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学术道德监督
10594 42
2006-07-17


从害怕竞争看北京大学的"二流性"
【北京大学历来是自由思想的发源地与积极引进地,因此从它的历史传统来说应该不害怕任何竞争。但是近几十年来,由于备受计划经济管制中ZF的重点庇护,北京大学已经丧失了与境外大学的竞争能力,它虽然凭国家给予的"计划"优势而"傲视"国内的所有大学,但一旦遇到"计划外"的竞争者,就显露出其缺乏竞争力的虚弱一面。这种害怕竞争的学校,在当今全球化时代显得非常落伍,如心怀自由主义思想的北京大学张维迎就因这种全球化对其学校所带来的冲击显得忧心忡忡(他说"对于我们做大学的人来讲,危机感很强"。http://www.chbook.com.cn/news/detail.asp?N_id=3166)。
从北京大学的这种惰性形成的"二流性"我们也洞察到,ZF将市场管死,按什么"计划"方式运行,一个是害了学校,另外一个更是害了无数消费者,因为消费者与学生们,在这种计划管制之下,自由选择的权利受到了侵犯与剥夺。这种情况在今年香港大学到内地的"计划外"招生便暴露出来了。这种"计划外"的竞争性招生使历来自以为"一流"的北京大学等大学感到了恐惧,因此要求将这些"计划外"纠编回"计划内",从而继续通过行政手段维护其"优先选择"的地位。这种做法对广大学生基本权利的侵犯是显而易见的,是不符合市场经济时代精神的。市场经济的精髓,就是维护与扩大了消费者的选择自由。而中国大学之陈旧落后,缺乏竞争力,正是由于它至今仍然处于计划经济状态下,处于ZF的庇护之下。这样当然维护了大学的垄断利益,但却侵犯了广大公众的利益。当今教育、医疗、住房之所以形成了"新三座大山",就是因为这三个领域实际上仍然处于ZF管制最多的计划经济状态中,缺乏供给上的竞争性。因此,解除公众所受的经济压迫,就要将计划经济残余手法消灭干净,还经济的市场竞争状态。希望中国的学生早日享受到象美国大学竞争性自主招生所带来的"主体"感觉,"顾客是上帝"也可以通过这种竞争性而在学生的学校选择上体现出来。――黄焕金】

评论:怕竞争的北大 连二流也不是

(中国)和讯网  (2006-07-16)
http://www.zaobao.com/special/newspapers/2006/07/homeway060716b.html

  香港的大学在统一招生的制度之外录取学生,刚刚开始打破这样不人道的体制。而北大是什么心态呢?刚刚有十几个学生录取不报到就觉得委屈,就希望把这十几个学生的自由给扼杀。以这样的理念,会办出什么样的大学呢?

  首先声明,我作为北大中文系79级的学生,写了《香港的大学将把北大清华扫为二流》一文。虽然《南方都市报》刊登此文时改了标题,但这个原标题现在几乎被炒成了标语。我有责任为此面对自己的母校。

  最近,北大的负责人出来说北大清华二流之说是"无稽之谈",因为北大清华的调档分数远高于香港的大学。另有北大法学院教授孙东东出来说,要把香港的大学在内地的招生收编到高考统一录取的体系内。因为香港的大学不参与统一招生,北大录取的学生去了香港,出现了录取不报到的情况。北大为此浪费了十余个招生指标。

  其实,我当初的文章写得很清楚,北大清华办学理念陈旧,经不起高等教育全球化的挑战,随着香港的大学进军内地,"将"会被扫为二流学校。我用的是将来时,预想的是四五年后现在被香港的大学录取的学生毕业,大家看到实际好处的时候的事。但没有想到事情发展得这么快,香港冲击波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界和媒体的热点。

  而孙东东说的话,则更能反映北大的心态,也更能说明北大办不好的原因。北大据说是要立志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几年前,北大领导层还到耶鲁考察世界一流大学的管理经验。如果这样的考察不是用纳税人的钱旅游的话,人家的一些基本办学理念和经营规范总应该学会吧?

