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牛启铭
北极地区指北极圈以北地区,包括北冰洋海域、北冰洋沿岸亚、欧、北美三洲大陆北部及北冰洋中的众多岛屿。北极岛屿的陆地面积约800万平方公里,主要有格陵兰岛、加拿大北极群岛、斯瓦尔巴德群岛、新西伯利亚群岛等;水域主要为北冰洋,面积约为1310万平方公里。北冰洋沿岸由美国、加拿大、冰岛、挪威、丹麦、芬兰和前苏联等国分占。
从地缘政治角度来看,北冰洋作为欧亚大陆与北美大陆向北的共同延伸,是联系亚、欧、北美三大洲的水上捷径,海权论鼻祖马汉认为:“控制海洋,特别是控制具有战略意义的狭窄航道,对于大国地位至关重要”,“海洋权力对于国家的实力与繁荣至关重要。”进攻现实主义政治家约翰•米尔斯海默同样强调海洋作为巨大水域对于地面投送能力的阻遏作用对于防御外敌入侵、维护国家主权的重要作用,强调制海权对国家军事力量的重要影响。对美国来说,“是最重要的地缘政治目标”。这种重要性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大国同样存在。另外,北冰洋的地缘重要性,还体现为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即“破碎带”。所谓“破碎带”,是指主要大国强烈认识到其地缘重要性,因而进行竞争的地区。“一个区域内拥有共同边界的国家之间往往容易爆发冲突”。而北冰洋为欧亚、北美等大国所环绕,就潜伏着冲突的可能。
冷战时期,美国认为“北极在战略上长期处于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一部分是由于地缘政治的原因。美国与苏联在北极紧密相邻。阿拉斯加西部与西伯利亚东部隔着白令海峡仅57英里”“两个超级大国在北极针锋相对”与此同时,“两个超级大国的本土最短的空中航线穿越北极”。1921—1930年,当时的美国陆军上将米契尔以一个军事家的眼光,把北极看作未来空战的跳板,预见了北极在未来战略计划中的重要意义。上世纪50年代,俄裔美国战略学家A•P•塞维尔斯基根据北极地区处于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特殊地理位置和空军日益重要的作用,提出北极地区对美国争夺制空权十分重要的理论,被称为空权论。进一步深化了“制空权”的理论。
1940年,纳粹德国占领了格陵兰岛东部北极圈以北的地区,并在那里建起了无线电通讯和气象站,以支持在北大西洋战役中的德国空军,北冰洋的军事价值得以显现和利用。1941年珍珠港事件爆发之后,美国正式对日宣战,并与加拿大签订协议,通过构筑军事机场和其他基地,共同保护阿拉斯加和北极地区。1942年6月,日本攻占了阿留申群岛中的两个小岛,战火开始往北极蔓延开去。1943年,美国不惜代价地夺回了这两个小岛,双方伤亡惨重,美国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北冰洋的重要价值。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一次给北冰洋赋予了重要的战略意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冷战的爆发使北冰洋成为美苏争夺的军事要地。白令海峡已不再是友好往来的通道,而成了互相敌视的最前线。美国意识到,一旦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北冰洋可能成为美苏争夺的军事要地。为争取战略上的主动,美国海军和海岸警卫队调兵遣将,向北冰洋挺进。美国作家詹姆士•巴姆福德指出:“在冷战期间,美国和苏联都不放弃北极是有重要原因的,美国和苏联在这里距离最近,除了导弹的威胁外,在北极设立的监听站也最靠近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