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就不理解货币乘数这个概念。认为货币乘数是一个故意瞎编出来的虚无的东西,事实上则是货币乘数是一个意义十分重大的货币参数。
货币乘数的概念很简单,就是货币供给与基础货币的比率。
货币供给就是指货币供应量M2,是由流通中的现金钞票M0加上银行的各项存款两者构成。而商业银行的各项存款是其中的最主要和核心部分。目前我国商行各项存款210万亿人民币,M0约为8万亿,M2为215万亿。一丁点儿统计误差在其中(细节上的误差原因不明,可能有某部分极小规模的存款被重复统计了或者被漏掉了,这个因素可以完全忽略掉)。
因此,我国的货币供给即货币供应量M2显著是由商业银行控制,而且尤其是通过商业银行通过释放信贷并派生增加存款来决定这我国的货币供给规模。
而基础货币则由央行发行,分为准备金存款和货币发行2大部分(现在增加了第3方支付机构的100%储备金,叫做非金融机构存款。暂且这里忽略掉)。而货币发行是指所有的纸质钞票印刷发行(也包括少量的金属硬币),又分为流通中的现金钞票M0和银行库存现金2种。以上各种货币概念在逻辑上和数学上都能自洽。
现在回到重点,货币乘数概念。
首先强调
央行发行的基础货币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物。
流通中的现金钞票M0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物。
商业银行中的各项存款也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物。
因此两者相加得到的货币供给或货币供应量M2更加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物。
那么货币乘数=货币供应量M2/基础货币,这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且客观存在的参数。
货币乘数就是基于一定基础货币的基础上,货币供应扩张的倍数。这是客观存在的一个货币参数,它只能基于银行间接融资导致货币派生的基础上,才会产生这种货币乘数效应。
这其实也是一个衡量金融货币体系内部结合经济社会的杠杆指数。因为银行信贷会增加社会债务规模,它是一种经济杠杆。
这就是货币乘数概念的内涵。
那么这个货币乘数概念的外延又是什么呢?
我们都知道,流通中的现金钞票M0没有进入银行体系中,因此,M0是不会介入任何的间接融资模式中的。因此,货币供应基于基础货币扩张的这种模式,其实是要排除掉M0来思考的。
因此,假如把公式货币乘数=货币供给/基础货币的分子和分母同时减去M0。就会得到下列公式。
货币乘数=(货币供给M2-M0)/(基础货币-M0)=银行各项存款/准备金。
看见否,货币乘数内在的真实含义,其实就是商业银行的间接融资模式,依托于准备金对社会释放信贷,并导致派生存款的不断增加,从而导致银行各项存款的增加,从而出现银行各项存款针对于准备金进行扩张的现象。这才是货币乘数的本质性内涵概念。
那么继续谈货币乘数概念的外延。
公式货币乘数=各项存款/准备金。
假如把公式反过来,1/货币乘数=准备金/各项存款=准备金率。
因此,货币乘数的倒数,就是银行的实际准备金率。
而实际准备金率又是什么含义呢?
我以前反复解释过的。
准备金率=准备金/各项存款=N%。
公式变形得:各项存款*N%=准备金。
这个变形后的公式的含义就是,一旦当银行各项存款中的N%的资金集中流出银行体系,就会挤兑银行体系内的所有准备金而统统破产!!!!
因此得出,货币乘数越大,银行实际的准备金率越低,意味着金融货币体系的整体性、系统性风险就越大。
一旦债务危机爆发,一旦资金规模化集中化流出商业银行体系,银行各项存款的规模只需要很少的一部分就可以挤兑所有的银行。
一旦风吹草动,一旦风声鹤唳之下,出现这个资金流出商行体系的现象,就是一场巨大的,且无法有效救助的金融危机同时会爆发。
所以我国最高领导反复要提防范系统性的金融风险,央行反复表态要打赢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攻坚战。
因此,理解了货币乘数对于分析金融货币体系是至关重要的。它不但可以用来观察和衡量社会的债务规模是如此的庞大(社会间接融资规模可以直接通过货币乘数减去1后乘以准备金的规模,而这个通过计算得到的间接融资规模减去银行各项贷款的规模则可以用来观察银行真实的呆坏账比率。),也能衡量银行的系统性风险是如此的巨大。这就是货币乘数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下面请看数据,以下图形中的法定准备金率和实际准备金率的走势清晰地揭示了我国货币体系的运行规律。在实际准备金率下行并迫近法定准备金率时,央行被迫频繁降低法定准备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