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失去的十年—日本房地产泡沫,1990年初破灭。20世纪50年代起,日本早就了让人难以理解的经济发展神话;同时日本也造成了让人难以理解的经济停滞奇迹,至今日本未能够从这场危机中回过神来。与美国佛罗里达房地产泡沫不同的是:日本房地产泡沫伴随股市崩溃(因为日本房地产通过股市交易,而美国佛罗里达是实务交易),因此其影响更远更大;同时,日本银行并不是害怕没有人存钱,而是害怕人来存钱,于是四处低门槛放贷,更多资金流入股市。1987年,仅东京一都地价就相当于美国一个国家地价,难怪曾经日本宣言要买下整个美国。日本房产泡沫破灭的导火索是:1989年5月,为了控制过热的经济,新上任财长三重野三次提高了贴现率,1990年为了预防海湾战争给经济带来冲击,一次性提高了贴现率1.75%,这一金融紧缩政策使银行采取了极端做法:全部收回贷款。恐慌一下子被放大了好几倍,悲观情绪横扫了股市和房地产。危机后,日本进入了增长型衰退,也就是生产力已经不能被消化(消费市场低迷),越来越多的工人和设备闲置,这种闲置有进一步导致生产力不能被充分利用的恶性循环。此后日本连连遭受亚洲金融危机、08经济危机,经济复苏更是路漫漫其修远。
12.亚洲奇迹的终结—东南亚危机,1997年。这次危机为大家所熟知,这里不在赘述。值得一提的是:金融大鳄、量子基金掌门人索罗斯当时盯上东南亚泰国市场的灵感来源居然是东南亚经济奇迹的质疑者、08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保罗克努德曼发表于《外交杂志》的一篇文章《亚洲奇迹的神话》,他在文章中断言亚洲经济发展不会持续。刚刚回归的香港在这次危机中进行了艰苦卓越的港币保卫斗争,1998年一年动用**资金1500亿港币,吸收国际游资四次冲击的近1000亿港币。这次危机使每个香港楼主平均损失280万港币,数十万香港百万富翁一夜成为百万负翁。亚洲四小龙、亚洲四小虎皆遭受重创(只有香港市场在中央的支持下保持了稳定)
13.不堪一击的新经济—网络泡沫,2000年4月3、4日崩溃。网络泡沫的破灭就像当初英国人追求铁路一样,只是人们投机的标的物不同罢了,每个时代的新兴物都可能成为人们投机的目标,这就是人们的贪婪,这也是人们乐此不疲的涌入投机的乐园的原因。当股价达到人们没有办法、没有资金在去支撑时梦也就破灭了。2000年底,网络危机已经使投资者损失达5000亿美元,美国375家互联网公司倒闭;盛极一时的欧洲最大创业板市场德国新市场在2003年黯然关闭,而香港创业板市场陷入长期低迷,至今未能复苏。(网络公司属于创业公司,基本上没有在创业板上市,比如2002年新浪纳斯达克上市、2010年当当网纳斯达克上市都是在创业板市场)
14、邯郸学步的代价—阿根廷金融危机,2001年第四季度爆发。二十世纪30至70年代是阿根廷发展的黄金时段,当时阿根廷被人称为发展中的发达国家,以大量出口谷物、牛肉闻名,曾跻身世界十大富裕国家之一。人均GDP曾经达到8000美元,医疗保障、社会福利名列世界前列。1989年,梅内姆出任阿总统,在西方发达国家鼓吹、诱导下,施行了经济全面自由化:削减**开支,开放国内金融市场,全面实现国有企业私有化,91年施行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在这些政策刺激下,外资大量进入,私人投资活跃,本币不断升值,阿根廷股市和金融市场蒸蒸日上,产生了新一轮的繁荣。2001年,收到金融和财政恶化冲击,阿经济大幅下滑,股指和债券价格跌到最低点,外汇急剧减少。2001年12月24日,萨阿总统突然宣布暂停偿还1320万美元的**国际债务。