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逻辑学》提要(1)
实体并不是完全真实的存在,而只是最接近真实的存在。
从基本粒子的角度看,进而从量子的角度看,实体是由一定量的要素按照一定的结构建构而成的、相对稳定的整体。从静态的角度看,实体内部存在着(充斥着)大量的空隙(或“虚空”);从动态的角度看,其内外进行着永不停息的流动、交换、作用、变化或转化;从逻辑学的角度看,它是由一定量的此在及其切近曾在、可在和联在“纠缠”而成的“总体”。
此在是此时此地此样在的简称。
此在处于永不停息的流变之中。此时的此在在此之前的时空中是彼时彼地彼样在的,称之为此在的曾在。
此在并非单纯的、即时性存在,其内在固有着动变的本质本性和能量能力,在不同的条件下,会展现为不同的彼时彼地彼样在。——这种以可能的形式内禀于此在中的“将来的存在”称之为此在的可在。
一般而言,此在都由曾在流变(转化)而来,而且将会流变(转化)为新的此在的曾在。可在内禀于此在之中,并在一定的具体条件下转化为新的此在,而后者又会内禀着新的可在。
此在并不是孤立的存在。在一定的时空中,总是共存共生着大量的此在,因而,此在的周围总是分布着许多处于流变中的它在。此在与它在相对运动并相互作用,因其相互作用而相互改变。在频繁的相互作用-改变中,此在与它在相互纠缠而使其自身及其可在、曾在无法单独的得到确定。——部分地存在于此在及其共在的它在之中(即共在的诸此在之中)、部分地存在于诸此在的曾在之中、部分地存在于诸此在的可在之中的存在,称为诸此在的联在。
联在是诸此在的一部分,因而具有现时性(和确定性);但联在并非诸此在相关部分地简单相加,而是相互作用-转化着的诸此在及其曾在、可在的相关部分的“动态总和”,因而具有历时性(和多样性,具有可变性和多变性)。
只有处于联在中的此在,才是可以在一定时空中持存的此在,亦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自生自实的存在,并成为可观测的实在。因此,实在并非单纯的此在,也并非处于流变中的、完全独立的此在(及其曾在、可在),而是一定时空中的诸此在及其曾在、可在、联在纠缠而成的“动态总和式整体”。
附1:只看此在,实体会呈现为“支离破碎”的状况。——因为从微观世界的角度看,诸此在之内、之侧、之旁、之外充斥着大量的“虚空”。如忽略其曾在,就会忽略其间的频繁互动,就会忽略其存在和相互作用的历时性,就会得出其间无联系或联系不紧密、联系无规律的结论,就会将实在的多样性、多变性等误解为实在的自我消解、消逝;而不知运动、作用、变化、联系等乃是实在的本质本性,是由其内在能量能力所决定的,是始终以“可在”的形式而内在固禀的、并必然会向外展现实现的。
2、实在的可在并不是唯一的,而是多样的和多态的(即多可能性的),在不同的条件下会有不同的向外展现形式,在特定条件下,至少会有一种形式得以展现实现。在大多数情况下,曾在也是可在的一种形式。换句话说,在绝大多数时候,此在与曾在之间是可以互逆的。
3、一方面,曾在、可在、联在,在实在的流变和互动中不断展现实现;另一方面,曾在、可在、联在和此在一起以此在的内含信息(显性和隐性信息或表层和深层信息)的形式存在、展现并对外交流、传播。
4、此在是实体的构成要素,曾在、可在、联在是实体的构成因素。
5、以前的哲学,只知道分析实体的构成要素,而不知道分析实体的构成因素,从而无法彻底说明实体的构成以及实体变化发展的深层内在原因,犯了简单粗暴、以偏概全的错误。
以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为代表的现代物理学理论,揭示了可在、联在等“构成因素”对实体的重要影响,但是又把构成因素与构成要素混为一谈,从而也未真正揭示实体的本质内容,甚至隐隐走进了以构成因素来“虚化”、否定实体的道路。
现代西方哲学由于深陷“认识论转向”、“语言学转向”、“逻辑学转向”的“支路发展”之中,而放弃、否定本体论研究,也无法揭示实体的本质内容。
6、我认为:只有根据现代物理学的发展成果,结合本体论的辩证研究(集中表现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理论中)、并吸收借鉴“认识论”、“语言哲学”、“逻辑哲学”发展的积极成果,通过创建新的哲学(本人称之为“实体逻辑学”)才能全面揭示实体存在、运动、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推动哲学攀上更高的发展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