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2011-2-16 22:35:54
  为什么一个市级办公室会有13位副秘书长?

  
  福建省龙岩市“最牛公务员”事件最近成为网络热点,福建省龙岩市城建监察支队科员江进祥9年没上班工资照发。近日,又有网友在猫扑贴贴上曝出龙岩市**办公室一个秘书长手下有18位副职,其中副秘书长就有13位。该网帖被各大论坛转载,迅速成为网络热点。

  记者随后在龙岩市**网站上的龙岩市人民**办公室领导成员公示一栏中,的确查到了网友所说的情况。福建省龙岩市委宣传部新闻科吴科长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市**办公室的确设立了18个副职,其中有副秘书长13个。这13个副秘书长专职的只有7个,其余的都是因为工作需要挂职的副秘书长。(2011年02月16日重庆商报)

  为管是专业还是挂职,一个市级办公室竟然设立13个副秘书长,无论如何是太多了,怪不得网友“吓得门牙差点下岗了”。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荒唐的事情?

  **部门并不直接创造财富,公务员的收入来自纳税人。多设几个岗位,多设几个领导岗位,便宜的是当事人,至于多出来的开支与费用,便都由纳税人兜着,与当事人无关。

  这就好比在一个公共牧场放羊一般。多放一只羊的好处是归个人的,至于牧场草力下降,甚至牧场沙化的代价,却是众人承担的。这种收益与代价的结构之下,你的选择当然是多放羊,我的选择也是多放羊,他的选择还是多放羊。

  于是乎,羊群成堆,草力下降,牧场沙化,公地悲观频频上演。同样的逻辑,**机关的工作人员越来越多,领导岗位越来越多,冗员冗费越来越多,财政开支越来越大,税收种类越设越多,税率越提越高。

  我们可以和企业竞争方式作一个比较。做企业与实业比如做电脑,哪个企业竞争的是谁把电脑做得更好,把价格做得更低,他就胜了。在这个竞争过程当中,技术提高了,组织完善了,一定是物尽其力,人尽其才。在这个竞争过程中,财富被源源不断地创造了出来,人们的生活水平便可以不断提高。

  而职位竞争就不同了,职位竞争的标准是谁能讨有权领导的欢心,谁就能当更大的官。在竞争过程当中,各人投入了大量时间精力,但不创造任何财富,全是白白浪费掉了。

  这就是企业竞争与职位竞争在财富创造中的不同作用。张维迎教授说过,一个现代国家,要是最优秀的人才都去当官,这肯定是个穷国;要是最优秀的人才都去当企业家做企业,这一定是一个富国。此言得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2-16 23:08:45
真实生活中的经济学!若有所思,耳目一新!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2-18 10:52:59
支持博主,我在萧山工作,与绍兴相邻。我也是张五常、周其仁、薛兆丰、向松祚、李俊慧等人的读者。有机会定来绍兴求见。
有意思的是:我先后就读于浙江财经学院经贸学院(是第一期国贸班的学生)以及辽宁大学经济学院(谢作诗老师的母校)。我的导师是谢老师的同门师兄弟。谢作诗老师是我硕士论文答辩时的主考!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2-18 17:59:55
ufodavy 发表于 2011-2-18 10:52
支持博主,我在萧山工作,与绍兴相邻。我也是张五常、周其仁、薛兆丰、向松祚、李俊慧等人的读者。有机会定来绍兴求见。
有意思的是:我先后就读于浙江财经学院经贸学院(是第一期国贸班的学生)以及辽宁大学经济学院(谢作诗老师的母校)。我的导师是谢老师的同门师兄弟。谢作诗老师是我硕士论文答辩时的主考!
行呀。谢老师他们邀请我去杭州,到时候我们可以一起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2-19 16:50:42
蓝田日暖29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真实世界的经济学 版,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 ... 1&from^^uid=88272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2-20 13:00:50
牛人,牛论,服!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2-20 15:10:40
可以劳烦楼主发pdf不?690381412@qq.com,多谢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2-21 11:41:44
l楼主辛苦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2-21 16:50:48
好,支持原创。楼主有想法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2-21 23:07:47
  为什么报纸按篇计算稿费,书籍却按版税支付报酬?

