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教师之家与经管教育
2760 1
2006-11-03

近亲繁殖还要行多久?南方周末   2006-10-19傅国涌

中国人民大学的顾海兵等学者以23所国内外知名大学财经类院系的专职教师为对象,对教师来源做了调查,他们发现,在17所内地大学(包括北大、清华、人大、复旦、中山、南开等)接受调查的987名教师中,其中有604人都是最高学历在本校毕业,直接留在本校任教,占全体教师的62%。在中国科技大学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中,在本校取得最高学历的占了54.2%。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有80%的教师都是这个学院毕业的,北大经济学院有64%的教师毕业于本院,清华经济管理学院这个比例相对低些,但也占53%。与这些数据相反的是,海外大学毕业生很少有留在母校任教的,在芝加哥大学经济学院,有86%的教师从未在本校就读;哈佛大学经济学院的47名教师中,只有一个人的最高学历是本校。
  在不久前举行的第四届一流大学建设系列研讨会上,东道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朱清时介绍了这项调查结果,直言不讳地批评内地高校,超过六成的教师毕业于本校,这一日趋严峻的近亲繁殖现象已危及大学的创新能力。这位中科院院士指出,自然界基因的多样性保证了物竞天择,使生物不断进化,在科学领域,思想和方法的多样性同样保证了科学的不断创新。由于近亲繁殖,最近十几年来中国的学术创新缺乏重大成果,平均的创新水平滞后于投入,学生没有超老师的勇气,大学不能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气氛。目前的现实是,越是知名度高的大学,近亲繁殖的情况就越是严重。
  长期以来,近亲繁殖现象将带来的严重后果,一直都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我不知道朱清时院士这次的大声疾呼是不是能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虽然他也不无悲观地指出,依据现在的教师更新速度,这一现象20年内还不可能根本改观。但他还是坚定地说出了这些真话。更值得欣慰的是,他本人就是大学校长,他却可以毫不顾忌地说出在他领导的大学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一个民族总要有人不断说出真话,才会有希望。在各个不同的领域,都需要有啄木鸟,而不能光有喜鹊。今天,既然已发现并认识到近亲繁殖的严重性,正视这一问题,就有可能想办法逐渐扭转、改变这种状况,哪怕需要时间,需要各方面持续地付出努力。在这一意义上说,可怕的不是大学有,而是讳疾忌医。
  近亲繁殖使智力低下或某种残疾的可能性大大提高,这是简单的生物常识。大学的近亲繁殖,则使学术基因单一化,对于滋生新的思想是极为不利的。长远来看,近亲繁殖注定会造成大学校园内学术创造力的消退,久而久之,大学会失去一种动力,大学本应该是一个开放、多元的学术基地,能容纳多种多样各不相同的思潮、流派、倾向,相互激荡、砥砺甚至辩驳、对立,在这样的氛围中,在不同学术因子的交互中,才有可能不断迸闪出新的火花来,也只有这样的大学才无愧于大学的称号。蔡元培先生早就说过囊括大典、网罗众家此大学之所以为大也。这也是世界各国大学的通则,而近亲繁殖正好是与大学的这一宗旨逆流而行的。
  本该最具有前瞻性的大学,毫无疑问要站到时代前面,引领文明进程,应该成为新价值、新思想、新方法的发源地,而不是一个思想僵化、学术停滞的地方,更不是出丑闻、闹笑话的地方。为了维护大学的声誉,近亲繁殖不能继续下去了。朱清时院士提出建议说,以几所重点高校为核心,兄弟院校联合起来,相互推荐研究生,相互推荐新教师,联合进行校改,加快教师队伍的流动。前段时间,我听一位在中山大学读博士的青年朋友说,他毕业后是不可能留校任教的,因为他们学校有规定,本校毕业生不得留校。如果每个高校都如此规定,我想,近亲繁殖现象总会有走到尽头的一天。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6-11-12 08:38:00
对“蔡元培先生早就说过囊括大典、网罗众家此大学之所以为大也。这也是世界各国大学的通则,而近亲繁殖正好是与大学的这一宗旨逆流而行的。”观点甚为赞成。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