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1月18日 07:20 AM被搁置的雷诺中国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特约撰稿人
付辉
雷诺汽车驶入中国之事,再添变数。
2011年1月初,雷诺商业间谍案爆发,来自中国的国家电网公司等被认为是幕后的主使。这遭到了中方的否认。是月11日,在中国外交部的例行记者会上新闻发言人洪磊说:“对于所谓这一案件有中方背景,我们认为这种说法是毫无根据、不负责任的,中方不能接受”。
在中方表态后,法国爱丽舍宫也谨慎的说,在没有任何证据之前,把中国卷入其中并不合适。不过,这并没有让雷诺电动车技术泄密案终结。这家法国汽车制造商希望通过法律的手段追查泄密之事以及其中的相关买家责任,雷诺的商业间谍案正在以法国的方式推进着。
由雷诺发起的商业间谍案对其进入中国市场正产生难以名状的阻力。此事之前,雷诺汽车在中国建立合资公司之事,因利益各方难成共识,而处于停滞状态。现在,雷诺中国项目将会继续被搁置。无论是三江雷诺还是东风雷诺项目,在商业间谍案有明确的结果之前,不可能重启。
“艰难的国度”
对于中国市场,雷诺汽车一直有所谋求。无论是雷诺与日产的CEO卡洛斯·戈恩,还是作为雷诺股东的法国**,都希望这家法国汽车制造商能尽快在中国建立合资工厂。但其合资项目并没有随着这种渴望有所改观。
早在2007年年底,雷诺计划重新激活其在湖北孝感的三江雷诺项目。然后,与东风汽车公司商谈轿车项目,尝试再次进入中国市场,但这一计划推进的并不顺利。时至今日,雷诺汽车在中国只能以进口的方式销售整车。
雷诺汽车在中国的遭遇,与其对中国市场的认知有极大的关系。从1994年至2004年的十年,是雷诺汽车在中国的合资公司三江雷诺由生至死的时间。这家合资工厂的中方股东先后经历了三江集团、航天华晨、湘火炬的更替,这一系列的变化使得雷诺汽车错失了生还的机会。
这十年掌舵雷诺汽车的是路易·施伟泽(1992~2005年)。在他那本《我的雷诺岁月》的回忆录中,施伟泽认为:“至于中国,我应该承认我们错过了机会”。雷诺汽车没有赶上中国在1980年代的第一次合资浪潮,更错过了日产等进入中国的第二轮机会。
对于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施伟泽做了分析。对当时他和他掌舵的雷诺汽车而言,“中国是个艰难的国度”。这有两层解释,一是中国并非一个开放的国家,“有些国家你很难进去,比如中国,你只能在那里做些十分确定的事,因为该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你有什么才能干什么。有时候这个国家也会出现一些机会,但是那里有腐败现象。雷诺的规定禁止求助于这类做法,这些做法会也会使你的生活更为麻烦”;一是中国对合资公司的股比有严格的限制,“你只能作为合作者去办合资企业,最多持股50%,合作伙伴也就那么几个,并且它的行政体制十分复杂。”
当然,这位雷诺汽车的高管认为,雷诺汽车最终会进入中国。这个“最终”会是一年两年或者三年的时间。从施伟泽把CEO的权柄交由卡洛斯·戈恩,6年的时间已经过去了,雷诺汽车仍在徘徊。以现在的情势判断,在雷诺的商业间谍案没有结案前,雷诺汽车的在中国的合资公司不会重新启动。
在这个层面上,雷诺汽车对中国市场的认知程度,决定了它进入中国市场的速度。
选择
在雷诺商业间谍案之前,这家法国汽车制造商在中国的合资谈判已经处于停滞状态。在三江雷诺、东风与雷诺之间,各方没有达成一致的协商,同时在合资公司生产工厂选址一事上,地方**的争夺增加了整个项目的不稳定性。而当各方都无法说服对方时,这个项目也就被暂停了。
现在,事情再次被置于巨大的不稳定性之下。
2011年1月3日,雷诺商业间谍案案发,旋即未具名的法方人士把中国定为幕后的主使,中国国家电网公司等成为被怀疑的对象。至中国外交部表态,事情由单一的企业层面升级为国家层面。随后,法国**发言人说:“法国**迄今没有正式指控任何国家”。此中风情,已经超越了汽车世界的范围。
事情升级后,雷诺汽车也做出了选择。
虽然雷诺汽车官方并没有公开称是中国窃取了其电动车的商业机密,但这家法国汽车制造商还是处罚了被怀疑的三位公司高管,并采取了进一步的行动。2011年1月12日,雷诺汽车就商业间谍案提起司法诉讼。三天后,涉嫌商业泄密的三位前雷诺高管中的两位收到了雷诺汽车正式的书面解聘通知。雷诺汽车认为,他们从“国外有关人士”处接受了巨额资金,作为回报把雷诺电动车的机密资料“提供给了有关的海外人士”。而三人皆提出上诉,进行反驳。
各方的坚持与否认,使得雷诺汽车的商业间谍案卷入了太多的纷争。在雷诺汽车发起的调查结果出来之前,纷争不会停止。在雷诺向法国巴黎检察院递交诉状后,受理此案的检察官说:“该案涉及向外国势力提供有关法国经济秘密的内容”。若此,在调查结果出来之后,纷争仍将存在。
在一定程度上,它会左右着雷诺汽车在中国的命运。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作者系《21世纪经济报道》汽车研究部主任,著有《汽车的底牌》、《赢法》(上中下三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