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性滞存与周小川的“池子”
川者,河也。小川者,小河也。货币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不停地从一个人手里到另一个人手里,不停的流动,就成了河流。术语叫货币流通。
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在此基础上,又派生出财富储藏手段和投机手段两个职能。也就是说,除了作为商品交易的媒介,货币还可以被当做财富的代表储藏起来,或用于投机。于是,有适当的机会,就有一部分货币,不再作为商品交易的媒介,它们退出商品流通,被所有者当做财富储藏,或专门投到股市房市去做投机的筹码。
这些退出商品流通的货币,从商品流通的河流中分流出来。要有一个地方存放它们,这个地方,周小川先生称之为“池子”。货币作为商品交易的媒介,要不停的流动,所以货币是流动性。流动性停了下来,流入了“池子”,这是流动性滞存。
小河旁边存水的地方,叫池子。大河旁边存水的地方,自然就叫做堰塞湖了。池子也好,堰塞湖也好,都是用来说明流动性滞存这个现象的。用池子来说明这个现象,是周小川先生的一个贡献。小川和池子相结合,形象贴切准确地说明了流动性滞存现象。
河里仍在流动的是交易货币,它与一国的实体经济相关;池子里的是储藏货币和投机货币,其中的投机货币是在虚拟经济领域。池子里的货币可能随时会流回小河,冲击实体经济。如何控制它们是一个课题。周小川先生的贡献在于形象地描绘了这个问题。
感谢周小川先生!
----------------------------------------------------------------------------------
新闻背景:
11月初,央行行长周小川一番将“热钱”引入“池子”的言论引起市场的广泛猜测和讨论,究竟是股市、楼市还是其它?他当时说,中国可将流入的短期投机性资金放入一个“池子”里,以防止其影响中国实体经济,等其需要撤退的时候让其从“池子”里流出。
时隔一个多月后,周小川日前首次正面解读了“池子”——典型“池子”是外汇储备。
(新华月报2010年12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