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金融投资论坛 六区 金融实务版
1236 0
2010-12-11
    线性历史观认为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上一阶段的知识和经验可以为下一阶段面临的问题和困境提供智慧。可约翰·肯尼斯·加尔布雷斯(John Kenneth Galbraith ,1908~2006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在对货币体制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却是令人沮丧的。他最后的结论是:在货币史上,并没有太多的内容是符合线性历史观的。这实际上恰好可以作为制订货币政策复杂性和困难性的注脚。呵呵,从这样的认识出发,我们似乎没有更充分的理由去指责美联储的二次量化宽松,一国的宏观经济既然存在萧条和繁荣的周期,货币政策就只能在宽松和紧缩间摇摆,而且在一个时间段,你只能够有一种选择。     我们也在选择。在12月3日的政治局会议上,货币政策基调由适度宽松回归稳健已经由一个商榷的争议话题变成了来年的货币政策措施。基调已定,即将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要做的就只是细节上的把握了。货币政策重归稳健是适宜的,因为这至少有助于预期的稳定。然而货币政策的这种转型究竟会对来年证券市场走势产生如何的影响,我却是愈来愈不敢轻下断语了,呵呵,那是预言家和占卜师的工作。
     实际上不仅在货币史上没有太多的内容符合线性历史观,证券市场亦是如此。但货币政策由适度宽松回归稳健的常态必然会影响来年的货币供给量并进而影响到实体经济,这却是每一个投资者必须要正视的事情。虽然货币政策的转变和股市的走势关联度我没有做严格的基于数据和逻辑角度的深入研究,但在这样的一个时点,回顾一下1998年以来的货币政策或许会给我们关于证券投资的认识提供一些助益。
     之所以选择1998年作为起点,是因为我个人倾向于认为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是中国高层对金融系统重要性认识上的一个分水岭。成立资产管理公司剥离几大银行坏账和随后的股份制改造就是从斯时拉开了序幕,而中国经济发展的轨迹也从此进入了事实上的货币推动阶段。
     仅从措辞的角度来看,我们从1998年直至2007年采取的都是稳健的货币政策,但在具体实施上却并不相同。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为应对当时严峻的经济形势,从1998年至2002年,稳健的货币政策取向是增加货币供应量。呵呵,股市的牛市也一直到2001年年中才因了互联网泡沫的破灭而戛然而止。而从2003年开始, 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使得国内货币供应量始终高启,稳健的货币政策内涵开始发生变化,灵活紧缩银根成为随后一段时间的共识。全球股市实际上从2003年就走出互联网泡沫的阴影而重拾升势,大陆股市则在2003年末一个快速的反弹后从2004年年初再入跌势虽说原因复杂,但货币政策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2007年岁末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基调是货币政策从措辞风格上10年来第一次明确的转变。这次会议要求在2008年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呵呵,2008年股市的风雨滂沱相信很多人都还能记忆犹新。所说是国际大环境使然,但这里面能说没有货币政策的助力么?2008年11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确定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而沪深股市新一轮上行行情恰恰就是从这一周开始起步的。而在2009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0年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就在2010年9月17日,央行在发布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0)》中还说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但在2010年11月2日发布的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措辞已经有了变化,强调根据形势发展要求,继续引导货币条件逐步回归常态水平。呵呵,这常态应该就是2007年以前的稳健货币政策了。而到了12月3日,尘埃已经落定。
     

分享到搜狐微博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