  本人喜欢读书码字,时常给报纸写稿,也出版过书籍。一般来说,给报纸写稿,报酬以是篇计算的,比如每篇千字500元。但出书的报酬却往往以版税的方式,也就是按照每本书的定价提成,比如一本40元的书,以10%的版税算,每卖掉一本作者收入4元。
  为什么报纸稿费以篇计算,书籍报酬却以分成方式支付?如果书籍也采用按每本多少字计酬的方式,我们可以设想将会发生什么?
  如果书籍采用按千字多少报酬的方式的话,作者就倾向多写,作者就不会有足够动力关注书籍的内容与质量。更重要的是,一本书是否受读者欢迎,是件很难判断的事情。
  一般名人写的书,销量一般也较大,但更多的非名人呢?写出来的书读者欢迎与否,判断起来就更困难了。如果采用一定字数每本固定稿酬的方式,要是读者不欢迎,出版商就会亏钱,这是书商不愿意看到的结果。
  要是无名作者写出来的书,很受市场欢迎,作者却只拿了固定的稿费,作者会很吃亏,这是作者不愿意接受的结果。
  既然在固定报酬的方式下,作者与书商都有可能承担市场风险,承受吃亏的后果,他们就有动力采用其他更好的方式。分成方式即版税稿酬的方式就是这种更好的报酬方式。
  在版税报酬下,作者享受市场向好的成果,也承担市场不好的风险,这样,他就有动力把书写得更好。同样,书商享受市场向好的成果,也承担市场不好的风险,书商就有动力把书做得更好,把营销渠道做得更好。
  这样,作者与书商就成为同一条绳上的蚂蚱,同一条战濠上的战友。更有动力和舟共济,共同努力把书做得更好,把销售做得更好。
  这就好比公司往往以提成的方式给销售人员支付工资,要是发放固定工资,他们就没有动力好好工作,只有让他享受工作成果,承担工作后果,他才会有足够的动力努力工作一样。
  也就是说对于市场前景不明,而各方努力又对市场销售息息相关的话,采用分成报酬的方式,才能激励各方努力工作,把产品市场的蛋糕做大,从而共享做大的蛋糕。
  那报纸为何不采用分成稿费,却采用按篇计酬的方式呢?
  这是因为一张报纸往往有多个版面,写稿的往往有多位记者,外加少量的非记者类型的作者。既然有多人写作,那么每个人写的好与差,对整张报酬的影响就比书籍来得少,因为书籍往往只有一两个作者。
  报纸的记者是报纸雇用的员工,写的稿子数量也比较多,相对书籍作者而言,报纸对记者的能力就相对更加了解。
  再说,对于写得好的临时作者,报纸可以让他成为专栏作者,变成相对固定的写作人员;对写得不好的,可以不少用或者不用其文章。
  也就是说,报纸写作人员较多,每人的市场风险就下降,记者是报社固定员工其工作能力与状态相对容易了解,临时作者可以按照所写文章采用不同策略。
  这三个方面决定了报纸的发行量往往由报纸本身决定,而少量临时作者的影响相对较少。对于能力不同的记者与其他作者,按每篇计酬的方式,体现了多劳多得的原则,也能激励他们努力工作。
  所以,报纸上的文章,就可以采用按篇计酬的方式。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2-22 09:26:04
嘎嘎,确实比书本理论好理解多多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2-22 09:28:10
呵,有意思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2-22 15:38:45
求PDF或者电子版全文,whh414269@163.com.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2-23 09:12:13
木有电子文档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2-24 14:53:24
文章很不错,作者普及经济学常识的努力令人敬佩。但说实话,你的“竞争决定价格”不就是“马歇尔的供需决定价格”吗?所以算不上创见,更称不上对传统经济学的颠覆。但你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否定我还是很赞同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2-25 21:35:20
kuanglu 发表于 2011-2-24 14:53
文章很不错,作者普及经济学常识的努力令人敬佩。但说实话,你的“竞争决定价格”不就是“马歇尔的供需决定价格”吗?所以算不上创见,更称不上对传统经济学的颠覆。但你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否定我还是很赞同的。
这问题挺典型。学过西方经济学的知道,马歇尔的供求分析当中,供应曲线就是边际成本曲线,供求相等决定均衡价格,无非是说价格是由边际成本决定的。但我们的现实,比如广东的醋,平时是5元,非典时间是350,但边际成本却是相同的,请问格由边际成本决定的吗?为何边际成本相等的醋,价格相差70倍?另外,课本开始定义成本时,说成本是机会成本,是放弃的最好机会,也就是说,成本是选择的结果。但固定成本是历史上的事了,怎么还会有选择,怎么还可能是成本?逻辑完全错误嘛。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3-1 07:12:16
  为什么太监老能受宠掌权?

