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马克思论《哲学的贫困》思想的事实(一)
理思
马克思哲学史研究室 湖北阳新435200
注释:解读马克思论《哲学的贫困》思想的事实,可以让中国人真正地搞清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就是马克思的辩证法究竟是辩证性看法呢,还是运用三段式在世界观、历史观的观察方法和考察方法的原理运用于“改变世界”的方法?因此,于实地按照马克思的真实思想来解读这部书,就是中国人理解马克思哲学史的真实思想的关键。
本文解读卡-马克思的这部《哲学的贫困》选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77-198页。这部书是用“答蒲鲁东先生的‘贫困的哲学’”而揭开究竟是“贫困的哲学”而导致蒲鲁东先生在经济学观点产生的片见呢,还是由于德国“哲学的贫困”而导致蒲鲁东先生的经济学观点不反映现实而是反真空而造成的。这才是这部重要著作的理论前提。
因此,现在用我们找到马克思重新创立认知时空范围的真实思想,是与现实中存在的现实性而相符、是与历史发展过程的真实性而一致的现实的形式,所理解的现实的内容的这一认知前提,这才真正地读懂这部重要著作思想的事实是在说明是“贫困的哲学”造成蒲先生的经济学“贫困”呢,还是由于德国是“哲学的贫困”而造成的后果。这就是我们按照马克思哲学的真实思路而读出《哲学的贫困》思想的事实。然而,马克思的《哲学的贫困》的认知前提,是从现实世界的现实性的真相来证明:蒲鲁东先生在经济学所阐述的观点的虚假性,那是由于是德国哲学的“贫困”而造成的现状。
然而,《哲学的贫困》是马克思在决定与恩格斯共同合作钻研的见解的一部《神圣家族》之后,而在1847年第一次以单行本刊行于巴黎和布鲁塞尔的著作。我们看到了:虽然这部书的标题是针对蒲鲁东先生要去补救“贫困的哲学”,而不是认为德国哲学是到了“贫困”的极限。因此,马克思是用这部著作来揭开蒲鲁东先生的经济学观点,是由于德国哲学的“贫困”而造成脱的,这就是我们从这部书看到的事实。下面请看作者在这部书的“序言”表明的思想:
“在法国,人家认为他理应是一个拙劣的经济学家,因为他在那里以卓越的德国哲学家著称。在德国,人家却认为他理应是一个拙劣的哲学家,因为他在那里以最杰出的法国经济学家著称。我们是德国人同时又是经济学家,我们要反对这一双错误。
读者将会明白,为什么我们在做这件不讨好的工作时常常不得不放下对蒲鲁东先生的批判,而去批判德国的哲学,同时还要对政治经济学作某些评论。”第75页,第4卷。)
我们从这部书的“序言”的简要说明可以看出,马克思是以揭开“德国的哲学”是到了“贫困”的极限,才导致了蒲先生的认知前提而体现在经济学思想的虚假性。才是马克思揭露出来的导致蒲鲁东先生的“这一双重错误。”
在事实上,任何经济学家的思想观点,那是从哲学确立的认知前提而产生和展开的。因此,马克思将批判蒲鲁东的经济学的思想观点,是要从认知上是由于《哲学的贫困》的这个重要前提来揭露,这就是马克思哲学的基本特征。
换言之,马克思哲学的历史任务是要开辟出确立符合认知现实而通向历史去实现理性确定的任务的思想前提的方向和途径。因为《哲学的贫困》是认知的思想所确立的认知前提是虚假的,既是脱离现实、也是脱离历史的抽象的形式,那么从这种认知前提所理解的经济学必然也是脱离现实的,是虚假的。所以,马克思要从《哲学的贫困》的前提来揭开蒲鲁东论述的经济学观点也是脱离现实的、是虚假的。马克思是从现实世界的现实性的真相和历史发展过程的真实性的事实,从而揭开了蒲鲁东的经济学观点的实质。下面从这个前提来读这部书的第一章“科学的发现”:
“第一节 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对立”第77页,第4卷)用事实来揭开蒲鲁东将两者设置为“对立”的形式,而看看马克思是怎样地将其错误给披露出来的。下面是马克思摘录蒲鲁东的“贫困的哲学”的“第一卷第二章”一段论述:
“一切自然产品或工业产品所具有的那种维持人类生存的性能,有一个专门名称,叫使用价值。这些产品具有的互相交换的性能,则称为交换价值------ 使用价值怎样变成交换价值的呢?------ 经济学家们并没有很仔细地阐明(交换——这是马克思加进去的)价值观念的起源;因此我们必须对这一点加以论述。”
下面是马克思将对蒲鲁东的这段论述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对立,是从什么样的认知前提来揭开来的:
