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取标准工时?
天行健有一个关于标准工时与流水线产能计算的小趣题:流水线有5道工序,标准工时分别是:10s, 15s, 20s, 10s, 12s,共5人,每天工作时问为:10h,每天的标准产能计算有两种算法:
1、(10 x 3600)/20=1800pcs/d
2、[(10 x 3600)/(10+15+20+10+12)]x5=2686pcs/d
第一种算法,毫无疑问,是根据瓶颈来算的。瓶颈决定了每小时的产出数量,再乘以每天的工作时数,就得到每天的产能,这是大部分人认同的计算方法。第二种算法,其实是由一个人做完这5个工序,计算一天之内一个人能做的数量再乘以人数也得到一天的产能。
一个人完成所有的工序,这是大批量流水线产生之前的作业方式。光从数字上看,第二种算法得到的产能比第一种高,那是否意味着一个人做完所有动作比流水线产能高呢?从数字上看的确如此,从实际情况来看,也是这样。
如果将所有工序重新编排,最理想的情况就是每个工位的时间都相等,也就是(10+15+20+10+12)/5=13.4s,节拍就是13.4s。这种情况在Lean情况下就是Cell式,可想这5个工站列成Cell式样或者合并全部由1人来做,然后设5个组,那么人的数量和第一种情况完全相同。但产出不同了,因为生产方式不同了。究竟采用哪一种计算方法,归根到底取决于使用什么样的生产方式。
这两种方式在计算人力成本的时候也会有不同。流水线方式在计算人力时间的时候等于瓶颈时间乘以人数,一人完结方式的人力时间等于10+15+20+10+12,也就是完成一个产品需要的时间。这两个时间是不同的,前者比后者大。这两点上都体现了福特生产方式和精益生产方式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