅1980年代前后的资料,我们可以发现,当年家用缝纫机行业面临产业替代灭顶之灾时的惨状:1980年,云南鸳鸯牌成本为340元,出厂价仅为150元;四川峨眉牌电动缝纫机成本为502元,出厂价为360元;湖南金箭牌成本为159元,出厂价为130元。而时至1980年中晚期,蝴蝶、蜜蜂等品牌缝纫机的出厂价仅维持在53.26至68.90元之间。尤其是在1980年代末,国家取消对厂家的价格补贴之后,这些气息奄奄的昔日黄花顿时香消玉殒。
  从1980年代至1990年代,是中国家用缝纫机行业由盛及衰的10年。在这期间,作为行业龙头企业的蝴蝶是有可能完成产业升级或产业转型的。但在这一时期国有企业并没有充分的自主权,尤其是投资自主权。因此,求得最后一线生机的努力也只能听天由命。


三。红灯收音机

  熊猫雍容红灯靓
  在1949年开国大典时,中国人民通过收音机“收听”了阅兵盛况。其后,666特别认识到,在当时一个80%人口是文盲和半文盲的大国里,发展广播事业何其重要。
  发展广播必须有收音机。1952年,二机部十局向南京电工厂、南京无线电厂下达了研制收讯放大管和广播收音机的任务。
  最初,收音机价格高达三四百元,普通百姓只能望“机”兴叹。进入1970年代,由于技术改造而价格下降,收音机开始成为中国普通家庭客厅里的“装饰配置”。在那个信息相对闭塞的年代,电视是罕见的,新闻电影纪录片也只是不论时效地随机播放,因此收音机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第一主流渠道。
  正是由于收音机兼具获取信息与娱乐的双重功能,市场需求不断扩大,国内收音机制造厂家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1949至1978年的30年间,全国累计生产7628.2万部收音机;而1979年至1985年的7年间,就累计生产了15985万部。
  南京无线电厂作为收音机行业的先锋,于1956年将品牌更名为“熊猫”。虽然熊猫收音机的年产量并未如后来上海无线电二厂的“红灯”收音机那样达到上百万台,但熊猫凭借着华丽的造型和精良的制作,多次夺得全国特级机一等奖,还被222总理选作国礼送给友好国家元首,因此获得了第一高档品牌之美誉。
  收音机转型彩电
  时至1980年代后期,电视机的普及导致了收音机行业由盛及衰的转折点,国内开始将收音机归为“夕阳产业”。实际上,在1980年早期,南京无线电厂已经察觉到收音机将出现下滑趋势,于是迅速调整产品结构,转产收录机。该厂同南京地区37家中小型电子企业实行联合,组建了我国电子工业中的第一个横向经济联合体——中国南京无线电公司。不仅如此,在其他无线电厂还在生产收音机、收录机的时候,1984年,根据技术趋势和市场动态,,南京无线电看准时机,果断转身,决定上马彩电。
  正是由于快人一步,南京无线电才走得相对较远。1987年,熊猫集团成立。1996年,熊猫电子在香港上市,成为国内电子行业第一家拥有H股的上市公司。
  在“影像产品”替代“音响产品”的产业拐点之际,南京无线电厂以惊险一跃跨越替代之危,从熊猫收音机成功过渡到熊猫彩电。
  红灯声咽尽无声
  对于整个收音机行业而言,绝大多数企业并不如熊猫幸运,它们未能迅速反应并及时转型。企业连年亏损,最终走向灭亡。
  在1970年代红极一时的“红灯”收音机的生产厂家——上海无线电二厂,当产品生命周期濒临绝境之际,作为国家重点骨干企业的上无二厂反应迟钝,还固守于收音机及其元器件的生产,产量不断下降,企业最终销声匿迹。
  在收音机行业,同为国家一级企业的武汉710、北京电子仪器厂等,均在1990年后停止了收音机的生产,被重组为其它新企业。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0-12-6 20:07:15
1# sain0426 四。海鸥伤逝凤凰冷

