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跨学科讨论区 哲学与心理学版
4836 22
2019-05-28

解读马克思论《哲学的贫困》思想的事实(一)

理思

马克思哲学史研究室 湖北阳新435200

注释:解读马克思论《哲学的贫困》思想的事实,可以让中国人真正地搞清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就是马克思的辩证法究竟是辩证性看法呢,还是运用三段式在世界观、历史观的观察方法和考察方法的原理运用于“改变世界”的方法?因此,于实地按照马克思的真实思想来解读这部书,就是中国人理解马克思哲学史的真实思想的关键。

本文解读卡-马克思的这部《哲学的贫困》选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77-198页。这部书是用“答蒲鲁东先生的‘贫困的哲学’”而揭开究竟是“贫困的哲学”而导致蒲鲁东先生在经济学观点产生的片见呢,还是由于德国“哲学的贫困”而导致蒲鲁东先生的经济学观点不反映现实而是反真空而造成的。这才是这部重要著作的理论前提。

因此,现在用我们找到马克思重新创立认知时空范围的真实思想,是与现实中存在的现实性而相符、是与历史发展过程的真实性而一致的现实的形式,所理解的现实的内容的这一认知前提,这才真正地读懂这部重要著作思想的事实是在说明是“贫困的哲学”造成蒲先生的经济学“贫困”呢,还是由于德国是“哲学的贫困”而造成的后果。这就是我们按照马克思哲学的真实思路而读出《哲学的贫困》思想的事实。然而,马克思的《哲学的贫困》的认知前提,是从现实世界的现实性的真相来证明:蒲鲁东先生在经济学所阐述的观点的虚假性,那是由于是德国哲学的“贫困”而造成的现状。

然而,《哲学的贫困》是马克思在决定与恩格斯共同合作钻研的见解的一部《神圣家族》之后,而在1847年第一次以单行本刊行于巴黎和布鲁塞尔的著作。我们看到了:虽然这部书的标题是针对蒲鲁东先生要去补救“贫困的哲学”,而不是认为德国哲学是到了“贫困”的极限。因此,马克思是用这部著作来揭开蒲鲁东先生的经济学观点,是由于德国哲学的“贫困”而造成脱的,这就是我们从这部书看到的事实。下面请看作者在这部书的“序言”表明的思想:

在法国,人家认为他理应是一个拙劣的经济学家,因为他在那里以卓越的德国哲学家著称。在德国,人家却认为他理应是一个拙劣的哲学家,因为他在那里以最杰出的法国经济学家著称。我们是德国人同时又是经济学家,我们要反对这一双错误

读者将会明白,为什么我们在做这件不讨好的工作时常常不得不放下对蒲鲁东先生的批判,而去批判德国的哲学同时还要对政治经济学作某些评论。”第75页,第4卷。)

我们从这部书的“序言”的简要说明可以看出,马克思是以揭开“德国的哲学”是到了“贫困”的极限,才导致了蒲先生的认知前提而体现在经济学思想的虚假性。才是马克思揭露出来的导致蒲鲁东先生的“这一双重错误。”

在事实上,任何经济学家的思想观点,那是从哲学确立的认知前提而产生和展开的。因此,马克思将批判蒲鲁东的经济学的思想观点,是要从认知上是由于《哲学的贫困》的这个重要前提来揭露,这就是马克思哲学的基本特征。

换言之,马克思哲学的历史任务是要开辟出确立符合认知现实而通向历史去实现理性确定的任务的思想前提的方向和途径。因为《哲学的贫困》是认知的思想所确立的认知前提是虚假的,既是脱离现实、也是脱离历史的抽象的形式,那么从这种认知前提所理解的经济学必然也是脱离现实的,是虚假的。所以,马克思要从《哲学的贫困》的前提来揭开蒲鲁东论述的经济学观点也是脱离现实的、是虚假的。马克思是从现实世界的现实性的真相和历史发展过程的真实性的事实,从而揭开了蒲鲁东的经济学观点的实质。下面从这个前提来读这部书的第一章“科学的发现”:

“第一节 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对立77页,第4卷)用事实来揭开蒲鲁东将两者设置为“对立”的形式,而看看马克思是怎样地将其错误给披露出来的。下面是马克思摘录蒲鲁东的“贫困的哲学”的“第一卷第二章”一段论述:

“一切自然产品或工业产品所具有的那种维持人类生存的性能,有一个专门名称,叫使用价值。这些产品具有的互相交换的性能,则称为交换价值------ 使用价值怎样变成交换价值的呢?------ 经济学家们并没有很仔细地阐明交换——这是马克思加进去的)价值观念的起源因此我们必须对这一点加以论述。”

下面是马克思将对蒲鲁东的这段论述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对立,是从什么样的认知前提来揭开来的:

“蒲鲁东先生打算给我们说明价值的二重性,‘价值内部的区别’,使用价值变成交换价值的过程。我们必须和蒲鲁东先生一起来谈谈这种神秘的变化。”

请读者注意马克思在运用着《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揭开“神秘主义”的认知前提,在这部书的结合蒲鲁东的经济学而揭开:“价值内部的区别”为认知前提来确定“使用价值变成交换价值的过程。现在我们来看一下,根据我们作者的意见,这种变化是怎样发生的。”下面才是马克思的“科学的发现”的认知前提而展开的科学分析:

绝大多数的产品不是自然界供给的,而是工业生产出来的如果产品的需要量超过自然界所提供的数量,人们就得求助于工业生产。”

