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这个字数要求居然衍生到审稿领域。经济研究长期以来,要求审稿者写500字以上意见。其实很多论文只需2句话就可以毙掉。要写500字,无非是折磨审稿人而已。我从大二开始就参加审稿,写完2句关键意见,然后经常被逼着寻找错别字或者修辞错误来填满500字的空隙——这个说法,极不赞同。即使国内高等教育水平参差不齐,或也少见导师惰怠到“有请”大二小孩子跑去做什么审稿。即使有这种特例,“未成年审稿人”自己又认得几个术语,如何判断其学术水平——这足以解释为何区区“500字”都令人以之为“折磨”了。甚至,即使作者是抄袭的,或为刊出,应也是颇费心思的,付出一定努力了。作为编审者,若有如此心态,很为《中学生》杂志的投稿者们鸣不平啊。

PS 可能LZ对于博士论文——无论文科理科——尤其是基础理论创新一类的博士论文十分地“不了解”,如是基础理论类或比较研究类,甚至最为普通的实证研究(案例)型论文,仅仅做基础理论文献的综述,十几万字实在是常见。如比较研究类的,可能还要另加附件。如以数量研究作为核心支撑,不仅要有“文字”,而且要有所采用模型,软件或其他工具包的技术性说明。何止几十万字。目前最流行的做法是。一般做研究生涯的学子,其人生第一本书,便是博士论文采撷精华,整理出版。按照目前22W-30W字的出版最底限要求,一篇博士论文,如初稿是40万字,不过是“开个头”——实在不觉得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很多经济领域的名人,比如亚当·斯密,其《国富论》的主体框架也不过是其在牛津做研究(相当于如今的博士研究)时的论文。近的比如萨缪尔森,他的很多书都是其硕士论文博士论文以及工作论文的衍生品。当然,言简意赅,一语中的。固然是上上之选。如吾辈中也出一个纳什,区区几页纸就能获得诺奖的青睐,当然是时代之幸,中国广大经济学人之幸事——看来,这个荣幸只有归属LZ这赵括马谡一般的“大才”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