“蒲鲁东先生打算给我们说明价值的二重性,‘价值内部的区别’,使用价值变成交换价值的过程。我们必须和蒲鲁东先生一起来谈谈这种神秘的变化。”
请读者注意马克思在运用着《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揭开“神秘主义”的认知前提,在这部书的结合蒲鲁东的经济学而揭开:“价值内部的区别”为认知前提来确定“使用价值变成交换价值的过程。现在我们来看一下,根据我们作者的意见,这种变化是怎样发生的。”下面才是马克思的“科学的发现”的认知前提而展开的科学分析:
“绝大多数的产品不是自然界供给的,而是工业生产出来的。如果产品的需要量超过自然界所提供的数量,人们就得求助于工业生产。”
这就是马克思哲学的认知前提与蒲鲁东哲学的认知前提的根本区别,所以也就在理解其“使用价值”转换成“交换价值”的过程,也就产生出两种显然不同的看法。
然而,蒲鲁东认为是“贫困的哲学”而导致了“经济学家们并没有很仔细地阐明价值观念的起源;”而马克思认为“哲学的贫困”是导致所有德国的经济学们(包括蒲鲁东在内)理解的是概念的范畴经济学,而不是理解现实世界的现实性的真相和历史发展过程的真实性的事实而存在的经济活动。这就是马克思哲学的特征而表述的思想观点。
蒲鲁东认为“贫困的哲学”的认知前提,没有将产品去当做是“一切自然产品或工业产品所具有的那种维持人类生存的性能”。而马克思认为是“哲学的贫困”的认知前提,是脱离了现实世界的现实性的真相:“绝大多数的产品不是自然界供给的,而是工业生产出来的。”因此,马克思哲学的思想观点也就认为:
“在蒲鲁东先生的想像中,这种工业是什么呢?它的起源怎样呢?”
由此可见,就是蒲鲁东看到德国的“贫困的哲学”又将会怎么样呢?而蒲鲁东却仍旧立足在脱离现实世界的现实性的真相的立足地,仍然采用抽象分割思维(使用价值)与存在(交换价值)的对立形式,去寻找“使用价值怎样变成交换价值”的“起源”,这能找得到真实存在现实、真实存在历史过程之中的事实来吗?以下是马克思哲学转而向现实本身去寻求思想的阐述:
“要生产多种多样的东西,就已经决定参加这项生产的不止一个人。既然认为从事生产的不止一个人,那末这就完全决定了生产是建立在分工之上的。因而蒲鲁东先生所假定的那种需要有交换存在,因此也就有交换价值。这样看来,本来一开头就可以假定有交换价值存在。
然而蒲鲁东先生喜欢绕圈子。我们就跟他一起转吧,转来转去总是回到他原来的出发点去。”第78,第4卷。)
由此可见,蒲鲁东是从“贫困的哲学”中找到了从“起源”论来理解、来寻找“使用价值怎样变成交换价值”的;而马克思是从“哲学的贫困”中找到了德国哲学是从认知前提上脱离的现实世界的现实性的真相,以及脱离了历史发展过程的真实性的事实,而从现实性的真相而“科学的发现”:使用价值变成交换价值的过程——那是“建立在分工之上”而产生的。那么,究竟是哪种认知前提才是理解、才是寻找使用价值变成交换价值的转变过程是真实的呢?当然是马克思哲学的认知前提才是真实的。
因此,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这部书而“科学的发现”了、而且也在用“总括起来就是:我有许多建立在分工和交换基础上的需要。蒲鲁东先生既然假定有这些需要,因而也就是假定有交换和交换价值存在,而交换价值的‘起源’正是他想‘比其他的经济学家更仔细地阐明’的。”这才是从马克思哲学确立的认知途径,来理解、来寻求马克思的真实思想的基本前提。
从现实世界的现实性的真相来理解使用价值变成交换价值的真实过程,马克思认为:
“要说明交换价值就要有交换。要说明交换就要有分工。要说明分工就必须使用权分工成为必要的种种需要。要说明这种需要,就必须‘假定’有这种需要,但是并不是否定这种需要,这和蒲鲁东先生前言中的第一个定理:‘假定上帝就是否定上帝’(前言第1页)正好相反。”
这就是这部书在运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所创立“相反”的认知前提,从而揭开了蒲鲁东的“贫困的哲学”仍旧还是从“哲学的贫困”的形式和内容产生的又一个“科学的发现”。
事实上,是前苏联建构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所确立的认知前提,在遮蔽了我们的眼睛看不到马克思哲学的思想是在重新创立认知前提,才能真实地理解、才能真实地寻找马克思思想的真实性。(待续)
马克思哲学史研究室 理思
地址:湖北阳新胜利街49号 邮政编码:435200
邮箱:lisi1948@sina.com lisi.1948@163.com
2010-3-29日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