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货币乘数是指一个国家的货币供应量M2与基础货币的比率。
即货币乘数=货币供应量M2/基础货币。
完整的货币(政策)乘数的计算公式是:k=(Rc+1)/(Rd+Re+Rc)。其中Rd、Re、Rc分别代表法定准备金率、超额准备金率和现金在存款中的比率。而货币(政策)乘数的基本计算公式是:货币供给/基础货币。
以最新的货币数据为例:2020年4月货币数据。
我国货币供应量M2规模为209.35万亿
银行各项存款202.26万亿
我国储备货币(基础货币)31.17万亿
流通中的现金8.15万亿
央行公布的最新的平均法定准备金率为9.4%。
因此可得。
我国准备金规模=(储备货币-M0)=23.02万亿。
其中包括:
法定准备金=各项存款*9.4%=19.01万亿
超额准备金=准备金-法定准备金=(储备货币-M0)-法定准备金=4.01万亿
超额准备金率=超额准备金/各项存款=1.98%
现金比率=M0/各项存款=4.03%
因此,货币乘数的计算按2种不同的方法计算。
1.货币乘数=M2/基础货币=209.35/31.17=6.72。
2.货币乘数K=k=(Rc+1)/(Rd+Re+Rc)=(1+4.03%)/(9.4%+1.98%+4.03%)=6.75
两者有轻微差异。
一个国家的基础货币,总是由法定准备金,超额准备金,流通中的现金三者构成,或者说由准备金和流通中的现金两者构成。
货币乘数的含义也很好理解,即一个国家的货币供应量相对于国家的基础货币所扩张的倍数。
其实关于货币乘数。我认为还有另一种更为严谨和更为精确的说法。
那就是货币乘数是一单位准备金所产生的货币量。
那么这个含义下的货币乘数,就是银行各项存款与准备金的比率。
这里银行各项存款并不等于货币供应量,而银行准备金也不等于基础货币。他们的差异,就在于流通中的现金M0,是并不产生货币乘数效应的这个关键因素上。
本人曾经抽象总结了一个M2极限的计算公式,即:
M2(MAX)=(基础货币-滤出货币M0)/法定准备金率+M0
可以看出,基础货币-M0,就是准备金的规模。该公式用来计算在基础货币中滤除为准备金的现金M0后,在一定法定准备金率的约束下产生的最大的货币扩张规模。一旦到到达法定准备金率的扩张极限,则超额准备金率为0,法定准备金率将直接等于准备金率。
因此,以上关于货币乘数的2种不同描述,即货币乘数=M2/基础货币=各项存款/储备金,只有当且仅当M0=0时,即流通中的现金为0,全部成为准备金的时候,上述2个公式才可以等同起来。
而实际上,流通中的现金不为0,所以,货币乘数的正确的计算公式和真实含义一定是:
货币乘数=各项存款/准备金。公式变形得各项存款/货币乘数=准备金。即1/货币乘数=准备金/各项存款=实际的准备金率=N%
通过上述解释,就十分容易理解了。
货币乘数的含义是:货币乘数是揭示金融银行体系的系统性风险指数。货币乘数越高,金融银行体系的系统性风险就越大。
因为货币乘数的倒数就是实际准备金率N%,意味着银行各项存款的N%规模的资金一旦流出银行体系,那么国家所有的银行都会被挤兑而破产,从而爆发系统性的金融风险和金融危机,并传递导致经济危机,社会危机,政治危机,军事危机。其背后的溯源性本质因素是债务危机,即银行通过信贷并派生存款导致各项存款增加,准备金不变,实际准备金率不断下行,社会不断加杠杆导致的系统性金融危机。
因此,实际的准备金率就是资本外流下最低能挤兑所有银行的各项存款比率。请注意这里是指所有银行,但内在逻辑针对某一家银行也同样适用。
而法定准备金率,则是约束这个系统性挤兑银行的最低比率的,而降准,则是被动和迫不得已的,否则只有提准的必要,而没有降准的必要,因此,提准是主动的,而降准,则一定是被动的。
所以,降准是银行破产的脚步!而央行的再贷款,也是这种脚步声!!!
【银行系统中客观真实的准备金应该是基础货币-M0-再贷款,因此,实际的准备金率是(基础货币-M0-再贷款)/各项存款。】
你们有没有听到咚咚咚的脚步声,越来越近了呢?
现在明白了为啥各种因素,尤其是外部因素和中美关系,都在背后指向了一个核心因素——资本外流。只有资本外流,才是引爆中债危机的唯一导火索。
看懂了以上内容,那么对于我国的货币体系的内在本质和运行规律的理解上,甚至对未来宏观经济的走势上,至少看懂了一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