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制度经济学
3131 6
2011-02-20
第八章中这一段(见图) 截图1298190212.jpg 为什么说“(2)稻子是佃农耕地上主要的边际内作物,那么平均总产量上升?
因最高分成比例规定的出台,非土地投入(劳力)从自耕地转向佃农耕地上了,即便稻子是边际内作物,但是在原来无限制的情况下,两块土地上各自种的稻子不都处在劳力的边际成本等于其边际产出的均衡点上吗?那么在劳力的边际成本递增的约束下,劳力的这种转移会使自耕地的边际产出增加而佃农耕地的边际产出降低,(相当于损失的产出大于得到的产量)因此,总的每亩地平均产出应该是减少的,那么文中第一个条件所说,”佃农土地上产出的增加大于自耕土地上产出的损失“的情况岂不是不会发生?而且第二个(如图)又怎么解释?五常的经典肯定没有错,一定是我的理解有问题,请高手指点~~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1-2-20 16:42:54
是不是不同土地上的稻米的生产函数不同所致?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2-20 16:44:59
明白了第一条:因为生产函数不同,而且劳力也可能来自其他非农业的地方,因此第一条成立,但还是不明白(2):为什么稻米是佃农耕作的主要边际作物就一定能保证在施加了最高分成率的限制所导致的非土地资源的重新分配后,总的每亩平均产出会增加?”主要边际作物“中的”主要“如何理解?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1-10 08:21:46
jnx2004 发表于 2011-2-20 16:44
明白了第一条:因为生产函数不同,而且劳力也可能来自其他非农业的地方,因此第一条成立,但还是不明白(2) ...
因为非土地资源重新配置后,会导致:单位耕地面积的总产量增加,故总体平均产量会增加。在此,关键是理解耕地面积和作物面积。单位作物面积的平均产量是下降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12-9 15:29:34
张五常《佃农理论》的实证是错误的,第八章的“边际作物”概念与他的《蜜蜂的神话》中的“连带产品”是矛盾的:土地上套作的所有作物是连带产品,而所谓的边际作物只是一部分,单独考察边际作物是没有意义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9-30 10:40:39
追查引用文献确实是一个好法子,对《佃农理论》追查的结果是:在《佃农理论》第七章表2中,1946-48年台湾佃耕地与自耕地的比值高达1.29,但按陈诚《台湾土地改革纪要》的数据计算,1948年的比值只有0.79;而根据汤惠荪《台湾之土地改革》,比值1.29应该是1939年的数据!关于1948年的土地数据,也可以查刘进庆《战后台湾经济分析》第100页,会更直接;由于汤惠荪《台湾之土地改革》不容易查到,可以间接查于宗先《两岸农地利用比较》第253页表9-2,尤其把该表与《佃农理论》第七章表2对比一下,是很有意思的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