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喜欢唱旧歌
---令人陶醉的民国歌曲
 
可能是在襁褓中就听着父母哼唱民国时期摇篮曲的缘故,民国的情结从小就融化到了我的血液中伴随我一生。晚上伏在母亲身边看母亲一边做针线活,一边唱民国歌谣如四季歌等,那些歌甜蜜蜜的教人心醉,悲切切的让人落泪。
我喜欢民国的歌,那些歌无论是词藻华美还是质朴无华都无做作雕凿之气,自然洗炼感情真挚。作者怎么想就怎样写,思合自逢皆是飞来之笔,比事剀切自然坦率流露着纯真的情感。因为真而富于感染力震憾力,恳切谆真感人肺腑流传千古。而且作词作曲者品味高文学功底浑厚,遣词用典造句整饬,对仗工整语言典雅,作曲激情委曲扣人心弦直抒胸臆。读之琅琅上口赏心悦目如饮醴酒;唱之悠扬激越音韵无穷陶性冶情;听之馥身去秽麝香辟恶如听佩环。
记得五六岁那一年冬天,外面大雪映得屋内亮晶晶的,我们全家围坐在火炉旁,聆听留声机放的民国歌曲,《满江红》激扬悲愤,“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激励我一生勤奋向上。《渔光曲》悠扬婉转,“云儿飘在海空,鱼儿藏在水中”令我始终追求美好儒雅的乐趣。六十多年过去了,时至今日我似乎仍然生活在民国时期,我的思想和情趣都与周围格格不入。我抵御住了适者生存的诱惑,虽然生存得磕磕碰碰,但终究保持成就了自我。
待我渐渐长大,父母唱的民国时期他们小时候唱的《放学歌》,“父母望儿归,一路莫徘徊。将来中国的前途,全靠吾辈。大家努力啊,同学们,明天再见。”字字玑珠句句警醒,告诫学生今日的功课今日毕,温习功课莫玩耍。《苏武牧羊》“苏武留胡节不辱, 雪地又冰天 , 穷愁十九年, 渴饮雪, 饥吞毡, 牧羊北海边。 心存汉社稷, 旄落犹未还。 历尽难中难, 心如铁石坚, 夜在塞上时有笳声入声痛心酸...”流畅古朴深沉悲壮直抒心曲,那种坚定诚挚报国的情调教人振奋。与现在的儿童歌曲 “毛主席和我们一起欢度幸福的节日”、“毛泽东,新中国的太阳照耀着新中国的方向” 整天宣扬的领袖崇拜思想有天壤之别。
夏晚乘凉睡在葡萄架下,或听父母讲故事,或跟他们学唱苍凉悲壮的《长城谣》、《淞花江上》,甜蜜闲逸的《月光光》、《拷红》。阴雨天望着雨中摆动摇曳的蔷薇,跟父母学唱忧郁的《葬花词》、《秋歌》或欢愉的《交换》、《五月的风》。读《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文情并茂,好比是欣赏一幅悠美的水墨画。唱《渔家女》“天上旭日东升,湖上好风和顺。摇荡着渔船做我们的营生。”情真意切,似乎在娓娓歌诉自身的平常趣事。听《燕双飞》“燕双飞,夜阑初静晚风微,细雨湿窗帘。”文洁体清,犹如入芝兰之室倾听仙乐香沁心脾。总的来说,民国词曲义炳重离之辉,气含风雨之润,笔吐星汉之华,声有重雷之威,文有春露之滋,辞有秋霜之烈,可谓是读不烦唱不够听不厌,百读百唱百听不厌。
文革初,家父因历史问题受到冲击,母亲忙加工以解生活贫穷之蹇困,我们停课在家提心吊胆,终日哀声叹气,在帮助母亲做加工和自学数学之闲,常素琴自娱,演奏或低呤那些情辞哀切的民国歌曲《一江春水向东流》、《御香飘渺曲》、《秋水伊人》消遣时日。1968年被插队农村,在艰难困苦的岁月里,收工归来寂寞的夜晚常常是一盏孤灯伴夜长,唯有那如泣如诉的《夜半歌声》、《思乡曲》、《铁蹄下的歌女》陪我流泪到天明。
改革开放后,民国歌曲有了磁带和光盘,休息日有空常常放给父母听,看他们跟随哼唱起来是那么陶醉,似乎回到了青年那真诚无邪幸福的时代,我也开心极了。至于**的歌曲,我最喜欢的是知青之歌,确有真情实感。比较而言,毛时代邓时代初期的歌曲虽然寡情灭质,毕竟还有些有品味的佳作,后期就索然无味上不了台盘了。到现在可惜民国老人多已经作古,流行的歌曲中上品者是廖廖无几了,歌词粗制滥造作曲驴喊马叫味之必灭不忍听闻。有不少人喜欢唱红歌旧歌,潜意识中可能有几分对民国老文化人的怀念吧。
 
二〇一〇年十二月十五日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