  太监也称宦官,是指中国古代被阉割后失去性能力,成为不男不女的中性人。他们是专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员工。
  太监往往是贫苦人家出身,读不起书,当不了官,走投无路,才狠心给自己一刀,把做男人的权利也给废除了,以此为门槛,进宫服伺皇族,换口饭吃。
  一般富家子弟,有吃有穿,有知识有能力有工作,谁会出此下策,不但身体有损,而且身心有害?
  让人奇怪的是,这些个要知识没知识,要武力没武力,无甚文韬武略的太监们,许多还能受到皇帝的恩宠,甚至掌握实际军政大权。比如说东汉、李唐与朱明三朝中后期,太监们纷纷掌权当道,风光无限。
  比如明熹宗时期的宦官魏忠贤,自称九千岁,排除异己,专断国政,以致人们“只知有忠贤,而不知有皇上”。魏忠贤专权之际,厂卫之毒流满天下,一大批不满魏千岁的官员士子惨死狱中;一大批**之徒都先后阿附于他,更有谄媚大臣到处为他修建生祠,耗费民财数千万。
  为什么皇帝宁愿恩宠文不能拿笔,武不能握剑的太监?甚至把军政大权授予他们?而不重用有文化,有经验,有武略的文官与武将呢?
  与领导人选拨制度有关。从秦始皇建立统一的帝国以来,咱中国的皇位就一直是世袭的,不是父死子继,就是兄终弟及,皇帝只能在同姓之中产生。这一样来,皇帝候选人的范围就缩小了,真正有领导能力与治国才能的人才,往往无法坐上皇位。而没有领导能力与治国优势者,却往往能够成为皇帝。
  比如宋徽宗,人家擅长的是绘画;南唐后主,人家特长在于写词。可惜,皇家世袭制度下,硬是让他们坐上了皇帝,从事并非长项的治国平天下职业。
  世袭制度产生的**一把手——皇帝,兴趣爱好与特长并非一定在政治,并非一定是治国牛人,在文治武功方面,能力就可能差强人意。
  比如明朝天启皇帝是个“木匠天才”,喜欢刀锯斧凿油漆的工作,“朝夕营造”,工作得意之际,可以废寝忘食,不知寒暑。他曾亲自在庭院中造了一座小宫殿,形式仿乾清宫,高不过三四尺,却曲折微妙,巧夺天工。
  经济学认为人们做事都是趋利避害的,凡做一件事,所付的代价越低,人们的选择越多。我们所说一个人的长项与优势,从经济的角度看,就是指做同样一件事,他花的时间与精力比别人更少。
  比如做同样一张雕花睡床,天启皇帝只需10天,李后主却需要半年,而且,床的质量还远不如天启皇帝。同样,如果作一首风花雪月的词,李后主可能只需10分钟,天启皇帝可能需要1整天,而且,词的韵律与意境也很可能相差十万八千里。
  从经济角度看,天启皇帝做木器代价更低,具备比较优势;李后主作词代价更低,具备比较优势。既然从事一件事,代价较低,天启皇帝当然选择多做木器,李后主当然选择多作诗词。
  同样道理,一个没有治国优势的皇帝,让他治国平天下,肯定是事倍功半,他的兴趣与心思肯定不会持久在政治与治国上面。比如天启皇帝,他就一天到晚沉浸在他最感兴趣的专业——木匠上面,很少打理朝政。
  魏忠贤总是乘他做木工做得全神贯注之时,拿重要的奏章去请他批阅,熹宗随口便说我知道了,你看着办就OK啦,魏忠贤逐渐专擅朝政。
世袭的皇帝,比较优势在别处而非治国的可能性就比较高,他们专心从政治国的可能就比较低。这样一来,就给身边的太监们有了掌权的机会,虽然这些宦官治国理政也往往并不擅长,也并非他们具备比较优势的领域。
  我们可以比较一下,开始新朝代的帝王,他们的皇位不是世袭而来,而是与其他武力集团真刀真枪竞争而来的。这种竞争产生的帝王,就保证了他们的文治武功,保证了他们能够专心治理朝政,这种时候,太监想掌权,那想都不用想。
  比如秦始皇、刘邦、李世民、朱元璋,这些开国皇帝,个个精明过人,牢牢掌握着大权,不可能让太监来掌权。而秦二始身边就会出现赵构,刘邦、李世民与朱元璋的后代,就可能大权旁落太监。这就是竞争规则不同,人才能力不同的体现。
  还有个问题,那就是虽然皇帝特长不在治国,但总有识人之明吧。太监与文官武将们,谁更有能力治理国家,难道也看不清楚?
  一般来说,糊涂到没有识人之明的皇帝,恐怕也绝无仅有。既然绝大部份皇帝有识人之明,为何他们还是宁愿把权力交给太监,而不授予更能治国的文官武将呢?
这是由另一种竞争规则与标准决定的。这些个另有所长的皇帝们,虽然政治与治国能力平平,但若让他因此让出皇权,恐怕也是一万个不愿意。
  如果选择较有能力的文官武将掌握军政大权,则在竞争皇位的过程当中,这些能力低下的皇帝,很有可能输掉比赛,很可能使皇位旁落给他人。
  历史上这种自己能力低下,最后让异性大臣控制与篡权夺位的皇帝,一抓一大把,代表人物是刘裕。异性夺皇的路线一般是这样的:出身军旅——建立大功——协天子以令诸侯——加九锡封王、与皇室联姻——禅让——杀旧帝。同类其他人物如曹操(曹丕),司马懿(司马炎),高欢(高洋),宇文泰(宇文觉),萧道成、萧颐、陈霸先、李渊等等。
  既然自己治国能力不行,又不想把皇帝拱手让给别人,那么,皇帝就不可能把大权交给政治牛人,很可能选择政治侏儒。要文没文、要武没武的太监则刚成为候选人,而且,老在皇帝身边呆着,皇帝更了解他们性格为人,更易选择性格温顺,不会造反之徒。这种情况下,太监掌权就不是啥稀罕的事情了。
