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打开
解读马克思论《哲学的贫困》思想的事实(一)上
理思
马克思哲学史研究室 湖北阳新435200
然而,蒲鲁东认为是“贫困的哲学”而导致了“经济学家们并没有很仔细地阐明价值观念的起源;”而马克思认为“哲学的贫困”是导致所有德国的经济学们(包括蒲鲁东在内)理解的是概念的范畴经济学,而不是理解现实世界的现实性的真相和历史发展过程的真实性的事实而存在的经济活动。这就是马克思哲学的特征而表述的思想观点。
蒲鲁东认为“贫困的哲学”的认知前提,没有将产品去当做是“一切自然产品或工业产品所具有的那种维持人类生存的性能”。而马克思认为是“哲学的贫困”的认知前提,是脱离了现实世界的现实性的真相:“绝大多数的产品不是自然界供给的,而是工业生产出来的。”因此,马克思哲学的思想观点也就认为:
“在蒲鲁东先生的想像中,这种工业是什么呢?它的起源怎样呢?”
由此可见,就是蒲鲁东看到德国的“贫困的哲学”又将会怎么样呢?而蒲鲁东却仍旧立足在脱离现实世界的现实性的真相的立足地,仍然采用抽象分割思维(使用价值)与存在(交换价值)的对立形式,去寻找“使用价值怎样变成交换价值”的“起源”,这能找得到真实存在现实、真实存在历史过程之中的事实来吗?以下是马克思哲学转而向现实本身去寻求思想的阐述:
“要生产多种多样的东西,就已经决定参加这项生产的不止一个人。既然认为从事生产的不止一个人,那末这就完全决定了生产是建立在分工之上的。因而蒲鲁东先生所假定的那种需要有交换存在,因此也就有交换价值。这样看来,本来一开头就可以假定有交换价值存在。
然而蒲鲁东先生喜欢绕圈子。我们就跟他一起转吧,转来转去总是回到他原来的出发点去。”第78,第4卷。)
由此可见,蒲鲁东是从“贫困的哲学”中找到了从“起源”论来理解、来寻找“使用价值怎样变成交换价值”的;而马克思是从“哲学的贫困”中找到了德国哲学是从认知前提上脱离的现实世界的现实性的真相,以及脱离了历史发展过程的真实性的事实,而从现实性的真相而“科学的发现”:使用价值变成交换价值的过程——那是“建立在分工之上”而产生的。那么,究竟是哪种认知前提才是理解、才是寻找使用价值变成交换价值的转变过程是真实的呢?当然是马克思哲学的认知前提才是真实的。
因此,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这部书而“科学的发现”了、而且也在用“总括起来就是:我有许多建立在分工和交换基础上的需要。蒲鲁东先生既然假定有这些需要,因而也就是假定有交换和交换价值存在,而交换价值的‘起源’正是他想‘比其他的经济学家更仔细地阐明’的。”这才是从马克思哲学确立的认知途径,来理解、来寻求马克思的真实思想的基本前提。
从现实世界的现实性的真相来理解使用价值变成交换价值的真实过程,马克思认为:
“要说明交换价值就要有交换。要说明交换就要有分工。要说明分工就必须使用权分工成为必要的种种需要。要说明这种需要,就必须‘假定’有这种需要,但是并不是否定这种需要,这和蒲鲁东先生前言中的第一个定理:‘假定上帝就是否定上帝’(前言第1页)正好相反。”
这就是这部书在运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所创立“相反”的认知前提,从而揭开了蒲鲁东的“贫困的哲学”仍旧还是从“哲学的贫困”的形式和内容产生的又一个“科学的发现”。
事实上,是前苏联建构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所确立的认知前提,在遮蔽了我们的眼睛看不到马克思哲学的思想是在重新创立认知前提,才能真实地理解、才能真实地寻找马克思思想的真实性。(待续)
马克思哲学史研究室 理思
地址:湖北阳新胜利街49号 邮政编码:435200
邮箱:lisi1948@sina.com lisi.1948@163.com
2010-3-29日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