阿根廷**的违约使国际金融产生极大的震撼和恐慌。资金开始外逃,但是阿**又宣布金融管制,防止资金外逃,严格限制提款,使银行雪上加霜(因为没有愿意存款了,银行的资金链也就断了),阿经济更是陷入重重困境,社会开始动荡。2002年1月,阿最高法院宣布阿**限制居民提款违反宪法,阿陷入司法和行政势不两立的窘境,一个月内阿换了5位总统。社会生产力极大不足,物质和资金两缺,社会动荡,普通百姓生活更是不堪入目。阿根廷的金融危机产生的严重社会、经济后果已经不是一句两句说的清的了。贫民、**公务员、各行各业各个阶层的人都起来示威游行,可是这场危机谁来负责呢?这次危机被称为拉美陷阱的典例。拉美陷阱:经济增长的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分配不公反过来冲击经济,最后导致经济危机、政治危机、社会危机同时爆发。
15.风起于青萍之木—2008年金融海啸,崩溃时间2008年2月。2008年10月23日在美国众议院听证会上,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称这次危机为一个世纪才出现一次的金融海啸。有一个利益链我想在此详细叙述一下,可以让我们更好认识这次危机的产生。
网络泡沫破灭和9.11事件后,为了遏制经济衰退,格林斯潘执掌的美联储仅01年前十月就十次降息,后又进行四次降息,最终联邦基金汇率由6.5%降至2.5%,反映在房地产市场就是30年固定贷款利率由01年7%降至03年的3.8%。宽松的货币政策使美国的房地产市场步入空前的繁荣,房价不断攀升。房贷公司一次次降低了人们房贷信用门槛,产生了次级贷款(也就是把钱带给信用不够的人买房)。值得说的是,这次危机虽然由房子产生,但是泡沫本身却不是房子(美国人买房过热导致房价上涨也产生了泡沫,而却不是这次危机的主角),而是由于人们还不起贷款,而是这些贷款相关的金融产品(被那些房贷银行包装的标的物为那些次级贷款的债券)引起信用危机。房贷机构发放次级贷款利率比一般房贷要高2-3个百分点,于是他们认为:如果次级贷款家庭守约(按期还款),他们就可以获得较高的收入,如果他们违约,就收回抵押物房子拍卖—由于房价不断攀升,拍卖后也不会赔钱。单单新世纪金融公司在06年就发放了516亿美元次级贷款,还因此被华尔街日报列为06年度最佳公司。这些房贷金融公司为了转移风险,把贷款设计成了金融产品:债务抵押债券CDO和信用违约交换CDS。华尔街通过把次级贷款打包把风险转移给了全世界。
为了降低通胀的压力,2004年美联储改变了货币政策,低利率开始逆转,经过连续17次的提息,联邦基金利率从1%提高到了5.25%,利率大幅提升加重了购房者的还贷压力,房价也开始走低。很多购房者无法按期还贷,银行被迫收回房屋拍卖,但是越来越多人还不起贷款,而由于利率上升,放贷也少了、买房子的人少了,最后拍卖的房子没有人要,直接导致银行陷入困境,银行困境导致其股票价格下跌从而影响了股市和债券市场(因为人们买了美国银行发行的次级贷款为标的物的债券),危机终于来了。2007年4月,新世纪金融公司申请破产保护,8月法国巴黎银行宣布旗下三只涉足美国房贷业务的基金停止交易;2008年1月,美国多家金融公司被爆亏损严重,3月美联储被迫动用2000亿美元救市;5月,房地美、房利美陷入困境,遭投资者挤兑,股价跌去90%,当时两大公司承担了5.3万亿美元的次级贷款,占整个市场的40%;此后,贝林斯登、美林、雷曼兄弟、AIG等一个个金融巨头轰然倒下。
时至今日,我们仍不断反省:为什么会产生危机呢?因为人们的贪婪,永无止尽的贪婪,《华尔街》电影也因为1989年的危机和2008年危机而红遍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