  这也是为何皇帝治国能力越低下,政治越黑暗的年代,太监们越能受宠掌权,风光无限的原因所在。
  因为治国能力越是低下的皇帝,为了巩固皇位,防止能人篡权夺位,他只能把实权授予能力更加低下的宦官之流。这样一来,牛人的确不易抢夺皇位了,政权的确是巩固了。可惜,一大群“武大郞开店”式的人物掌权治国,政治不黑暗,人民不受罪,才怪。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3-2 11:32:35
蓝田日暖29 发表于 2011-2-25 21:35
kuanglu 发表于 2011-2-24 14:53
文章很不错,作者普及经济学常识的努力令人敬佩。但说实话,你的“竞争决定价格”不就是“马歇尔的供需决定价格”吗?所以算不上创见,更称不上对传统经济学的颠覆。但你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否定我还是很赞同的。
这问题挺典型。学过西方经济学的知道,马歇尔的供求分析当中,供应曲线就是边际成本曲线,供求相等决定均衡价格,无非是说价格是由边际成本决定的。但我们的现实,比如广东的醋,平时是5元,非典时间是350,但边际成本却是相同的,请问格由边际成本决定的吗?为何边际成本相等的醋,价格相差70倍?另外,课本开始定义成本时,说成本是机会成本,是放弃的最好机会,也就是说,成本是选择的结果。但固定成本是历史上的事了,怎么还会有选择,怎么还可能是成本?逻辑完全错误嘛。
    平时的醋与非典时的醋边际成本是不一样的,博主的看法有问题。
此外,大小号服装卖同一个价与交易成本有关,博主的观点也不对。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3-2 22:02:20
好帖子,无论如何要顶!喜欢这种深入浅出的联系实际的讲解!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3-2 22:31:17
  竞争决定价格,价格决定成本。可惜众人认为成本决定价格,成本高价格高。微观的反例太多,上面已经举了很多了。宏观的比如凯恩斯理论,认为投资可以决定GDP,投资越多GDP越高,殊不知没人购买与认帐的投资,一点没价值,一条路,修了开,开了修,价值不会增加,虽然投资增加。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3-2 23:19:29
  换个角度来说成本与价格。比如一颗苹果树的价值,不是由浇了多少水,施了多少肥,留了多少汗决定的。而是能生多少苹果,苹果价格是多少决定的。可惜,一涉及房产价格,众人的逻辑与思维就变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3-3 00:16:06
哈哈  有幸看到,感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3-3 00:50:59
关于增收房产税的效果,薛兆丰老师有个比喻:增加税收,一间4室的房子,要是价格不变,就相当于1室白给了**,白给了公务员,消费者只能得到一间3室房。很明显,增加税收使得房子性价比下降,或者说加税后,同样的房子,价格上升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3-4 04:05:33
做个记号,mark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3-4 16:29:27
拜读了,楼主在经济学研究上真的非常有实践精神,所写文字平实而亲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3-4 23:00:17
  实行医疗新农合制度怎样?浪费。自己的用自己花,肯定更用心,花别人的钱,肯定大手大脚,不心痛。再有,我的钱,你的钱,大家自己用,很方便。现在搞新农合制度,要把你与我的钱,先收起来,然后再分配。收要人要物,分配又要人要物,不如自己用钱方便。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3-4 23:30:00
如果一年产一辆汽车,肯定只能人工生产,不可能用专业化的流水线,那样太昂贵。如果一年生产100万辆汽车,一定用现代化流水钱生产,不会用工人生产。流水线设备的确很贵,但平摊到每辆车上微乎其微,而生产效率突飞猛进。限购令的效果就让我们由100万辆车,倒退到1辆车的年代。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3-6 20:48:24
  为什么学校“禁看湖南卫视”?
  
