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简单认识
在对斯大林的生产关系谬论批判的时候,有必要对马克思的生产关系进一步理解。
1, 生产方式
商品是一个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物。商品是交换的产品,不交换的产品就不是商品而是产品。商品的两个要素是: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使用价值的概念。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使用价值只是在使用或消费中得到实现。劳动作为有用价值的创造者,作为有用劳动,是不以一切社会形式为转移的人类的生存条件,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即人类生活得以实现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不论财富的社会形式如何,使用价值总是它的内容。使用价值,虽然是社会需要的对象,因而也包含在社会联系之中,但它并不反映任何社会生产关系。
交换价值的概念。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各种使用价值相互交换的数量关系。不同使用价值或者产品相交换的数量是如何确定的呢?是通过它们所包含的人的脑、肌肉、神经、手等劳动能力的生产耗费亦即价值决定的,是由劳动力的耗费时间计算的,劳动时间就是价值的尺度。通过不同产品包含的劳动时间计算出交换的数量,也就确定了不同商品的交换价值。由此可见,一个商品的价值是通过它表现为“交换价值”而得到独立的表现。
一方面,商品的几何的、物理的、化学的或其他天然属性,只是就它们使商品有用,从而使商品成为使用价值来说,才加以考虑。另一方面,商品交换关系的明显特点,正是抽去商品的使用价值。因此,作为使用价值,商品首先有质的差别;作为交换价值,商品只能有量的差别,因而不包含任何一个使用价值的原子。
“一个物可以有用,而且是人类劳动的产品,但不是商品。谁用自己的产品来满足自己的需要,他生产的就只是使用价值,而不是商品。要生产商品,他不仅要生产使用价值,而且要为别人生产使用价值,即生产社会的使用价值。而且不只是单纯为别人。中世纪农民为封建主生产交代役租的粮食,为神父生产纳什一税的粮食。但不管是交代役租的粮食,还是纳什一税的粮食,都并不因为是为别人生产的就成为商品。要成为商品,产品必须经过交换,转到把它当做使用价值使用的人手里。”《资本论》一卷
由此可见,人类的生产或者生产使用价值,或者生产交换价值就出现了两种生产方式:生产使用价值的生产就是使用价值或者产品生产方式。生产交换价值的生产就是交换价值或者商品的生产方式。
马克思把资本主义以前的社会形态划分为东方亚细亚所有制、西方的古代所有制、日耳曼所有制,在这些所有制中包含着奴隶制度和封建制度。在这些所有制中人类生产的是产品而不是商品,中国几千年的古代农业生产都是生产的产品而不是商品。就是在城市手工业生产中人们为市场生产,但是马克思说,他们生产的是使用价值而不是交换价值。由此可见,在资本主义以前的社会形态中,是产品的生产或者是使用价值的生产,而不是商品的生产。但是要记住:在这种生产方式下,存在商品交换,因而也就存在货币。这种交换的目的是为了交换商品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不是为了交换货币。货币在这里不过是转瞬即逝的手段而已!这就是中国从商朝以来存在商品和货币的原因!
300多年前在西方资本主义诞生以后,随着一种商品的交换价值把自己在别种商品的使用价值上表现出来。等价物,实际上就是在别种商品的使用价值上表现出来的某种商品的交换价值,这种一般的等价物就是金货币。在商品的交换中交换价值本能地形成货币,人们追求的是货币,因此,生产交换价值就是生产商品,就是生产货币!由此可见,资本主义生产就是交换价值的生产,就是商品的生产,就是货币的生产,当货币转化为资本以后,就是资本的生产。交换价值、商品、货币、资本都是产品的价值形式,所以,资本主义生产就是商品生产!
2,生产关系
我们已经知道当生产商品的使用价值的时候,使用价值并不反映任何生产关系。但是当生产商品的交换价值的时候,就产生了商品生产关系:“商品所有者相互之间对于他们作为一般社会劳动的劳动关系,就表现为他们对于他们的作为交换价值的商品的关系,商品在交换过程中彼此当做交换价值的相互关系,就表现为它们对于一种作为它们的交换价值的适当表现的特殊商品的全面关系,因而表现为一件物品的似乎是天生的一定的社会性质。这样表现为一切商品的交换价值的适当存在的特殊商品,或者说,作为一种特别提出的特殊商品而出现的商品交换价值,就是货币。它是商品交换价值的结晶,是商品在交换过程本身之中造成的。因此,如果商品在交换过程内部彼此变成使用价值是在它们解脱了一切形式规定而彼此在其直接的物质形式上发生关系的时候,那么,为了彼此以交换价值的资格见面,它们就必须采取新的形式规定,发展为货币。”《政治经济学批判》。商品的秘密在于“商品形式在人们面前把人们本身的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反映成这些物的天然的社会属性,从而把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存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由于这种转换劳动产品成了商品。”《资本论》一卷。这就是在商品生产中表现出来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物与物之间的关系,总起来说,就是商品生产关系,就是货币的生产关系,因此也就是资本的生产关系!