  那就看看耶鲁是怎么录取学生的吧。耶鲁每年录取的学生大约1880人左右。一般只有70%来报到。以这个比例算,耶鲁一年要"浪费"560多个"招生指标"。美国最顶尖的名校,如哈佛、普林斯顿,都大同小异。为什么呢?因为是竞争。美国一个高中生,可以申请无数学校,最后手里拿着五六份录取通知也不新鲜。一个能上耶鲁的优等生,很可能被哈佛或普林斯顿同时录取,最后只能选择一个条件最好,最适合自己的学校上。在这样的竞争中,学生是教育的绝对中心。

  由于校际的录取大战过于激烈,一些学校就想出新的招数,事先锁定学生。这个办法就是提前录取。比如你为了保证能上耶鲁,就和耶鲁达成协议,进行提前录取的申请。这种申请,并不妨碍你申请别的学校。但是,一旦耶鲁提前发给你录取通知,你就有义务去耶鲁就读。

  以我们的标准,这是个颇为厚道的政策:你上不了耶鲁,可以上别的学校。但耶鲁录取了一定要去,也不吃亏,毕竟这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大学。况且,你不一定选耶鲁作为提前录取的申请对象,你也可以选哈佛、普林斯顿。一切自愿。但这样的政策,在美国高等教育界引起轩然大波,许多人谴责这样的政策不道德。就连耶鲁这种执行提前录取政策的学校,也表示这样的政策对考生不公平。为什么呢?因为教育是为学生服务,不是为学校服务。大学录取,就必须给考生更多的选择,帮助他们找到自己更理想的学校。在提前录取的政策下,万一一个学生被耶鲁提前录取,过几天收到哈佛的录取通知,就没有改变主意的自由。更重要的是,如果其他学校为了竞争给了这个学生更优厚的奖学金,他也只好放弃。这是以牺牲学生的利益来满足学校的利益。所以,不少学校宣布取消或考虑取消提前录取的政策,保证考生有最大的选择权。

  而我们的统一招生制度,完全是以学校为中心,根本不顾考生的利益。填报志愿完全是一场赌博。第一志愿落空,就一落千丈,差半档的学校也上不去。考生无法根据自己的实力进行恰如其分的选择。

  香港的大学在统一招生的制度之外录取学生,刚刚开始打破这样不人道的体制。而北大是什么心态呢?刚刚有十几个学生录取不报到就觉得委屈,就希望把这十几个学生的自由给扼杀。以这样的理念,会办出什么样的大学呢?如果北大清华"二流"之说真是"无稽之谈",北大为什么如此怕竞争,乃至要把竞争对手收编到计划体制中去?

  北大真要是一流,就应该做两件事。第一,跳出统一招生的制度,学香港的大学,另起炉灶,自己招生。北大可以让考生报考别的学校,但给合格的考生另发一份北大的录取通知书。这样招来的考生,才能证明自己是一流的。第二,北大应该和香港的大学打奖学金战。据我所知,北大目前还没有全奖的概念。著名的明德奖学金仅4000元/年,主要发给状元和奥赛的获奖者,覆盖面很小。而国家奖学金也仅5000-6000元/年。再看香港的大学,最高奖学金是13万港币/年。北大如何是对手?

  有人说,教育的竞争不是金钱竞争。这其实是种似是而非的说法。不用说世界一流大学,就是看看人家二流大学,哪个不是奖学金的竞争?把奖学金竞争摆在什么位置,反映了大学把学生摆在什么位置。学生利益优先,奖学金就优先。

  我希望我的母校能够有个好的心态,积极参与竞争,证明自己是一流大学。而现在这种要强取消竞争的心态,连二流也不是。

  【作者:薛涌】(作者系知名旅美学者) 原题:"二流学校"争论,北大是什么心态。

  来源:南方都市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6-7-17 08:17:00

说得太对了,与我心有戚戚焉。

中国当前这种填报志愿的安排,对于考生来讲太不公平,造成不少考生因为第一志愿落选而落到很惨的处境,尽管考分并不差。北大清华这两个被宠坏的家伙更是娇骄二气十足,恃强凌弱。香港诸大学的参与竞争,相信能在一定程度上打破当前的局面,将更公正的制度引入中国的高考招生中。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7-17 19:48:00

同志 果然是一针见血.说的太对了.

庭院里永远跑不出千里马.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7-17 20:54:00
太对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7-18 06:25:00
计划经济手法就是这种害人的东西,它从来不尊重每个人的自由选择,它自以为通过它来安排一切就可以了,就可以代表一切人的权利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7-18 20:00:00

如果台湾收回来,之后,中国大学又会变成一种什么样的格局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加微信,拉你入群
微信外可尝试点击本链接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