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i1948 发表于 2011-3-6 12:35 
回复59楼的观点:“好吧,我回答你的问题。在文章中,我先将社会化大生产的基本脉络梳理了一遍。希望你不要无视。计划经济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必然结果。”然而,你的理论没有实践过,而计划(计划内和计划外)经济在实践过“改革开放前三十年计划经济,其压低人民生活消费水平,是必须的。中国生产力落后,急需发展,怎么发展?这必须去积累 ,压低消费。”你错了!在人类进入到上个世纪的七十年后,生产力的动力能是人力?就以台湾的经济来说,在六十年的台湾能是大陆一样的经济状况:农村人口生活水平的一日是0-20角?明明是计划经济造成的农村与城镇极不平等。同时,也是计划经济的只能公有、集体所有,而不能私有、外资进入而参于有,同时是阶级斗争在限制着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然而,公有、集体所有的计划经济一旦取消“阶级斗争”还有推动生产的动力?
那么,你说“中国生产的粮食少吗?不少,为什么人民吃不饱?这是巨大的牺牲,为发展而进行的牺牲。”你又错了!中国人生产的粮食是不够吃,才实行计量供给。你认为:我“可能感觉中国人民当时劳动多,却没回报。但劳动是打水漂了吗?没有前三十年付出的巨大牺牲,怎么会有中国强大的工业体系?”你又错了。按照你的思想逻辑推论西方国家创造出现代化的生产工具也是“新中国”创造的?
然而,你说:“新中国刚刚建立是是一穷二白的。就粮食问题,中国当时有什么东西可供出口,换取先进技术和设备?”你又错了。中国在粮食问题上“有粮食”还定量?你认为:我“应该记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腾飞是有基础的,这绝不是什么空中楼阁。”你又错了。中国不是改革开放将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工业的工具、技术和管理引进,小汽车能有现在这样的先进?电脑的硬件和软件能有现在这样的先进?你说:“前三十年中,中国劳动人民为建设新中国而付出的巨大牺牲,绝不能被一笔勾销,没有他们的付出,就没有今天的生产力水平。”这能不能证明是搞“计划经济”的功劳?如果中国从解放初而不走俄苏化建构的《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所确定的社会形态和经济体制,而走改革开放、创新、科学发展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发展之路,中国能是现在这个状况吗?
你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不谈永恒,永恒的是变化。”你又错了。你说的马克思主义是能是马克思与恩格斯共同合作创立解决“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的世界观、历史观的辩证法的原理和方法?不是的。改变和实现才是马克思的世界观、历史观的辩证法的特性。你说:“计划经济是否是永恒,不知道。”既然不知道,你提出“社会主义必须是计划经济”是从空想而来的?然而,你对马克思的世界观、历史观的原理和方法是完全不知,而知的是承认哲学基本问题的抽象关系问题中的决定论、先于论。所以对“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就无从预知”的界定,你又错了。马克思认为:具体实际地反对或改变事物的现状,就是能推动或加快历史发展的进程。你怎能知道“推动生产力的动力是什么?”是不间断地改变事物的现状,是生产工具的发明和产生新的生产方式,才“是人民提高生活水平的”现实前提。
你认为“计划是人民的计划,谁来计划,那得看人民的眼色。计划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的经济,不是在一国之内能够建成的,它必将扩展到全世界,形成统一的世界总计划,由此可以彻底解决世界范围内两极分化的问题,在世界计划经济的统一组织之下,落后的发展中国家的生产力将会‘大推进’,在最短的时间内赶上发达国家的水平——已经没有国家了,技术是共享的,不再会有所谓的知识产权或者技术壁垒,阻碍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请你去读《共产党宣言》在批判、揭穿什么是空想社会主义的纯理论,你的这段表述就是名副其实的空想社会主义的再现!
当启蒙思想家在设计未来的蓝图时,当然没有实践过他们的蓝图,一种蓝图,当然只能在其实践之前提出。
推动人们生产动力的,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劳动付出,得要有相应的回报,才能够使劳动者有动力继续从事生产,以获得生活的改善。传统计划经济的弊端也是压低人民消费,扩大积累。导致生产积极性不高,但这有历史必然性,当时必须如此。但到了当代,这个问题,就不成为问题了。
在生产粮食方面,改革开放前后的粮食产量,并没有巨幅的波动。若改革开放前生产的粮食不够吃,为什么一改革开放,粮食就突然够吃了?粮食产量的数据,你可以网上查。家庭联产承包,并没有教科书上夸耀的那么大的威力。
我不知道你想表达什么?一连串的“你又错了”,是不是在说,中国前三十年,作了三十年的无用功?人民累死累活的劳动,到底什么也算不上?额,这些都是计划经济的错。一个计划经济,这个万恶的东西,就将三十年的劳动人民的巨大付出都送到太平洋里去了。那么,这三十年里,人民在忙活啥呢?你能否解释一下?
你是一个还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学生吗?希望你有些独立思考的意识。一通批判,毫不顾及有何逻辑,充满了主观臆断和空想。没有历史的终极形式,马克思主义者也只解决其历史范畴内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