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上大学一直到2000年之间,读了一些经济学著作,包括1970年诺奖得主萨缪尔森的《经济学》,张维迎的《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等,但是对于经济学认识不深,感到学习经济学不得要领。这一情况在我2000年阅读了华人经济学家杨小凯的《经济学原理》之后才开始改变。我开始是阅读杨小凯与张永生那本没有数学模型的《新兴古典经济学和超边际分析》作为新兴古典经济学的入门,这本书是我在逛书店时偶然发现的。我读完这本书之后,才发现原来为什么读经济学著作不得要领了。因为原来那些书都没有把经济学原理与方法说透彻。当我读了《新兴古典经济学和超边际分析》一书以后,才感到自己的经济学开始入门,以前读的经济学书籍严格讲来都不算真正入门。后来联系到杨小凯老师,他推荐我阅读他1998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我才真正感到自己学到了真正的经济学原理。
无独有偶。2010年之前,我读了一些伦理学教材。结果发现伦理学真是没有什么意义,很难建立起对于伦理学的兴趣。2010年我一个偶然机会在书店发现了王海明的《道德哲学原理十五讲》,属于写给大学生的那种初级入门教材。结果我从这本书了解了伦理学的整个体系,并且认为自己的伦理学思考开始入门。于是我看完这本书之后,我便在网上搜索了王海明的情况,发现他还写得有《新伦理学》,便购买了王海明的《新伦理学》。现在我读完了这本长达1800页的著作。我自认为王海明的《新伦理学》是我伦理学的真正入门教材。
我发现我学习经济学与伦理学的经历如此相似。并且最终我认为自己是真正找对了书。在我读了《新伦理学》之后,我认为《新伦理学》在伦理学领域所取得的成就,相当于杨小凯的新兴古典经济学在经济学领域所取得的成就。
下面我比较一下王海明《新伦理学》与杨小凯《经济学原理》(1998,或《经济学》2003)。
这两本书最大的成就是建立了各自学科的一个全新的框架体系,改变了伦理学与经济学原来各门学科相互分立的状况,为伦理学和经济学建立了一个统一的对话平台。《新伦理学》整合了传统上相互分离的元伦理学、规范伦理学和美德伦理学,并将政治哲学的大部分内容整合进道德哲学,从而建立起了一个逻辑上自洽的统一的伦理学体系,元伦理学、规范伦理学和美德伦理学之间的关系非常清楚在整合在一个框架之中。我认为《新伦理学》所取得的这个成就是远远比在伦理学某一个领域取得较深成就更为重要。因为一门学科的统一的知识框架显然比这一学科某一狭窄领域的深入讨论更为重要。因为一个统一的框架是一个全面认识问题的概念体系,能够包容伦理学的所有问题,并且将原来相互分离的元伦理学、规范伦理学与美德伦理学整合为一个整体,原来这三门各自为政的伦理学分支学科被置于合理的位置。这样,一个学生在读了《新伦理学》之后,就可以开始真正的伦理学思考。而不象读其他任何教材,读了之后,严格来讲,对于伦理学的知识框架不得要领,就象我在2010年之前那样。这对于一个学哲学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场灾难。因此,无论是从学术发展还是从学生学习来讲,我认为一本优秀的伦理学教材应该用一个统一的框架体系来包容伦理学的所有知识。最好就是象王海明《新伦理学》这样,通过建立自己的一个框架,然后对其它所有伦理学理论进行评价。这样一来,《新伦理学》就象一个导游图,建立起伦理学的全景图,使得读者读完之后,就能够对于伦理学所涉及的问题有非常清楚的认识。而且对于每个问题在伦理学框架中的位置非常清楚。而不象之前的其它伦理学著作,让学生读完之后,完全不得伦理学的要领,还要读许多著作和听许多讲座才能真正伦理学入门。甚至连一些伦理学硕士、博士也不一定对于伦理学的完整框架有完整的了解。这就非常遗憾了。因此,王海明《新伦理学》,你不管他的体系是对是错,是好是坏,总之他建立了这样一个伦理学的统一框架,建立了一个伦理学的统一的对话平台。把各种伦理学知识合理地组织在一个逻辑上自洽的系统之中,非常优美地将学生引领进入伦理学的领域。并且非常容易激发起学生的伦理学兴趣。坦言之,我就是通过阅读王海明《新伦理学》才迅速地伦理学入门。而之前读的其它伦理学著作基本上就是一些具体伦理问题的论述,一孔之见,结果对于伦理学真是不得要领。
