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跨学科讨论区 哲学与心理学版
1142 2
2010-12-17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如是说。但是没有说思之过程。思如何展开?思的主观第一次于外在的世界对应,就是感官与世界的形形色色的对应,这种对应把自我和外在的世界联系起来。就是眼睛和颜色联系,气味和鼻子联系,形体和触觉联系,这就是感觉的第一步,在感觉之后,是对感觉的综合,就是产生对象的概念,这种概念已经不是单一的感觉,而是综合的,集合了各种感觉之和。
        概念是思维的第一步,思维是以概念为质料的,就像建筑是以建筑材料开始的,第二是思维的范畴,就像建筑的图纸,思维必须先要范畴,就是思维设计的对象,这个对象就是思维的范畴,思维不能离开此范畴而思维,也不能跳出此范畴。因为范畴是对思维的各种概念的限制,没有限制就不能思维,也不能正确的思维。思维的范畴之中,最基本是具有两个概念,就是阴阳。对立的概念。因为任何范畴都有两个极端的概念,这两个极端的概念就组成了范畴。。比如人这个范畴中,分为男人女人。人只有男人和女人。气候这个范畴中只有热冷两种极端现象,热冷就是气候的内涵。准此类推,一切范畴都可以有两个极端的概念。
       范畴是唯一的,范畴至少分为两个极端概念,这两个极端概念是如何进行运动变化的?两个概念第一的互相包含的,没有此就没有彼,彼此是互相依赖的。第二是互相推动的,因为概念的内在矛盾,此概念具有排斥彼概念的力量,彼概念也具有排斥此概念的力量,这样概念本身就会运动变化,这种变化就是思维的变化,就是思维内部的力量。思维在进行决断时是其中之一的概念占据主导地位的现象,这样就产生了决断,判断,分别出是非。这里思维已经走完其运动的过程,就是在两个极端概念中如何取舍,选择,如何把彼此分开,扬弃(黑格尔最大贡献),最终分出是非。
      按照黑格尔说,同一范畴中的两个概念是互相否定的,否定就是思维的运动,运动的结果是取其中之一。按照中国太极图的原理,概念都不是纯粹的,任何概念都包含着对立面的,就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这就是后来第二次的概念运动的原因,虽然第一次概念中对立面是微小的,但是随着时间的变化,微小的一方渐渐成长,较大的一方陷入衰落,这就是开始了第二次的思维运动,就是新的概念和原有的对立面的概念的互相推动。阴阳相推而变化生,这是古人的认识。思维运动变化,就是同一范畴中两个对立概念的相互推动形成的。而这种推动力的来源
       第一是现实对概念的验证,现实和概念的反差是推动概念运动的原因之一,第二是概念对现实的修正。概念在其自身不愿意放弃,就是人改造自然的原因,就是人的自由意志,人的自由意志不愿意服从自然本来不适应自身的部分,就是创造的原因,这样概念就对现实改造。可见,一种是现实改造概念吗,一种是概念改造现实。这两种都是概念运动变化的原因。这几乎是人的思维运动的机密。所以越是社会实践多,思维的运动就快,实践的机遇越多,思维的概率越高,机械手工者的思维比牧羊人的思维快,南方人的思维比北方人的思维快,现代化的思维比古代的快。
       思维主要是原有的内在的概念与现实的对立造成的,越是反差大,思维的速度约快。所以穷人的思维发达,中国最贫困的县城,静宁,会宁是全国的高考状元县。这就是说很富有的子弟的思维比穷人的思维的弱。就整个文化而言,孔子,老子,柏拉图,亚里斯多德,黑格尔,康德,牛顿,爱因斯坦。。。都是相对的穷人,他们不是一财富而名传千古的,而是以思维的深度影响世界的。他们个人的机遇不好,恰恰是促使其思维迅速发展的原因。邓小平在文革期间的遭遇,是他决定改革开饭的前提,就此,思维是以现实与概念的巨大反差而引起的,平平淡淡的的生活中会出现傻子。因为概念和现实的一致性,恰恰是思维的死地。就像平水不流。
      学习和思维的关系,孔子说的,学思并重。但是学习什么?思考什么?这里是模糊不清的。这里没有思维的概念与现实的反差,思维到底是如何展开的?按照孔子自身的阅历,其在观水中,知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岁寒知松柏之后凋”,见路人哭泣,说“苛政猛于虎”,。。。。。就是说,孔子的思维都是在和现实的对撞中产生的,而不是在学习中。孔子是实践家,孔子的实践促使孔子积极思维,而不是学习。这就是后来王阳明总结的“知行合一”。知识和实践的一致性,但是王阳明不是说思考,而是说实践,他举例说,人在闻到臭味时立即就有对臭的概念,而不是很久之后才有的,这就是思维和现实的对应是无缝隙的。知行合一。王阳明比孔子进步,就是把现实纳入思维的必要条件之中。而孔子是至于“学习”,学习是思维的条件之一,实践是思维的最大的条件。看到孔子一生的思维都是因实践而引起的,而看不到是学习引起的。
      现实与概念的巨大反差是思维的条件之一,只有现实的刺激才能促使思维迅速运动,也只有概念与现实的反差,才能改造现实。这样是不是总结为------思维是概念与现实的对撞引起的?概念自身的内在的运动变化,现实自身的运动变化,概念与现实的对撞中的运动变化,这就是思维的三种变化。学习并不是思维的必要的条件,而现实是思维的必要条件,这就是说,实践与思维互相促进。
      思维过程实际是实践的过程,思维与实践是一起成长的。思行合一。思维过程就是实践过程。没有实践的学习,不产生思维。如果学习是实践性的学习,这样的学习才是思维的必要条件。孔子是学习应当看成是-----实践性的学习,实践性的学习也是实践的形式之一,这也是促进思维的。实践性的学习本身就是思维的过程。而中国几千年的学习,不是实践性的学习,而是死记硬背的学习,这样的学习,只能使思维僵死。这是重大的发现。艺术,科学实验,书法,体育,劳动。。。。都是实践性学习,这都是促进思维的。背诵的学习是阻碍思维的。这就是说,实践性的学习是思维的条件,要能够积极思维,实际就是积极实践。思维过程,就是实践过程合而为一的过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0-12-17 10:56:08
受教了,顶起!!  思维与头痛一样,需要实践,如同孙红雷的名言:“ 海外头痛片,一篇结局问题”哈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2-17 11:09:40
先得学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