  中国照相机工业的崛起是建立在仿制基础上,整个行业并未形成创新思维和能力,而是天然走上“跟随仿制上规模”的循环。在外国品牌大举进入中国市场时,“百鸟争鸣”遭到肃杀。更可惜的是,两只“国鸟”在数码浪潮中栽入海底。
  海鸥翱翔凤凰舞
  在1950年代的中国,伴随百姓生活渐趋稳定,对于生活质量的追求不断进步,加上为了满足政治、军事的需要,国家提出发展照相机工业。
  在当时,照相机号称“中国工业水平试金石”。一台照相机的产出,堪称举全国之合力。后来兴盛的海鸥相机的前身,中国的第一台国产照相机,主体部分是由中央商场钟表维修工与照相机店技术人员仿造,镜头由长春光学机械研究所设计,镜头加工则委托给了上海吴良才眼镜厂。
  各行业的通力协作,造就了上海照相机厂的辉煌。海鸥照相机自面世起,就一直成为照相机行业的领头雁。海鸥曾出品过一系列型号的相机,从最初双反4型到鼎盛时期的DF系列,多次获得国家级荣誉,成为当时最畅销的品牌。而DF系列更是在1980年代风靡一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要凭票供应。
  1983年,与“海鸥”本为同根生的“凤凰”品牌于江西面世,并且后来居上,在产品品种和质量方面一跃成为国产照相机中的佼佼者。至2000年1月,这支被称为“中国光学行业第一股”的上市公司,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有率从2%上升到8.33%,紧随奥林巴斯、佳能、理光之后,位居国产照相机之首。
  革命首先要谁命
  1984年10月,全国照相机总产量首次逾越百万架大关,达到126.72万架,比上年增长34.23%。但同年,商业部从日本进口中高档照相机也达20万架,国外照相机开始进军中国大陆市场。
  到1985年,由于国外照相机突然大举进入和国产照相机技术进步缓慢等原因,曾畅销20年的海鸥DF120出现严重滞销,年底产线全面停产。这是对国内照相机工业的一次重大打击,海鸥及其伙伴们惊奇地发现,其井底之蛙妄为尊的地位已然动摇。
  与缝纫机行业不同,中国照相机工业的衰败,并非因市场萎缩。恰恰相反,市场呈现出几何倍数的增长。而进入21世纪,从传统胶片照相机到数码相机的转变,则不仅是简单的“产品升级”,而是一场数字化革命。在这场革命中,照相机由家庭奢侈品向家庭必备品转变。这本应给中国照相机企业创造一跃而居世界一流的绝佳机遇。
  但是,国内没有一家企业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良机,因为它们没有“时刻准备着”。进入2000年,无论是海鸥还是凤凰已现危机,在数码浪潮中,凤凰至今没有数码相机问世,海鸥在1998年研发出了D33型号之后,亦再不见产品投放。时至今日,国内没有一家数码照相机立市。
  两只国鸟栽下来
  1970年代后期是中国照相机工业崛起的时期。只可惜,这种崛起是建立在仿制的基础上,亦步亦趋,整个行业并未形成创新思维,更为立足于自主创新,而是天然走上“跟随仿制上规模”的循环。
  最大却非最强。1989年,因国内市场疲软,中国照相机厂商陷入暂时困境,由此成为主管部门及地方666要求合资的最佳理由。至1996年,国内相机生产厂家有37家关停并转,仅余海鸥与凤凰两家。
  “百鸟争鸣”遭到肃杀,可惜两只“国鸟”也未能腾飞。

五。乐凯
 励精图治胶卷王
  1980年代,作为中国电影胶片龙头的乐凯面对市场需求,抓住机遇而果断转型。1982年研制出了我国第一代彩色胶卷,实现从电影胶片向民用照相耗材的跨越。
  由于我国彩卷业与世界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当时国内一些胶片厂掀起全面引进浪潮,厦门、汕头感光企业相继全套引进了两条彩卷生产线。但乐凯坚持在自立开发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部分引进技术为己所用。
  引进潮并未振兴中国感光产业,上海彩卷线未能形成设计规模,厦门和汕头连年亏损,无锡、天津等企业只是勉强维持。
  只有乐凯形成了“生产一代,改进一代,研制一代,预研一代”的良性循环机制,至1992年,乐凯金BR100问世,仅10年时间,乐凯就将与柯达公司的差距,由40年缩短为8年。凭借精湛的色彩表现与过硬的自主技术,1995年,乐凯当之无愧地当选“中国胶卷之王”。
  1996年,乐凯胶片公司彩色胶卷、彩色相纸、彩色电影胶片、航空航天胶片的产量分别占全国总产量的80.2%、89.7%、86%与100%,市场占有率达到23.67%。
  壮士暮年早衰者
  然而,乐凯的王者生涯仅仅走到了此时。1997年,柯达合并公元与福达两家国内胶片厂,大举进攻中国市场。面对国际对手的发力,乐凯无力抗衡。
  传统感光材料行业是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其研究与发展费用是衡量其技术领先程度的重要指标。1995年柯达的研发费用为9.35亿美元,占其销售额的5.6%;而同期乐凯的研发费用仅为0.03亿美元,二者相差三百多倍。
  随着数码成像技术的出现,传统感光材料面临着全面衰退危机。产业替代危机让乐凯芒刺在背,但面临数码转型,更显力不从心。
  2000年前,乐凯就有意成立数码影像公司。但到2001年,乐凯数码影像有限公司年产2000万平方米的影像材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方获国家计委批复通过,接下来又要进入初步设计审查会环节,光“纸上谈兵”就耽搁了3年。在柯达、富士、柯尼卡、爱克发这些胶卷老牌厂商都纷纷将旧有的冲印网络升级为数码冲印,甚至涉足数码相机制造时,缺乏核心技术和资金投入的乐凯,却只有看热闹的份儿。
  很快,乐凯就被竞争对手远远地抛在身后。2003年8月,乐凯终于与爱普生公司合作,开出了自己的第一家数码激光冲印店。此时,柯达的数码冲印网络服务点已经超过1800家。数码冲印“据点”的落后,拖慢了乐凯数码冲印产品链的经营发展。
  进入2000年,乐凯的销售利润连续下滑:2000年净利润是2.1亿元,2001年降为1.39亿元,2002年下挫至1.24亿元,2003年,则跌破亿元大关。
  与此同时,汕头感光厂返而生产黑白胶卷和相纸;无锡感光厂去开发生产纸质方便面碗;上海感光材料公司以土地换生路,由海鸥照相机公司托管;辽源胶片厂被吉化公司兼并,转产福尔马林……
  乐凯这个仅仅只有10多亿元年销售额的胶片企业,一个占世界份额不到1%的传统胶片企业,在传统感光材料被替代时,也向“王者”道别了。
  其实,中国的感光材料工业从未有过王者,因为它从未真正“长大成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2-6 22:27:24
谢谢分享!!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2-6 23:34:18
健力宝算一个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