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1120 0
2010-12-29
我我的思路整理--基于知识体系层面的思考
站在真实世界的角度来说,综合素质在我看来可以分为思考力和执行力。所谓思考力又包括四个方面,思维的速度、深度、广度和思想的高度。深度和广度决定了一个人的思考能力的全面度,高度则决定了一个人的洞察力和透彻度。这四者中前三者该属于技术性问题,多看书勤思考即可相对比较容易获得,唯独第四者需要较强的悟性,也最难以达到。至于执行力,大多数时候必须从真实世界的打拼中获取,当然也有执行力的知识性获取。
一、思考力。
我一直很欣赏历史上的那种智谋型人才。他们对一个问题的影响因素能够同时思考很多的变量,并且对于变量本身的变动以及变量之间的相互影响有深刻地理解。正如谢老师所说,局部均衡其实在现实世界中并不存在,现实世界中指存在一般均衡。但是人的大脑无法像电脑那样思考数个变量的变化以及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变动,因此普通人对某个问题尽可能地先从某一个变量进行考虑。同时也只能发明局部均衡这个概念或者分析方法,因为一般均衡正是通过局部均衡来无限逼近。但是他们应该有比常人更强的洞察力,因为他们可以舍去一些不必要或者影响很小的变量,最终抓住影响事件发生的关键变量。为了达到这种高深的思考力,我尝试着自己的探索。。。
要具备解释真实世界或者推测人类行为的思考力,我认为有三种积累是必不可少的,一是真实世界的实践经验,也就是阅历。二是用以分析、解释和推理真实世界现象或者人类行为的比较正确的理论指导。三是个人学习生存和发展过程中所必备的思维工具类知识。比如逻辑学、思维学等等。
对于其一,只能从真实世界中获取,对于初入社会的人来说,这一点有待深入,但是完全可以借鉴前人的经验也就是间接经验,此时历史等社科类的书可以作为我们吸取经验的来源,这也是我喜欢看社科类书的原因之一,因为这类的书比如历史、社会、政治、心理学等都是从不同角度来解释世界和人类行为,更为重要的是这类书中的巨著大多是伟大人物所著,其洞察力的深刻无与伦比。这些也有助于我们感知力和洞察力的培养。另外完全可以从计算机网络或者人际网络中获取信息,但是有一点很重要,得有分辨出真假高低的能力。
对于其二,我个人其实做过较多的探索,比如中国传统文化,但是由于个人修养不深,或者是年代久远,又或者中国传统文化不注重理性,我发现很难直接运用,很多的也只是给我潜移默化的功用,或者是当自己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突然的领悟。虽然可以看现代某些自称大家之人的解读,但是或许有可能已经变味,甚至可能会误导,于是我转向科学理性的西方经济学求解。学经济学以来,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就是经济学派林立,经济理论繁多,对同一现象,不同的学派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但是真理毕竟只有一个,那么究竟是谁说的对?记得我问过导师这个问题,他回答说,其实各个理论的前提条件不一致,所以结论也不一致,但是他们的分析可能都是对的。这种说法其实在读研之前我就知道,姑且承认他们的分析逻辑本身没有问题。但是问题在于那些经济理论的前提条件是对的吗?过于复杂和严格的前提下产生的结论对于解释真实世界有用吗?从系统学的角度来说,真实世界是个动态的开放的系统,而严格前提下的理论是个静态的封闭的系统,那么这种理论显然无法解释真实世界。复杂的现象背后的道理往往是简单的,现代经济学却是将复杂现象更加复杂化。读研以来有所发现,真实世界的经济学或许可以借鉴一用(这在我看来是当时决定读研的一大幸运所在)。我之所以学习经济学以及涉猎多种学科,本身并不单纯为了获取知识,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分析并解释世界,并最终指导自己在真实世界中的行为,或者在竞争博弈中推测他人的行为。从而增强自身的竞争力,毕竟一切从真实世界中来,最终还得归于真实世界才是正道。以前凭借自己的积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世界或者人类行为甚或是个人行为,但是总是觉得自己缺乏根本性的认识方法。或者说自己缺乏信仰(是指思想上的信仰),缺乏看待问题的根本信念,以至于有时候做事出现自相矛盾的情况。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所以我一直在对此进行探索。
