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1402 2
2021-02-09

近日,偶然看到了卫兴华的《怎样理解价格价值不一致》。原本笔者是按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价格与价值不相等来理解价格价值不一致的,按此理解价值是价格的波动中心。

卫兴华先生认为价格价值不一致指的是价格与价值的变化方向不一致。卫兴华先生的价值指的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该文说:“人们常常这样来认识问题:价格与价值相一致或价格符合价值,商品按价值出售,就是价格与价值同方向同比例地变动,否则就是价格背离价值。”

卫兴华先生关于价格价值不一致的原因解释得非常准确,这里不再重复,笔者用数学公式进行一下有关说明。

v=T/Q

P=m/Q

v价值(单位商品数量必要劳动总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下同),T必要劳动总时间,Q商品总数量,P价格,m需求(货币)。

根据以上两个公式可以得出价格P与价值v的关系如下:

P=vm/T

假设T为常量,有:

dP/P=dv/v+dm/m

T为常量,劳动生产率提高时,dv/v(价值微分)是负值,如果dm/m(需求微分)小于或等于0或大于0但不是很大,则有dP/P(价格微分)也是负值,此时价格与价值变化方向一致;如果dm/m(需求微分)大于0且较大,则有dP/P(价格微分)是正值,此时价格与价值变化方向不一致。

需求的变化与货币发行一般是正相关的,与收入、偏好、预期等因素有一定关系。当货币发行较多时,需求一般会随之增加,这主要是劳动生产率提高,价值(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下降,价格依然上涨的主要原因。

最后,笔者想说的是,价值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只是价值的一种意义,价值还有其他意义:例如“价格的波动中心(单价)”,“商品总金额(总价)”。

目前实际应用最多的价值意义是“商品总金额(总价)”;“价格的波动中心(单价)”只是理论上的说法,实际上是虚无缥缈不可计量的;当然“价值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也只是理论上的说法,实际也是虚无缥缈不可计量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21-2-9 10:37:33
怎样理解价格与价值不一致

2008年04月28日

来源:人民日报


根据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成正比,与生产商品的劳动生产力成反比。商品按价值或以价值为基础进行交换,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据此,人们很容易提出一个问题:既然随着社会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商品的价值相应降低,作为商品价值货币表现的价格也应随之相应降低,但在现实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现象往往不是这样。我国近几十年来,虽然也有少部分商品如家电产品、汽车等的价格降低了,但物价总水平却没有随着劳动生产力的提高而相应降低,相反还呈上升趋势。国外的情况也是如此。这是为什么呢?

    人们常常这样来认识问题:价格与价值相一致或价格符合价值,商品按价值出售,就是价格与价值同方向同比例地变动,否则就是价格背离价值。其实,这并不正确。商品价值随着劳动生产力的提高而降低,是一回事;商品价格是否会随着商品价值的降低而同等程度地降低,则是另一回事。商品价值的运动同价格的运动,是既相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过程。价格固然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但价值的变动方向和变动幅度,并不一定准确地反映在价格的变动上。这是因为,决定商品价值量的只是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决定价格的因素则有很多,除了商品的价值,还有以往金属货币自身的价值、纸币流通量、供求关系和分配等。

    在用金属货币作为流通手段的情况下,由于金属货币本身具有价值,所以,如果商品和货币的价值同等程度地降低,则价格不会变化;如果商品价值下降的幅度小于金属货币价值下降的幅度,则价格会提高。马克思明确指出:“商品的价值量和这个价值量的相对表现同时发生的变化,完全不需要一致。”这里所说的价值量的相对表现,就是指交换价值(包括价格)。这种价值运动同价格运动不一致的情况,并不意味着商品价格与价值相背离。

    在以纸币作为流通手段的条件下,特别是纸币不再具有法定含金量的条件下,商品价值的下降同价格的提高相并行,更是经常存在的现象。这是因为,纸币本身没有什么价值,它在代表金属货币时,也只是作为价值符号起作用。根据纸币流通规律,在金本位条件下,当纸币发行量过多而超过了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时,纸币就会“贬值”,商品价格就会上涨,而不管商品的价值是否降低。当今世界,金本位制度已不复存在,完全以纸币作为流通手段。在纸币流通速度既定的条件下,纸币发行量通常不会考虑商品价值随劳动生产力提高而降低的情况,一般与商品量即使用价值的增加相适应而增加,因而商品价值即使降低,但价格仍会保持不变。如果纸币流通量超过使用价值增长的需要,价格就会上涨。

    除了货币因素,其它因素如分配等对商品价格也有着重要影响。我国上世纪80年代以来物价总水平有较大的上升,主要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一是农产品价格提高。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为了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多次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缩小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这正是价值规律的要求。农产品价格提高对物价总水平上升有很大影响,这不仅因为农副产品消费在我国居民消费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而且因为轻工业的原材料相当大部分直接或间接来自农业。二是煤炭等燃料和其他工业原料过去的计划价格偏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逐渐由市场机制调节,其结果会影响一系列工业产品的成本和价格。三是积累率偏高的影响。每个商品的价值和社会总产品的价值,都可以分解为原有价值的转移和新创造的价值两个部分,前者用以补偿机器、原材料、燃料等生产资料的消耗,后者可以用作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如果积累率过高,就会挤占应用于增加消费基金的部分,引起经济过热,造成供给紧张,原材料价格和消费资料价格都会上涨。四是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影响。各种财政支出如果过大,导致纸币的过量发行,就会引起价格上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1-2-9 10:53:49
P=v(m/T)
m/T可以理解为(商品)货币劳动时间当量,例如100元/小时——1小时劳动时间相当于100元(商品)货币。
如果m/T为常量(这只是假设),会有价格P与价值v成正比。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