杨小凯的《经济学》较之以前的经济学教材,建立起了一个全新的经济学框架。实际上,它将传统的新古典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包括投资理论、增长理论),产业经济学,贸易理论,制度经济学(包括交易成本经济学、产权经济学、寻租经济学、企业理论、委托代理理论、转轨经济学等),发展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等相互分离的经济学分支整合进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之中。通过阅读杨小凯的《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我自认为经济学才真正入门。以前读的新古典经济学教材可以说基本上不得要领。我在读完杨小凯的《经济学原理》之后,对于新古典经济学的本质也认识得更加清楚明了。通过阅读杨小凯《经济学》,我才真正完全把经济学的理论结构弄清楚,并且才真正能够轻松愉快地迅速地判断一个经济学理论模型的优劣。而在此之前,读那些新古典和新制度的著作,比如说什么萨缪尔森《经济分析基础》,什么马斯科莱尔的《微观经济学理论》,什么史漫飞和柯武刚《制度经济学》,什么盛洪主编的《制度经济学》,读完之后,不得要领,对于经济学的框架体系根本没有概念,对于各种经济学理论模型的优劣根本无从判断。而且各种经济学分支的理论相互矛盾,让人不得要领。而这一切困惑,杨小凯的《经济学》让我豁然开朗,一下子就明白了经济学的精髓。因此,一本好的经济著作或经济学教材,就是要让学生读完之后,迅速地入门,并且对于经济学的全部知识都能够将其放在适当位置,并且对于任何经济学理论模型的优劣都能够迅速判断。这样的教材才是一本好教材。
杨小凯认为他的新兴古典框架相当于日心说体系,而传统的新古典框架则相当于地心说体系。王海明还没有这样说,不过即使他这样讲了,我也不反对,而且我认为可以把杨小凯对于地心说与日心说的比喻拿过来,我认为,传统的伦理学体系相当于地心说,而王海明的《新伦理学》则相当于建立了一个日心说体系。
通过阅读王海明的《新伦理学》和杨小凯的《经济学》,我认为,一个人要想学好经济学和伦理学,应该具有相当高深的数学基础。因为无论是《新伦理学》还是《经济学》,都对于概念进行了精确地研究。而对概念进行精确研究正是数学思维的特点。一个没有基本的逻辑学和数学修养的学生是很难真正体会到《新伦理学》和《经济学》的妙处的。
这里,我想再一次推荐一本我见过的很牛的实变函数教材,以此表明我对于王海明《新伦理学》和杨小凯《经济学》的比较和评价是负责任的。我见过很多实变函数的教材,但是《陶哲轩实分析》这本书绝对值得一读,因为它完全从零开始构建整个实分析。而《新伦理学》也是基本上从零开始构建整个科学伦理学大厦。
王海明《新伦理学》和杨小凯《经济学——新兴古典和新古典框架》还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大致都是在相同的时间取得成就,而且都是各自领域百科全书式的著作。我所谓百科全书式的著作,是指《新伦理学》和《经济学》都建立起了一个学科的统一框架,从而伦理学与经济学领域的所有问题,都可以在他们的框架中进行定位,从而能够帮助读者迅速地对问题的本质进行判断,从而迅速地进入问题讨论。众所周知,讨论问题时,对于问题的迅速定位非常重要。因为我们不难发现,许多哲学学生与经济学学生在讨论一些问题时,不能迅速地切入到问题的本质,从而迅速地对问题的本质进行定位——这个问题属于这门学科领域中哪个具体领域的问题,这个问题的提法一般怎样,有哪些相关的竞争理论,许多哲学学生和经济学学生都不能迅速地对问题进行定位。从而学习效率就十分低下。
而王海明《新伦理学》和杨小凯《经济学》就是这样的能够帮助学生迅速对伦理学和经济学问题定位的优秀著作和优秀教材。因此,我建议读过本贴的读者,都认真阅读一下王海明的《新伦理学》和杨小凯的《经济学》,这样你就能够对于道德哲学、政治哲学、福利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经济学中的问题进行迅速定位,从而提高相互讨论的效率。并且对于伦理学与经济学的任何理论模型的优劣都能够迅速的进行判断和评价,这样一来,讨论伦理学和经济学就成了一件非常愉快的事情了。因为如果你在讨论问题的时候,不能对于对方所提出的理论模型的优劣进行迅速判定,那么你就不能享受到讨论问题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