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看Nie版主,就知是个牛人,万万是不担心自己会失业的:)显然,这支持了一个基本观点,在失业十分严峻之时,一个发展中国家首先要解决的当是非自愿失业,因为穷人们是没有资本坐吃山空、等待就业市场多云转晴的。因此,个人观点是,我国如果要研究青年失业问题并解决之,必须应明确其主体不是大学生,而是那些低技能的城乡青年。
五楼提到的青年和成人的不同,是一个视角,而这显然是跳出经济学这个局限的,虽表述不甚专业,倒是提到要害之一。事实上,国内近几年对青年失业的关注及研究,首先是从社会学领域开始的。虽然国内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及视角十分单薄,多以小范围样本调查来描述其现状,进而得出些浅薄的观点和建议,不着要害。不过也提醒了自己,这确是理解的途径之一。贝克尔同志不也是汲取社会学与经济学之长才得的诺奖吗,只是近些年两家为争学界帝国霸主之位,多少有些水火不容。社会学将青年作为个人发展历程中必须要经历的一个阶段,其特征是transition,即从少年过渡为成人,在此阶段青年面临一系列重大挑战,如学习、工作乃至组成家庭。能否顺利实现从学校到工作的过渡影响着其未来一生的发展。结合经济学知识,比如机会成本等则解释了青年人转换工作(跳槽)的几率远远高于成人的现象,表明大部分的青年失业只是一个暂时的、过渡性的现象。
六楼提到的创业、自谋职业以及加强教育培训和诸如上海的政府补贴见习制度等方法其实一直是政府大力提倡的措施。其实我们对青年失业治理关注的重点是,在国家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识别出成本最小、收益最高的政策措施。不经过政策成效评估而制定政策,很多时候会导致低效率。比如大学生创业,呼声甚高,但事实上考察国外相关资料、尤其是近年我国创业案例可知其成功率极低,原因在于创业所需要的综合技能、素质十分高,从个人成长历程看,一个人到30岁以上才可称为成熟,即心智健全、具备足够的协调组织及抗风险能力。套用某国外学者的话,鼓动青年盲目创业,无疑是让其以最小的胜算承担最大的风险,从专业素养来看是不负责任的。
但是,如何有效评估政策,是国内目前最为欠缺的。庸俗点,咱只好先向国外学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