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sain0426 四。海鸥伤逝凤凰冷
中国照相机工业的崛起是建立在仿制基础上,整个行业并未形成创新思维和能力,而是天然走上“跟随仿制上规模”的循环。在外国品牌大举进入中国市场时,“百鸟争鸣”遭到肃杀。更可惜的是,两只“国鸟”在数码浪潮中栽入海底。
海鸥翱翔凤凰舞
在1950年代的中国,伴随百姓生活渐趋稳定,对于生活质量的追求不断进步,加上为了满足政治、军事的需要,国家提出发展照相机工业。
在当时,照相机号称“中国工业水平试金石”。一台照相机的产出,堪称举全国之合力。后来兴盛的海鸥相机的前身,中国的第一台国产照相机,主体部分是由中央商场钟表维修工与照相机店技术人员仿造,镜头由长春光学机械研究所设计,镜头加工则委托给了上海吴良才眼镜厂。
各行业的通力协作,造就了上海照相机厂的辉煌。海鸥照相机自面世起,就一直成为照相机行业的领头雁。海鸥曾出品过一系列型号的相机,从最初双反4型到鼎盛时期的DF系列,多次获得国家级荣誉,成为当时最畅销的品牌。而DF系列更是在1980年代风靡一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要凭票供应。
1983年,与“海鸥”本为同根生的“凤凰”品牌于江西面世,并且后来居上,在产品品种和质量方面一跃成为国产照相机中的佼佼者。至2000年1月,这支被称为“中国光学行业第一股”的上市公司,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有率从2%上升到8.33%,紧随奥林巴斯、佳能、理光之后,位居国产照相机之首。
革命首先要谁命
1984年10月,全国照相机总产量首次逾越百万架大关,达到126.72万架,比上年增长34.23%。但同年,商业部从日本进口中高档照相机也达20万架,国外照相机开始进军中国大陆市场。
到1985年,由于国外照相机突然大举进入和国产照相机技术进步缓慢等原因,曾畅销20年的海鸥DF120出现严重滞销,年底产线全面停产。这是对国内照相机工业的一次重大打击,海鸥及其伙伴们惊奇地发现,其井底之蛙妄为尊的地位已然动摇。
与缝纫机行业不同,中国照相机工业的衰败,并非因市场萎缩。恰恰相反,市场呈现出几何倍数的增长。而进入21世纪,从传统胶片照相机到数码相机的转变,则不仅是简单的“产品升级”,而是一场数字化革命。在这场革命中,照相机由家庭奢侈品向家庭必备品转变。这本应给中国照相机企业创造一跃而居世界一流的绝佳机遇。
但是,国内没有一家企业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良机,因为它们没有“时刻准备着”。进入2000年,无论是海鸥还是凤凰已现危机,在数码浪潮中,凤凰至今没有数码相机问世,海鸥在1998年研发出了D33型号之后,亦再不见产品投放。时至今日,国内没有一家数码照相机立市。
两只国鸟栽下来
1970年代后期是中国照相机工业崛起的时期。只可惜,这种崛起是建立在仿制的基础上,亦步亦趋,整个行业并未形成创新思维,更为立足于自主创新,而是天然走上“跟随仿制上规模”的循环。
最大却非最强。1989年,因国内市场疲软,中国照相机厂商陷入暂时困境,由此成为主管部门及地方666要求合资的最佳理由。至1996年,国内相机生产厂家有37家关停并转,仅余海鸥与凤凰两家。
“百鸟争鸣”遭到肃杀,可惜两只“国鸟”也未能腾飞。
五。乐凯
励精图治胶卷王
1980年代,作为中国电影胶片龙头的乐凯面对市场需求,抓住机遇而果断转型。1982年研制出了我国第一代彩色胶卷,实现从电影胶片向民用照相耗材的跨越。
由于我国彩卷业与世界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当时国内一些胶片厂掀起全面引进浪潮,厦门、汕头感光企业相继全套引进了两条彩卷生产线。但乐凯坚持在自立开发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部分引进技术为己所用。
引进潮并未振兴中国感光产业,上海彩卷线未能形成设计规模,厦门和汕头连年亏损,无锡、天津等企业只是勉强维持。
只有乐凯形成了“生产一代,改进一代,研制一代,预研一代”的良性循环机制,至1992年,乐凯金BR100问世,仅10年时间,乐凯就将与柯达公司的差距,由40年缩短为8年。凭借精湛的色彩表现与过硬的自主技术,1995年,乐凯当之无愧地当选“中国胶卷之王”。
1996年,乐凯胶片公司彩色胶卷、彩色相纸、彩色电影胶片、航空航天胶片的产量分别占全国总产量的80.2%、89.7%、86%与100%,市场占有率达到23.67%。
壮士暮年早衰者
然而,乐凯的王者生涯仅仅走到了此时。1997年,柯达合并公元与福达两家国内胶片厂,大举进攻中国市场。面对国际对手的发力,乐凯无力抗衡。
传统感光材料行业是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其研究与发展费用是衡量其技术领先程度的重要指标。1995年柯达的研发费用为9.35亿美元,占其销售额的5.6%;而同期乐凯的研发费用仅为0.03亿美元,二者相差三百多倍。
随着数码成像技术的出现,传统感光材料面临着全面衰退危机。产业替代危机让乐凯芒刺在背,但面临数码转型,更显力不从心。
2000年前,乐凯就有意成立数码影像公司。但到2001年,乐凯数码影像有限公司年产2000万平方米的影像材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方获国家计委批复通过,接下来又要进入初步设计审查会环节,光“纸上谈兵”就耽搁了3年。在柯达、富士、柯尼卡、爱克发这些胶卷老牌厂商都纷纷将旧有的冲印网络升级为数码冲印,甚至涉足数码相机制造时,缺乏核心技术和资金投入的乐凯,却只有看热闹的份儿。
很快,乐凯就被竞争对手远远地抛在身后。2003年8月,乐凯终于与爱普生公司合作,开出了自己的第一家数码激光冲印店。此时,柯达的数码冲印网络服务点已经超过1800家。数码冲印“据点”的落后,拖慢了乐凯数码冲印产品链的经营发展。
进入2000年,乐凯的销售利润连续下滑:2000年净利润是2.1亿元,2001年降为1.39亿元,2002年下挫至1.24亿元,2003年,则跌破亿元大关。
与此同时,汕头感光厂返而生产黑白胶卷和相纸;无锡感光厂去开发生产纸质方便面碗;上海感光材料公司以土地换生路,由海鸥照相机公司托管;辽源胶片厂被吉化公司兼并,转产福尔马林……
乐凯这个仅仅只有10多亿元年销售额的胶片企业,一个占世界份额不到1%的传统胶片企业,在传统感光材料被替代时,也向“王者”道别了。
其实,中国的感光材料工业从未有过王者,因为它从未真正“长大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