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谈恋爱的“规范经济学”方式。
非马克思经济学可以分为“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
实证经济学就是从已有的经济现象中获取信息,寻找规律,而不讨论经济现象本身的存在合理性或道德合理性。规范经济学则相反,它从经济系统应该是怎样入手来进行分析。
很明显,大部分人在找朋友,谈恋爱时是持“规范经济学观点”的。
也就是:先在内心建立一个标准,即要求对方学历、财富、相貌,背景等,
以及自己遇到这样的人将如何行动,然后再用着这一套标准衡量自己遇到的异性。
由于这种标准是自己制定的,所以往往表现为对对方要求苛刻,而对自己却标准宽松。因为这种标准一般都受到建立者自身主观因素影响。也就是说:人是自利的
,一般会尽可能的要求别人多过要求自己。
恋爱经济学分析二(适应预期)
交往中的“适应性预期”
第一次交往是非常重要的,这很显然。因为第一次交往给彼此留下的印象对相互的评价影响很大。人们通常习惯于以第一印象来评判他人,即对对方的判断采取“适应性预期”方式,而且这种影响长久发挥作用。适应性预期在日常交往中会让人把第一印象和以后的行为联系起来。
如果第一印象不好,可能旁人如何夸奖,你也不会再选择他(她);而第一印象十分好(有时是心理因素,比如对方十分潇洒或漂亮,对方十分
阔绰等),可能旁人提出的忠告会置若罔闻。这种适应性预期造成的影响就是:在日后对对方的评判中,比较注重
那些事实上是比较模糊的行为,也就是那些可以来证明自己对对方评判观点正确的行为。
比如:一个男子发现对方十分漂亮,在日后的交往中,可能会尽可能地满足她提出的支付高额化妆品或高档服装的要求,而不顾要求是否合理或是否可以承担,因为,他要证明自己认为她十分漂亮的观点是对的,而且要维护她的漂亮来证明自己。
恋爱微观经济学分析(成本曲线)三
谈恋爱的成本分析
归纳起来,本人认为:与谈恋爱直接相关的成本有三类——搜寻成本、机会成本和沉没成本。
1、搜寻成本。这是显而易见的。一般而言,谈恋爱必须进行大量的搜寻活动,
才能找到心目中的对象(也并不一定能找到)。在这个过程中,所支付的广义上的成本是巨大的。包括可以用货币衡量的交往费用,也包括不能用货币衡量的时间、精力、心理、精神上的支出。
2、机会成本。也许对于人来说,谈恋爱的机会成本甚至大于求职的机会成本。因为,谈恋爱的选择性比求职的选择性要小,特别是关系确定后(结婚就更加如此)。即使在搜寻过程中,也存在巨大的机会成本。一般而言,某一时点,人只能追求一个人,也就等于把其他的可供选择的人都排除在外,这是机会成本表现之一;另外,在谈恋爱过程中,要花费比较多的时间、精力和物力,而这些资源花在其他方面可能带来其他方面的成功或进展,这是机会成本的第二个主要组成。
3、沉没成本。无论是成功还是不成功,沉没成本都存在。沉没成本则表现为谈的过
程中实际支付的财力、物力、精力和时间等。有的人多次恋爱,多次不成功,则沉没成本巨大,并且这些沉没成本对以后的恋爱没有之间联系。但可能在经验上提供一些帮助,这种经验上的帮助可以划进下次恋爱机会成本之中。
详情请看:
http://bbs.cnhan.com/viewthread.php?tid=28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