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仅得土地收益5%到10% 土地财政难以维系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2月28日 11:36  
新华网
  【核心关注】土地市场年末再现疯狂。各地地王又重出江湖。2004年6000亿,2009年15000亿,今年有望20000亿,卖地谁在受益,谁在受损?高地价不变,高房价能得到遏制吗?土地财政不变,过度以地生财能改变吗?地方发展方式不变,中央宏观调控能发挥作用吗?
  引言
  房地产经过1年的严厉调控之后,本以为今年年底有一个相对缓和的局面。但是第4季度的数据显示仍然是地王频出,土地财政被认为是造成这种尴尬局面的根源之一,这个问题不仅仅关系着地产的调控更关乎国家的战略。
  土地市场年末再现疯狂。各地地王又重出江湖。2004年6000亿,2009年15000亿,今年有望20000亿,卖地谁在受益,谁在受损?高地价不变,高房价能得到遏制吗?土地财政不变,过度以地生财能改变吗?地方发展方式不变,中央宏观调控能发挥作用吗?《新闻1+1》今日关注:土地财政怎么变?
  在辞旧迎新的年尾,很多人的愿望还是住房。而不断产生的“地王”让人唏嘘不已。
  上演土地拍卖价神话的不仅是广州、武汉这些人口集中、寸土存金的大城市。还有小县城。12月24日,义乌一地块拍卖价高达35000元。2010年岁末的中国,一度偃旗息鼓的地王再度出山。以至于12月19日国土资源部再次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坚决遏制少数城市地价过快上涨趋势。
  土地财政一直被看作是推高房价的罪魁之一。而在这个房产调控的关键时期,它的再度冲高,是对既定政策的威胁,也是对公众钱包的威胁。
  在卖地的冲动下,有限的土地又能支持多久?当无地可卖,我们被透支的未来又将怎么办?土地财政还能支持多久?
  
高价地谁买单?
  主持人(董倩):房地产在经过一年的严厉调控之后,本以为到了今年的年底会有一个相对缓和的局面,但是第四季度的数据现实,仍然是地王频出。土地财政被认为是造成这种尴尬局面的根源之一,这个问题不仅仅关系着地产的调控,更关乎国家的战略。
  (播放短片)解说:当我们再一次站在岁月的门槛上,辞旧迎新时,很多人再次写下自己的梦想,住房。而就在这个年尾,不断传来的地王再现,让人唏嘘不已。
  杨家牌楼地块和枝江旅游度假区地块分别以每平米25735元和每平米37069元成就杭州住宅和商业两个新的高价地块。
  (短片中)记者刘丹:让人匪夷所思的是,就是这片不到10亩大小的袖珍地块,居然拍出了每平米37069元的天价,而它的成交价也达到了起拍价的7倍之多。
  解说:就在同一天,武汉土地市场高价地块,总价、单价双双溢股,鏖战一个多小时后,底价5.9亿元的两个地块,成交价涨至13.18亿元和10.2亿元,均打破武汉高价地块单价记录。
  三福地块折合楼面价在19600元到20600元每平方米之间,再次刷新了广州住宅用地,单价最高的记录。
  上演着土地拍卖大片的不仅仅是这些人口集中,寸土寸金的大都市,还有小县城。两天前的12月24号,浙江义乌,一家注册资金1.46亿元的公司,以自身资金30多倍的36.81亿元竞拍成功,创下了全国县级市地价最高记录。楼面地价3.5万每平米。这是2010年岁末的中国,严厉的房产调控政策,一度偃旗息鼓的地王,再度出山,以至于国土资源部12月19号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坚决抑制少数城市地价过快上涨趋势,溢价超过50%必须备案。
  韩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我们今年一至三季度我们土地出让金收益是1.68万个亿。
  记者:这是个什么概念?
  韩俊:1.68万个亿,就是地方**现在财政预算收入里面,全口径的及来自卖地的钱,我估计得占到60%。这个钱是哪里来的,是卖地来的,这个地过去都是农地,实际上在很多地方**成了卖地的一个大公司,这是不正常的。
  解说:根据《人民日报》文章披露,截至目前,北京、上海今年土地出让金已破千亿元,比去年同期大幅增加,由于土地供应量约为过去两年的总和,今年全国土地出让金有望突破两万亿元。土地出让金这个号称很多地方**的第二财政,又比去年增长了五千亿。土地财政,一直被看作是推高房价的罪魁之一,而在这个房产调控的关键时期,它的再度冲突是对既定政策的威胁,也是对公众钱包的威胁。
  韩俊:地价高了以后,**的收入是上去了,但是整个经济发展的水平就提高了,老百姓的生活成本也提高了。
  解说:买单的不仅仅是公众,还有实体经济。有专家有指出,当众多的服装企业、家电企业转身房地产市场,它所伤害的是世界工厂的基础,透支的是结构调整的当务之急。
  黄小虎(中国土地学会 副理事长):就是说我们地方的经济发展,依靠土地财政,这是一种发展方式,本质上是一个负债。也有的地方,可能它就没有这样的盈利的能力,将来就会形成社会的一个坏账,这就会成为社会的一个问题。
  
地产调控一年为何又现地王?
