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生产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
——产品生产方式和商品生产方式的区别探讨(2)
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为人的生存准备好了精神食粮和物质食粮,人通过劳动把自然物变成自己的生存资料,这个过程就是劳动过程或者生产过程。过程的结果就是产品。因此,人通过劳动或者生产,生产产品,消费产品,再生产产品,再消费产品就是人的生命活动。
1,产品生产方式。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论述的劳动过程,就是产品生产的全部过程,这个生产产品的过程就是产品生产方式的物质的内容。
劳动过程的三要素是:有目的的活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人的劳动不仅使自然物发生形式变化,同时他还在自然物中实现自己的目的,这个目的是他所知道的,是作为规律决定着他的活动方式和方法的。
劳动对象,土地是一般的对象。通过劳动只是同土地脱离直接联系的东西,是天然存在的劳动对象。已被以前劳动滤过的劳动对象叫做原料,或者说通过劳动而发生变化的劳动对象就是原料。
劳动资料,是劳动者置于自己和劳动对象之间,用来把自己的活动传导到劳动对象上去的物或物的综合体。劳动者利用物的机械的、物理的和化学的属性,以便把这些物当做发挥力量的手段,依照自己的目的作用于其他的物。劳动者直接掌握的这些物就是劳动资料。劳动资料分为机械性的劳动资料(工具机器等)和充当劳动对象的容器的劳动资料(管、桶、蓝等)。劳动过程进行时所需要的一切物质条件就是劳动过程的资料(厂房、道路等)
在劳动过程中,人的活动借助劳动资料使劳动对象发生预定的变化。过程消失在产品中。它的产品是使用价值,是经过形式变化而适合人的需要的自然物质。劳动与劳动对象结合在一起。劳动物化了,而对象被加工了。在劳动者方面曾以动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东西,现在产品方面作为静的属性,以存在的方式表现出来。劳动者纺纱,产品就是纺成品。
整个过程从其结果的角度,从产品的角度看,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表现为生产资料,劳动本身则表现为生产劳动。劳动产品不仅是劳动过程的结果,同时还是劳动过程的条件。
2,产品生产关系。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的“资本主义生产以前的各种形式”中所论述的东方古代的亚细亚所有制、西方的古代所有制、日耳曼所有制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产品生产方式下的生产关系。这种产品生产关系的具体内容是:“在自由的小块土地所有制和东方公社的公共所有制的两种形式中,劳动者把自己劳动的客观条件看做自己的财产;这就是劳动同劳动的物质前提的天然统一。因此,劳动者不依赖劳动就拥有客观的存在。个人把自己看做所有者,看做自己实现条件的主人。个人看待其他个人也是这样,并且,根据这个前提是从共同体出发,还是从组成公社的各个家庭出发,个人或是把其他个人看作财产公有者即公共财产的体现者,或是把其他个人看做同自己并存的独立的私有者,而在这些独立的私有者之外,原来囊括一切和包罗所有人的公共财产本身,则作为特殊的公有地与这些数量众多的土地私有者一起存在。
在这两种形式中,各个个人都不是把自己当做劳动者,而是把自己当作所有者和同时也进行劳动的共同体成员。这种劳动的目的不是为了创造价值,相反,他们劳动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各个所有者及其家庭以及整个共同体的生存。”
3,工业生产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公开展示。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阐明了人类发展工业的目的就是为了改造人的生活,为解放人做好准备。“自然科学却通过工业日益在实践上进入人的生活,改造人的生活,并为人的解放做好准备,尽管它不得不直接地完成人的关系的非人化。工业是自然界、因而也是自然科学跟人之间的现实的历史的关系。因此,如果把工业看做人的本质力量的公开的展示,那么,自然界的属人的本质,或者人的自然的本质,也就可以理解了。”
劳动者2012年11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