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学术道德监督
8409 25
2006-08-01

高校“近亲繁殖”之弊

21世纪经济报道  2006-07-31 17:51:39

 课题主持人 顾海兵 执笔人 顾海兵 曹帆  
  
  众所周知,近亲(直系血亲与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是不允许结婚的,因为近亲繁殖的下一代几乎都是低质量的,基本上是一代不如一代。同样,一个社会组织,如果要充满活力,要不断创新,也就不能搞近亲繁殖,应该是五湖四海,应该是多样化。就高等学校来说,如果要成为一流大学,其教师是不能近亲繁殖的,即本校毕业的学生或研究生是不应该直接或一直留在本校做老师的。但是,目前的现实却是中国高校近亲繁殖严重,特别的,越是知名度高的大学,其近亲繁殖程度越是严重。那么,中国高校的近亲繁殖程度究竟有多严重呢?笔者选择了中国知名度比较高的17所大学,以其财经类学院或系为对象,对其近亲繁殖程度进行了具体调查与统计分析,并对比了海外6所知名大学的财经类学院或系。统计分析表明,中国大学的近亲繁殖程度平均要比海外高5倍。
  
  中国大陆高校———总体情况
  17所中国大陆高校共有教师987人,调查结果是:平均值(近亲繁殖程度)=0.654。参看下图表(表(1)、图(1))。
  依据资料:1分比例超过50%的学院占12所,平均值超过0.66的学院占10所,1分比例超过66%的学院占8所,平均值超过0.5的学院占12所。就全部样本而言,1分比例超过60%。
      
  ———具体情况
  对中国大陆17所大学按1分的比例由高到低排列,具体情况如表(2):
  统计发现,各院校比例构成的不同主要不是由数字为0.5的部分引起的(除了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其他院校0.5所占比例不超过15%),而主要是由数字为1和0的部分引起。
  
  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高校研究
  
  根据我们选取的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高校经济学系样本,调查研究结果如表(3)。
  上述6所海外高校共有教师205人,其简单平均值(近亲繁殖程度)=0.1115。
  对比国内外高校,大陆高校教师的近亲繁殖的程度明显高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高校,平均高近5倍(0.654/0.1115=5.865)。海外高校近亲繁殖程度最高的也只有0.181(哈佛大学经济学系),最低的芝加哥大学经济学系其近亲繁殖程度仅为0.07,而国内近亲繁殖程度最高的为0.85(西安交通大学商学院),最低的也有0.26(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国内近亲繁殖程度最高的要比国外最低的高11倍,国内近亲繁殖程度最低的也比国外最高的要高44%。
  特别的是,海外六所院校的教师几乎没有人在取得最高学位后一直留在本校工作。而在国内大部分财经院校中,这种情况相当普遍。
  从比较中还可以发现,国外教师的教育经历和工作经历与国内教师相比更为丰富。国外一流经济学系培养出来的学生几乎不仅不直接留在本校任教,而且变动与国内比较而言更为频繁。并且,这些一流院系的教师很多最初并非任教院校所在国的国籍,而只是在该国接受高等教育并留在那里。因此在耶鲁大学和伦敦经济学院等都能发现华人经济学家的身影。
  当然,我们也欣慰地看到,目前已经有一些高校认识到近亲繁殖的危害,并决定本校培养的弟子不再直接留下来做老师。不过,依据目前的教师更新速度,估计10年内还不可能有根本改观。由于中国高校严重的近亲繁殖程度,其学术性、创新性、创造性之低下就是极其自然的。
  (报告执笔人顾海兵系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统计分析原则
  
  1.以23所知名高校的财经类院系的专职教师为研究对象,不包括兼职教授、职员工人等。其中中国大陆高校17所(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复旦大学等),香港地区及国外高校有6所(包括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
  2.大陆高校教师的国外经历中除去学位获得,其它如进修、做访问学者、兼职教授等等均不作为研究内容。
  3.部分教师的教育背景在现有条件之下难以获得,不在统计范围之内。为了保证统计结果与事实的相对接近,统计只限于被调查院系的教师至少有一半可获得数据的院系,如此计划调查20所大陆高校最后减为17所。
  4.近亲繁殖程度分为1、0.5和0。把各院系的所有教师的分值相加,再除以教师总数就是该院系的近亲繁殖程度。(1)符合下列情况的教师记为1分:最高学历所在学校与获得最高学历之后至今一直任职的学校相同。(2)符合下列情况的教师记为0.5分:最高学历所在学校与现任职学校相同,但最高学历之后首次任职的学校与现任职学校不同;最高学历所在学校与现任职学校不同,但最初学历或中间学历中有与现任职学校相同的。(3)其他情况的教师记为0分。
  5.部分教师在两所学校或研究机构以上有过职务的,以现所在院校为准。
  6.本调查资源全部来自互联网,以各院校的官方网站为主,资料截止到2006年5月底,不含任何主观因素。
  7.统计内容不涉及对教师学术成就、声望的分析。
     
  表(1)
  分值 人数 比重
  0   300  30%
  0.5  83  8%
  1   604  62%
  
  表(2)中国大陆高校近亲繁殖程度
  (图表略,详见报)
  
  表(3)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高校经济学系近亲繁殖程度
  (图表略,详见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6-8-1 10:17:00

这一点我感受颇深。现在高校系统,尤其是重点高校“近亲繁殖”严重,其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因为都来自同一个学校,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具有同一性,缺少创新观点,少有建树。同时受“近亲”师生关系束缚,不利于开展学术争论;二是“近亲繁殖”可能导致“排外”的观念,不利于形成攻关的合力;三是“近亲繁殖”更易滋生学术腐败,并形成恶性循环,不利于高校能健康发展。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8-1 10:20:00
是导师为了培养接班人,延续学术香火。我觉得,这和中国的封建社会中的宗族意识有关,是宗族观念在学术界的一种体现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8-1 10:57:00
近亲繁殖在生物学上来讲非常的有害,在社会生活中也是如此,如果一个社会组织近亲繁殖,那么它适应社会的能力和多样性就会显著下降,最后广为诟病。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8-1 12:09:00

近亲繁殖,希望能建立学派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8-1 17:17:00
我说一下我知道的情况。

清华大学就是一个例子,04年清华经管学院的博士招生名额是40多个(好像是45个),只对外公开招考了一个,其余全部是本校保送。05年是什么情况就不知道了。

就算外面的人都不如清华,也不能这样搞呀,要考虑一下整合效应。中山大学岭南学院也是很多老师都是本校毕业留校。西南财大更是本校毕业生留校任教的经典。那里的老师据说追根究底,大部分都是该校最老的那三个博导的徒子徒孙徒孙孙.....
上财的博士招生情况不了解,但是听说上财决不允许本校博士生留校任教。这点不错。
上交博士招生也是喜欢招外校的考生。
好像上海这边的高校作风很不错,是不是粘了美英资本主义国家做事的遗风的缘故。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加微信,拉你入群
微信外可尝试点击本链接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