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跨学科讨论区 哲学与心理学版
5170 4
2020-12-23

个性即特殊性,是事物所具有的独特与独特之处;共性即普遍性,是事物中的共同与共通之处。

实际上至少存在两种共性,一是在实体意义上,同类事物所固有的共性;二是在比较意义上,因“类似”而来的共性。——严格而言,后者其实是“准共性”或“伪共性”。本文所说的共性是指的第一种共性。

实体逻辑学认为,就支持、支撑个性与共性的物质基础而言,个性及其物质载体(主要是整体中相应的子系统)往往指向事物生存与动变的样貌、尺度、性状,因而往往更多带有“枝叶性”“筋肉性”“形态性”;共性及其物质载体(主要是整体中相应的分系统)往往指向事物生存与动变的大框架、大方向、大原则,因而往往更多带有“原初性”“胚芽性”“根基性”。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事物是个性与共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其中,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并通过个性表现出来;个性展现、补充、丰富、发展共性;在一定条件下,个性与共性可以相互转化。

个性与共性和现象与本质、部分与整体、功能属性与其物质基础既有联系也有区别:

1、个性包括事物独特和独到的现象与本质,由于其更多带有“枝叶性”“筋肉性”“形态性”,因而往往更多表现在现象方面;共性包括事物共同和共通的现象与本质,由于其更多带有“原初性”“胚芽性”“根基性”,因而更多侧重其本质方面。反过来看,现象往往更多体现事物的个性,本质则往往更多涉及事物的共性。

2、个性包括事物独特和独到的功能属性及其物质基础,由于其更多带有“枝叶性”“筋肉性”“形态性”,因而往往更多表现在独特和独到的功能属性上;共性包括事物共同和共通的功能属性及其物质基础,由于其更多带有“原初性”“胚芽性”“根基性”,因而往往更多侧重事物共同和共通的物质基础。反过来看,功能属性往往更多体现事物的个性,功能属性的物质基础往往更多侧重事物的共性。

3、个性主要基于事物的子系统,因而往往更多表现在诸部分中;共性主要基于事物的分系统,因而往往更多表现为其“跨诸部分”上。反过来看,整体往往更多强调事物的共性,部分往往更多体现事物的个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20-12-23 11:08:22
如果个性是树之表皮枝叶,共性就是树之主干;如果个性是兽之血肉皮毛,共性就是兽之骨架;如果个性是屋之布局装饰,共性就是屋之柱梁架构……总之,个性显于细节,共性隐于框架。

    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基于共性之上。静而言之,离开个性,共性无以存续;离开共性,个性支离破碎。动而视之,共性因个性而增生丰满、别开新面,个性因共性而合和衍生、壮大发展。
    如果说个性是互异和自异的结果,那么共性就是共构和同构的产物。质上的共性是同类事物的共有内容(或构成),形式上的共性是“某种意义上的类似物”的“互通”之处,量上的共性也隐含着不同事物在某种意义上存在着“(可能)同构性”。
    共性与个性是分层次的。一层次中的个性,在更具体的层次中也可以是共性;一层次中的共性,在更深广的层次中也可以是个性。
    共性与个性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在一定条件下的个性,随着条件的变化,也可以演变为共性;在一定条件下的共性,随着条件的变化,也可以演变为个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0-12-23 11:08:25
内容重复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0-12-23 11:09:23
共性包括但不限于矛盾的普遍性,同样,个性包括但不限于矛盾的特殊性。

用“矛盾”的观点来看共性和个性是概念辩证法局限性又一个表现。因为“矛盾”本来是实体内在和外在关系和过程抽象化、概念化、范畴化的产物,用其依照一定的推演范式去描述和表达实体内在和外在关系和过程,虽然对相关思维和认识的发展也有某种启迪和推动作用,但是也可能是隔靴搔痒、挂一漏万,甚至是不着边际、似是而非。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0-12-23 11:12:20
      如果个性是树之表皮枝叶,共性就是树之主干;如果个性是兽之血肉皮毛,共性就是兽之骨架;如果个性是屋之布局装饰,共性就是屋之柱梁架构……总之,个性显于细节,共性隐于框架。

    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基于”共性之上。静而言之,离开个性,共性无以存续;离开共性,个性支离破碎。动而视之,共性因个性而增生丰满、别开新面,个性因共性而合和衍生、壮大发展。
    如果说个性是互异和自异的结果,那么共性就是共构和同构的产物。质上的共性是同类事物的共有内容(或构成),形式上的共性是“某种意义上的类似物”的“相通”之处,量上的共性也隐含着不同事物在某种意义上存在着“(可能的)同构性”。
    共性与个性是分层次的。一层次中的个性,在更具体的层次中也可以是共性;一层次中的共性,在更深广的层次中也可以是个性。
    共性与个性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在一定条件下的个性,随着条件的变化,也可以演变为共性;在一定条件下的共性,随着条件的变化,也可以演变为个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