3,生产力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生产力当然始终是有用的具体的劳动的生产力,它事实上只决定有目的的生产活动在一定时期内的效率。因此,有用劳动成为较富或较贫的产品源泉与有用劳动的生产力的提高或降低成正比。相反地,生产力的变化本身丝毫也不会影响表现为价值的劳动。既然生产力属于劳动的具体有用形式,它自然不再同抽去了具体有用形式的劳动有关。因此,不管生产力发生了什么变化,同一劳动在同样的时间内提供的价值量总是相等的。但它在同样的时间内提供的使用价值会是不同的:生产力提高时就多些,生产力减少时就少些。因此,那种能提高劳动成效从而增加劳动所提供的使用价值量的生产力变化,如果会缩减生产这个使用价值量所必需的劳动时间的总和,就会减少这个增大的总量的价值量。”
作为价值,一切商品都只是一定量的凝固的劳动时间。因此,如果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不变,商品的价值量也就不变。但是,生产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随着劳动生产力的每一变化而变动。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社会的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量成正比,与这一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
在产品生产方式下,发展劳动生产力,就是提高有目的的生产活动在一定时期内的效率。为了提高效率就要提高工人的平均数量程度,就要提高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的应用程度,就要提高生产过程社会的结合程度,就要扩大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就要改善自然条件。一旦劳动生产力提高了,劳动产品的量自然就会随着增加了!劳动产品数量的增加就是人类进入财产共有共同劳动的共产主义生产的前提条件,也是人类在共产主义中的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先决条件!
在商品生产方式下形成的商品生产关系中或者说在资本生产关系中。因为价值是工人劳动的结果,工人的劳动是在资本家的监督下为资本家劳动或者说为资本家创造价值。工人为自己创造的价值就是工资价值或劳动力价值,超过工资价值的价值就是剩余价值。因此在资本的生产关系中,“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在这里一般是指劳动过程中的这样一些变化,这种变化能缩短生产某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而使较小量的劳动获得生产较大量使用价值的能力。”为要达此目的,必须变革劳动过程的技术条件和社会条件,从而变革生产方式本身,以提高劳动生产力,通过提高劳动生产力来降低劳动力的价值,从而缩短在生产劳动力价值所必须的工作日部分。“因此,提高劳动生产力来使商品便宜,并通过商品便宜来使工人本身便宜,是资本的内在冲动和经常的趋势。”《资本论》一卷。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正如产品生产变成商品生产一样,劳动生产力也就变成资本的生产力!
4,经济结构
“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参与一定的、必然的、不依他们本身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与他们当时的物质生产力发展程度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就组成为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所借以树立起来而且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与其相适应的那个经济基础。”(《政治经济学》序言)。
以上我们已经知道,人类的生产方式是第一,生产使用价值或者产品的生产方式,在这种生产方式下一边是人及其劳动,另一边是自然及其物质,这或者可以看做产品生产的生产关系,这种生产关系自然是集体协作的生产关系。在这种生产方式、生产关系下人类发展的是决定有目的的生产活动在一定时期内的效率的劳动生产力,从而为人类的生存制造能满足各种需要的劳动产品。第二,生产交换价值或者商品的生产方式,在这种生产方式下,生产关系表现为把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存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在这种生产方式下,把劳动生产力变成为了获取更多的交换价值即货币的资本生产力。
因此,在产品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建立的是社会主义或者共产主义的意识形态,在商品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建立的是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可见,社会主义或者共产主义就是产品生产,资本主义就是商品生产!
可以说,无产阶级需要的是产品生产方式,资产阶级需要的是商品的生产方式。因此,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就表现为:坚持产品生产还是坚持商品生产的斗争!这就是阶级斗争的实质所在!
在中国的历史上,几千年的亚细亚所有制社会或者古代共产主义社会,实行的是产品生产方式。孙中山的实业计划实行的是产品生产方式。毛泽东在解放后实行的也是产品的生产方式!这些历史的事实是任何人都改变不了的!
由此我们得出一个结论:中国人民要过上共同富裕的幸福生活,除了实行产品生产方式没有别的出路!
劳动者2012年11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