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接:
http://www.aisixiang.com/data/109488.html
或是
https://finance.qq.com/original/caijingzhiku/zwy112.html
以下为节选前半部分(由于帖子字数限制)
张维迎:关于市场的两种不同范式
天文学是关于天体运行的理论,经济学是关于市场运行的理论。关于天体运行,曾有两种范式,一种是地心说,另一种是日心说。尽管早在公元前300多年前,古希腊天文学家阿里斯塔克就提出了日心说,但直到1543年哥白尼发表《天体运行》,统治天文学的一直是托勒密的地心说。即使在哥白尼之后,日心说也是经历很长时间才得到普遍接受,哥白尼、伽利略和布鲁诺,这些日心说的早期支持者都曾受到教会当局的迫害,布鲁诺甚至被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
关于市场运行,也有两种不同范式,一种是新古典经济学的静态均衡说,另一种是奥地利学派(和熊彼特)的动态非均衡说。虽然新古典范式在解释市场运行时漏洞百出,捉襟见肘,但时至今日,统治经济学的仍然是新古典范式,奥地利学派和熊彼特的非均衡范式仍然处于经济学的边缘地带,不受主流经济学家的待见。
主流市场理论的八个悖论
尽管人们普遍认为,主流的新古典经济学是一个逻辑严密的体系,但事实上,作为一种市场理论,这个体系存在严重的逻辑悖论。下面是我总结的主流新古典经济学的八个悖论。
悖论一:市场的有效性以市场的不存在为前提
根据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完全竞争市场,并且只有完全竞争市场,才能达到帕累托最优,因而是最有效率的市场,任何偏离完全竞争都会导致资源配置的效率损失。完全竞争的前提是没有规模经济,没有收益递减,或者说用技术术语讲,生产集是凸的(convexity)。也就是说,完全竞争与规模报酬递增是不相容的。但市场存在的前提是分工和专业化,而分工和专业化的前提是报酬递增。因此,逻辑上,最有效率的市场以市场不存在为前提,导致市场出现的因素反倒成了市场失灵的因素。这被称为“看不见的手”与“别针工厂”(分工定理)的矛盾,二者不能同时为真。
悖论二:市场的有效性与创新不相容
完全竞争是指无数个小企业用相同的技术、以相同的成本生产完全相同的产品,因而每个企业面临的都是具有无限弹性的水平需求曲线。但现实中,创新是市场竞争的基本手段,创新意味着做与众不同的事情,用新的生产方式生产差异化的产品。因此,创新者的需求曲线一定是向下倾斜的,不可能是水平的;而且,越是颠覆性的创新,创新者面临的需求曲线越陡。
因此,完全竞争与创新是不相容的。要实现完全竞争,就不能有创新;反之,只要有创新,就不可能有完全竞争。或者按照正统经济学的逻辑,创新一定导致垄断,带来资源配置的效率损失,市场的有效性和创新不可兼得。
悖论三:市场的有效性与市场的有序性不相容
按照主流经济学理论,最有效的市场是原子式市场,每个生产者都是无名小卒,不能有自己的品牌,消费者无法在他们之间做出区分。但真实的市场上,品牌是生产者对消费者的承诺,是生产者吸引消费者和消费者监督生产者的重要手段,是市场有序运行不可或缺的机制。如果没有品牌,坑蒙拐骗等欺诈行为不可能受到有效约束,生产者不可能得到消费者的信任,市场交易活动不可能超出熟人范围。因此,依照正统经济学的逻辑,最有效率的市场,一定是无序的市场;反之,有序运行的市场,一定是没有效率的市场。
悖论四:外部性理论与技术进步的事实是矛盾的
按照主流经济学理论,外部性的存在会导致个人最优与社会最优的不一致,因而带来效率损失。特别地,由于创新和技术进步存在外溢效应,在竞争的市场上,个人和企业并不能获得创新带来的全部社会收益,因而不可能有足够的激励从事创新,市场经济中的技术进步一定很慢。只有当创新者得到政府补贴的时候,创新速度才会足够快。
但事实是,市场经济中的技术进步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快的。自工业革命以来,技术变化日新月异,新产品、新技术不断涌现。正是快速的技术进步把人类拉出了马尔萨斯陷阱,这一点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在1848年就认识到了。在《共产党宣言》,他们说:资产阶级在它不到100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所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另一方面,按照主流经济学理论,政府是解决外部性的有效手段。但事实是,那些经济由政府主导的国家,技术进步却却是最慢的,甚至是停滞的。
悖论五:资源最优配置与经济增长不相容
从前面四个悖论导致了第五个悖论:有效市场与经济增长是不相容的。这是因为,最优的资源配置要求市场是完全竞争的,也就是不能有规模报酬递增,不能有创新,不能有品牌,而经济增长的真正源泉来自分工和专业化、创新和技术进步以及市场规模的扩大;分工和专业化、创新和技术进步、市场规模的扩大,都依赖于规模报酬递增和品牌。因此,按照正统经济学理论,资源配置要有效,经济就不能有增长;反之,经济要增长,资源配置就不可能有效。
悖论六:市场的有效性与计划的有效性是等价的
在新古典经济学中,市场的有效性以一系列的假设(包括偏好、资源和技术给定,完全竞争和完全信息等)为提前。这意味着,一方面,由于这些假设在现实中一个也不满足,因此,现实的市场一定是没有效率的,失灵的;另一方面,如果这些假设能得到满足,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等同有效率的,如同奥斯卡·兰格在上世纪30年代的大争论中就证明的。兰格的论点当时被主流经济学家认为在逻辑上无懈可击。因此,新古典经济学无法在计划与市场之间做出优劣之分。如果你真的认为新古典经济学是一个好的市场理论,在逻辑上,你不可能是一个计划经济的反对者。
悖论七:外部性市场失灵理论与垄断市场失灵理论是矛盾的
主流经济学以完全竞争为基准,证明外部性和垄断都会导致市场失灵,因而需要政府干预。但这两种市场失灵理论是相互矛盾的。按照外部性失灵理论,如果存在负的外部性(如生产时排污),私人利润最大化的决策将导致产量大于社会最优;但按照垄断失灵理论,如果企业有定价权,利润最大化的产量将小于社会最优。这意味着,同一个行业,如果存在负的外部性,垄断倒是一件好事,因为它可以矫正外部性导致的效率损失(生产过度);同样,如果存在垄断,负外部性也是一件好事,因为它可以矫正垄断导致的效率损失(生产不足)。至于矫正到何种程度,最终的产量究竟是生产过多,生产不足,还是刚好等于社会最优,是个经验问题,至少理论上,你不能同时既反对负外部性,又反对垄断!
悖论八:垄断理论与代理理论是矛盾的
如前所述,根据新古典经济理论,垄断者利润最大化的产量低于完全竞争情况下的均衡产量,因而带来效率损失(生产不足)。但根据代理理论,由于信息不对称,股东没有办法完全监督经理人,经理人的目标不可能是股东偏好的利润最大化,而是销售收入最大化(或市场规模最大化),因为经理人的控制权收益与销售收入或市场规模的关系更密切。此时,经理人选择的最优产量会大于利润最大化的产量,因此导致生产过度。如此看来,如果垄断利润最大化的产量不是社会最优的,经理人的道德风险反倒可以缓解垄断导致的效率损失;或者反过来,如果存在经理人的道德风险,垄断反倒可以缓解道德风险带来的效率损失。因此,同一个行业,同时反垄断和反道德风险是矛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