对于其三,思维无论是对其一还是其二其实都是很重要的。无论是在现实中拼搏,还是在书海中畅游,其实这一切都需要思考的效率和质量来保证,而思考效率和质量的提升无疑是和思维有直接的关系,了解自己的思维可以促进运用思维的能力的提升。我发现过一种现象,很多聪明人在解释某一具体现象时都能说的貌似很有道理,言之凿凿,逻辑上也不存在问题,但是如果换成另一种现象让他分析,即使本质上是相同的,他们则给出另外一种分析。我想这是因为他们缺乏一种一以贯之的理念,以至于对于同一个问题,思考时没有把握住本质,两种回答的角度截然不同,甚至是矛盾的。或许可以说这是因为前提条件改变了,以至于答案不一样。但是实际上前提条件没有变化的条件下他们也会发生这样的状况。在探索的过程中我发现,这就是分析和解决问题时很多人没有一种一以贯之的理念所导致的,因为他们没有训练出一种合乎逻辑,同时又有利于解释世界和人类行为的经济学思维方式,以至于分析问题时出现了立场上和理念上的混乱。而学一门学科最重要的精髓就在于思维方式(注意思维方式和逻辑思维的差别)。真实世界经济学却恰恰可以同时做到这两点。一方面经济学理论对于逻辑思维的训练很有帮助,这是毋庸置疑的;另一方面,真实世界的经济学有利于解释世界和人类行为。我个人认为,人们的思考力进化过程中的初次分野正在于这种一以贯之的理念的树立(当然了,选择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作为一以贯之的理念意味着放弃其他学科的思维方式,但这是另外一个问题,只能说个人选择不同,而对我而言,经济学思维方式是适合我的。而且其他学科的思维方式不如经济学思维方式的来的更加有洞察力,同时当我们在真实世界中打拼时,其他学科可以作为我们思考时的辅助,毕竟世界是复杂的,万事万物是联系的)。正如张五常经济学所说,人类任何行为其实都是在约束条件下的选择问题。而这个约束条件则是思考问题或者分析现象的起点,并且在思考过程中始终把握好这一角度,这样在思考任何问题时就有了一种一以贯之的理念,而不至于自相矛盾。当然了最一般化地说就是约束条件,但是约束条件本身也可以分成好多类,幸而,真实世界经济学家们为我们指点了迷津,大体来说有产权、合约、成本、需求、交易费用等等(这个必须要深入了解张五常经济学的内容),而在分析某一具体问题时仍然要涉及到其他的因素甚至是跨学科的因素比如政治学、法学、心理学、社会学、历史学等众多学科中的某些概念或者理论或者实践。但是这些跨学科的因素只能作为一种细节上补充,甚至只是一种思维上的感知,只能作为一种影响不是很明显的变量来处理(当然有些时候可以作为关键变量,毕竟社科类的知识其实都是相通的),而不能作为一以贯之的理念,也就是思考问题的那个出发点。有了这些准备,思维就可以广而深之地蔓延开去。就我而言,为了寻找这一一以贯之的理念找了很久了。而今我终于可以把自己的思维的出发点定于约束条件(或者称局限条件)。这正是类于根与叶的关系,约束条件是思考的根,而其他的知识或者经验则是思考的叶,这样一来,自然能够较为全面的思考问题。不过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如谢老师说,一开始我们还须从一个变量思考,熟悉方法以后逐渐过渡到多因素的分析。这也是思维科学告诉我们的。
这三者其实是相辅相成,概括来讲,其一是实践,其二是理论,其三是学习理论、进行实践以及理论指导实践过程中所必须的思维工具。一方面理论通过思维工具指导实践,另一方面,实践通过思维工具产生并提升理论。说起来和哲学书上没有两样,但是却是我个人在探索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是有我个人体悟的,所以和书上单纯的概念是不能相提并论的。这三者如果能够最终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并最终转化为行为的指导力,则完全可以构成在真实世界中强有力的思考竞争力。
不过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确实很难。纵观历史,即使天纵之才也须到而立之年以上才能悟道,何况我这平凡大众之一员。或许真得终其一生之力才能有所领悟。而对我来说,这些只是大的框架,剩下的工作就是进一步深入探索,也就是进一步细化这一工作。将来我会将我在探索过程中的领悟到的一切逐渐地梳理一下,算是对自己的交代,也是对自己探索过程的记录。
其实这些最终都归结到思想,记忆中似乎有这么一段,说周恩来一生中从事过很多角色,但是他都能游刃有余,而不会自相矛盾,原因就在于他思想的深刻程度,直至中国文化中那种圆通的境界,但绝不是所谓的圆滑。圆通是从道的角度上来说的,而圆滑则是从器或术的角度。一般人可以圆滑,但是圆通却是难以达至的大境界。
当然了,仅仅有思想是不够的,关键在于如何将之转化为执行力,如何在执行过程中运用自己的思想,以合理有效地解决问题甚至激发创新力。所以下文将给出我对执行力的思考。
二、执行力。(待续)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