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1026 0
2011-03-08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 刘利刚
3月7日,中国商务部长陈德鸣在“两会”期间召开了一场新闻发布会。在这场新闻发布会上,陈德铭提到了很多公众感兴趣的话题,而对其观点的解读,也能读出不少对中国经济政策的判断。

通胀已经成为中国短期面临的最大政策挑战,按照温家宝总理的说法,治理通胀将是2011年的头号任务。对于管理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商务部,通过合理的外贸政策来遏制通胀,同样是2011年的政策目标之一。

陈德铭提出,2011年外贸的总体指导思想是“稳出口、扩进口、减顺差”。而与此前多年的政策不同的是,今年商务部的工作重点放在了进口上。陈德铭表示,今年的进口增幅会比较快,快于出口增速。这与温家宝在此前的**工作报告中提出的观点非常相近。温总理提出,在治理通胀中,中国具有的一个优势是“拥有充足的外汇储备”。笔者可以得出这样的推论,如有需要,中国将动用外汇储备进口国内紧缺商品,从而遏制国内的通胀压力和不断恶化的通胀预期。

从中国的外贸结构来看,中国的出口在过去多年保持了较快增长,而进口也在过去10年中迅速上升。关于进口上升的一般解释是,中国是全球的最终商品集成地,出口厂商们利用中国较低的劳动力成本,将大量的原材料和半成品输入中国,从这里进行最后组装后,再出口至美欧等发达经济体。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由于仅仅是全球贸易链中的最后一环,因此很难享受到较多的附加价值,因此,中国的进口增加,仅仅是出口上升的一个副产品而已。

而在本轮金融危机发生后,中国的出口出现明显下滑,而进口增速却逐步加快。这表明,在过去的10年中,进口仅仅是出口“副产品”的解释,已经显得不合时宜。相关的研究表明,金融危机爆发后的两年间,中国的进口增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中国的内需开始出现上升。同时,4万亿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带来的大量投资需求,也推动了中国对机械设备和铁矿石为代表的大宗商品进口需求的上升。

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的通胀开始明显上升。在这个时刻,进口也成为治理通胀的有效武器之一。

本轮通胀上升主要由过于宽松的货币政策造成,表现为食品价格以及资产价格的大幅上升。增加进口,尤其是农产品的进口,将减少国内某些行业面临的供不应求的局面,同时减轻这些行业的价格上升对其他行业造成的价格传导压力,从而对治理通胀起到正面作用。

从中国目前的农产品供需状况来看,大豆已经严重依赖从美国和南美洲等国的进口,而棉花和玉米的国内需求也显得缺口较大。要避免这些行业出现严重的供不应求的局面,意味着中国将更多地依赖进口。为了避免在长周期内的大起大落,中国也需要考虑建立更具规模的进口商品储备,这意味着一定的“逆周期”管理,即在农产品价格较低时,进口更多的农产品来建立战略储备,而在农产品价格较高时释放储备,来部分抵销价格上升的压力。在未来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强劲的城市化进程以及较为恶劣的水资源分布情况,仍将对粮食生产造成一定压力。因此,中国的农产品进口趋势将呈现出明显的上升态势。

基于以上的这些判断,笔者也能得出另一个判断:中国将允许人民币更快升值,这一方面将抵消世界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带来的输入型通胀的压力,也能够用更少的人民币来购买更多的商品。

陈德铭部长认为,人民币的升值仍然是长期而渐进的,但他也承认,在多年的人民币升值中,中国出口似乎并没有受到过多的影响。这似乎也表明,允许人民币升值的共识明显增加。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作者系澳新银行(ANZ)大中华区经济研究总监。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