  解说:根据统计,2009年土地出让金已经占到同期全国地方财政总收入的46%左右,审计署公布的情况表明,审计调查的18个省、16个市和36个县本级,截至2009年底,政治性债务余额合计2.79万亿元,一旦地价回落怎么办?正是看到了之这种种弊端,在今天,《人民日报》刊发长文,其中众多专家提出一系列疑问,有待我们解答。在卖地的冲动下,有限的土地又能支撑多久?当无地可卖,我们被透支的未来又怎么办?土地财政还能支撑多久?
  主持人:今天我们演播室请到的是中国人民大学土地管理系的主任叶剑平。
  叶教授,第一个问题,我们经历了一年的调控之后,它现在第四季度在年底的时候,地王又纷纷出现了,您怎么看这种局面?
  叶剑平(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如果从市场的角度来说,应该是需求量很大,一方面企业对未来中国经济的信心。另外一方面,对未来房地产市场的一个预期,所以使得这些开发商纷纷以高价获取这些土地。第三个应该说有些开发企业,特别是上市和国有企业资金有盈余的,所以他敢用大价钱去买这个土地。
  主持人:但是我们关注这一年的调控,核心的目的之一就是希望用调控这种手段,使得地王不再像年初那种情况反复出现,高价出现,为什么到年底又出现这种状况?
  叶剑平:这也是因为前期的一些调控,实际上是保障和市场是混在一起的。随着中央政策的明朗,调控的对象,一放是稳定房价,一方面是保证社会的保障房的建设。这两个一个市场是完全靠供求来决定的,所以大家对市场这一块是看好,所以存在着调控的目标和实际的市场的反映相违背这样的现象。
  主持人:土地财政被认为是这里面很重要的一个推手,土地财政被大家认为也有很大的风险,刚才短片里面也提到了,这个风险主要体现在金融方面。您分析金融方面的风险会有多大,会不会有一天,地方**有还不上账的时候?
  叶剑平:这个是完全有可能的,因为按照刚才的短片,就说了,今年如果土地的收益是两万亿,实际上地方财政收入到2010年也差不多是两万亿,所以它50%是土地财政。地方的融资要有近10万亿,也就是说靠土地去融资的话,相当于它的地方财政的5倍。5倍实际上就是地方的收入能力放大了5倍,这5倍从哪里来,就是银行的贷款。如果未来的地方收益下降,比如说高价的土地卖不出去的时候,就形成了坏账,形成坏账,就导致金融危机。
  主持人:这种情况怎么让它不发生?
  叶剑平:不发生就要保持整个市场的平稳。
  主持人:您指什么市场的平稳?
  叶剑平:整个市场,包括房地产市场的平稳。
  主持人:所以就有了这么一种说法,就是房地产绑架了中国经济。不能高,因为高了就会威胁民生;也不能低,因为低了就出现您刚才说的情况。
  叶剑平:对。如果高的话,对整个中国的经济都是不好的,一个生活成本提高了,对整个实体经济就造成很大的冲击。如果低的话,会对金融影响,因为原来的预期都是很高的,一旦下降到一定程度,那么就像亚洲金融危机,包括美国的次贷危机等等,就冲击多金融。所以中央提出要稳定房价,稳定房地产的发展。
  主持人:所以在这高和低之间,找到这样一个精准的平衡,应当由谁来找?
  叶剑平:如果客观地说,实际上它也应该可以,就是土地价格和房地产价格的增长不要太背离我们经济的增长,也就是说,我们经济增长,比如GDP是10%的话,它应该在这左右进行波动,应该是属于正常范围的。
  主持人:因为在过去的一年,我们一直在讲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如果地方**以46%这样的土地财政再发展的话,和未来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它会呈现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叶剑平:对于土地收入来说,那就很简单,它卖一块地就可以获得很多钱,但这种卖地方式是不可持续的,因为没有那么多的地一直卖下去,所以真正经济的发展是要靠实体,要靠实体经济,如果**过度地依赖土地的收益,就会忽视了实体经济的发展,也就忽视了长期的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