  一位家长把学校开家长会的规定发到上网:“周末不准看湖南卫视!生日不可请同学一起过!不许使用手机、MP3与MP4!”孩子在南京某名校上初一,老师在家长会上“颁布”此类规定,要求家长督促执行。
  中国的初中生面临中考压力,范围与题目固定又封闭,除了作文题外,其他试题都有客观的标准答案。
  这种课程设置与考试方式,使得学生兴趣往往脱离所学内容,缺乏学习主动性与持续性。应试教育的重点在考试成绩上面,学生感不感兴趣往往难照顾到,学生学习不在独立思考上面,更不用说探索与创新了。
  既然中考的重点课书知识,不在于求知与探索,那么,学校肯定把精力集中在课本知识,也要求学生将精力集中课本知识。学校提出“周末不准看湖南卫视!生日不可请同学一起过!不许使用手机、MP3与MP4!”自然而然。
  中考指挥棒同样使得家长要求小孩把重点放在课本知识上,而不是其他“耽误学业”的事情上。家务可以不做,电视可以不看,MP3可以不听,同学生日可以不在一起过。中考把学校与家长的注意力凑到了一起。
  应该教育下的学生,学到知识大部份是死的,无法学到独立思考与创新探索的能力,学生的头脑成了别人知识的跑马场,不再是独立思维的主人。
  与中国应试教育不同,欧美学校注重的是探索与创新能力,如《中国学生缘何擅长考试拙于创新?》一文所说类似,欧美中家设置的初中课程当中,选修课占的比重较大,试题是开放的,没有客观的标准答案,以考察学生探索与分析能力为主。
  为什么中国与欧美国家会有这种区别?
  这是由竞争规则决定的。商品与服务的质量与竞争状态密切相关。一个行业,一项服务,供应者较多,供应竞争激烈,质量较高;供应者较少,供应竞争温和,质量较低。
  中国初中由**设立管理,私人进入门槛极高,代价极高,基本不可能。这样一来,中国的初中数量相对较少,竞争程度较低,教育质量下降:课程设置较少,以必修课为主,教育内容封闭,考试方式单一,答案客观唯一。
  应试教育下,学生只注重死记硬背,缺乏探索与创新精神,家庭选择学校余地较小,配合学校“禁看湖南卫视”之类的荒唐规定,不足为奇。
  欧美国家办学门槛较低,私人开办初中相对容易,既有公立学校,也有民立学校,学校数量众多,竞争十分激烈,学生能够选择自由学校。因此,众多学校都会想方设法提高教育质量,注重课程设配,培养学生兴趣,激励学生探索创新。
  为何中国选择应试教育,欧美国家选择素质教育?
  经济学研究人们的选择行为,当事人的每项行为,一定追求较高的享受,但不得不受能力的限制。
  比如普通人也想购买宽敞的住房,高档的轿车,漂亮的服装,去外国度假等等,但购买行为受到收入约束。在《为什么中国企业特别喜欢“恶性竞争”?》一文中,我们介绍了等优曲线分析方法,这一方法同样适用于教育。
  假定有一笔钱用于教育与食品,连接享受相同的教育与食品组合,存在一条等优曲线。中国还是个发展中国家,人均GDP不到4000美元。这样的收入约束下,中国家庭只能达到位置较低的等优曲线,即质量较低的教育——应试教育,档次较低的食品比如假冒伪劣货色。
  美国是发达国家,人均GDP超过4万美元,这种的收入条件下,美国家庭就能达到位置较高的等优曲线,即质量较高的教育与食品,比如素质教育与高档食品。
经济发展是硬道理。只有国民财富日益丰富,人们才能够到达较高位置的等优曲线,才有能力追求素质教育,注重探索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3-8 00:07:42
mark 下,留着慢慢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3-9 09:20:43
大毅力者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