这就是马克思哲学的认知前提与蒲鲁东哲学的认知前提的根本区别,所以也就在理解其“使用价值”转换成“交换价值”的过程,也就产生出两种显然不同的看法。

然而,蒲鲁东认为是“贫困的哲学”而导致了“经济学家们并没有很仔细地阐明价值观念的起源;”而马克思认为“哲学的贫困”是导致所有德国的经济学们(包括蒲鲁东在内)理解的是概念的范畴经济学,而不是理解现实世界的现实性的真相和历史发展过程的真实性的事实而存在的经济活动。这就是马克思哲学的特征而表述的思想观点。

蒲鲁东认为“贫困的哲学”的认知前提,没有将产品去当做是“一切自然产品或工业产品所具有的那种维持人类生存的性能”。而马克思认为是“哲学的贫困”的认知前提,是脱离了现实世界的现实性的真相:“绝大多数的产品不是自然界供给的,而是工业生产出来的。”因此,马克思哲学的思想观点也就认为:

在蒲鲁东先生的想像中,这种工业是什么呢?它的起源怎样呢?”

由此可见,就是蒲鲁东看到德国的“贫困的哲学”又将会怎么样呢?而蒲鲁东却仍旧立足在脱离现实世界的现实性的真相的立足地,仍然采用抽象分割思维(使用价值)与存在(交换价值)的对立形式,去寻找“使用价值怎样变成交换价值”的“起源”,这能找得到真实存在现实、真实存在历史过程之中的事实来吗?以下是马克思哲学转而向现实本身去寻求思想的阐述:

“要生产多种多样的东西,就已经决定参加这项生产的不止一个人。既然认为从事生产的不止一个人,那末这就完全决定了生产是建立在分工之上的。因而蒲鲁东先生所假定的那种需要有交换存在,因此也就有交换价值。这样看来,本来一开头就可以假定有交换价值存在。

然而蒲鲁东先生喜欢绕圈子。我们就跟他一起转吧,转来转去总是回到他原来的出发点去。”第78,第4卷。)

由此可见,蒲鲁东是从“贫困的哲学”中找到了从“起源”论来理解、来寻找“使用价值怎样变成交换价值”的;而马克思是从“哲学的贫困”中找到了德国哲学是从认知前提上脱离的现实世界的现实性的真相,以及脱离了历史发展过程的真实性的事实,而从现实性的真相而“科学的发现”:使用价值变成交换价值的过程——那是“建立在分工之上”而产生的。那么,究竟是哪种认知前提才是理解、才是寻找使用价值变成交换价值的转变过程是真实的呢?当然是马克思哲学的认知前提才是真实的。

因此,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这部书而“科学的发现”了、而且也在用“总括起来就是:我有许多建立在分工和交换基础上的需要。蒲鲁东先生既然假定有这些需要,因而也就是假定有交换和交换价值存在,而交换价值的‘起源’正是他想‘比其他的经济学家更仔细地阐明’的。”这才是从马克思哲学确立的认知途径,来理解、来寻求马克思的真实思想的基本前提。

从现实世界的现实性的真相来理解使用价值变成交换价值的真实过程,马克思认为:

“要说明交换价值就要有交换。要说明交换就要有分工。要说明分工就必须使用权分工成为必要的种种需要。要说明这种需要,就必须‘假定’有这种需要,但是并不是否定这种需要,这和蒲鲁东先生前言中的第一个定理:‘假定上帝就是否定上帝’(前言第1页)正好相反。”

这就是这部书在运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所创立“相反”的认知前提,从而揭开了蒲鲁东的“贫困的哲学”仍旧还是从“哲学的贫困”的形式和内容产生的又一个“科学的发现”。

事实上,是前苏联建构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所确立的认知前提,在遮蔽了我们的眼睛看不到马克思哲学的思想是在重新创立认知前提,才能真实地理解、才能真实地寻找马克思思想的真实性。(待续)

马克思哲学史研究室 理思

地址:湖北阳新胜利街49号 邮政编码:435200

邮箱:lisi1948@sina.com    lisi.1948@163.com

2010-3-29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9-5-28 07:25:59
解读马克思论《哲学的贫困》思想的事实(二)

理思
马克思哲学史研究室 湖北阳新435200

我们首先将马克思论《哲学的贫困》的真实思想向中国读者展现出来是很有必要的。事实上,这部书是针对德国哲学而确立的抽象形式而理解抽象的内容而界定的。也就是说,德国的经院哲学不是蒲鲁东先生看到的只是“贫困的哲学”,而实质是“哲学的贫困”。这不是马克思玩弄词句游戏,而揭开了德国哲学确立的认知时空的范围反映出来的虚假性。换句话来说,马克思是从蒲鲁东先生的经济学观点而剖析德国经院“哲学的贫困”,从而揭开德国哲学的贫困的根子是在认知前提的时空范围,既不是现实世界的现实性的真相,也不是历史发展过程的真实性的事实。因此,德国哲学的认知前提必须重新确立,而不是仍旧坚持在这种抽象的基地上去修补来拯救得了。这就是马克思的这部书的真正的意图和目的。
下面请看马克思是立足在现实世界的现实性的真相来揭开:“假定分工是已经知道的事情的蒲鲁东先生,怎样用分工来说明他始终不知道的交换价值呢?”第79页,第4卷)的分工是从哪种认知前提来理解交换价值的存在(这段论述中的引号内的观点是蒲鲁东的):
“‘个人’开始‘向别人,即向各行各业中他的合作者建议’建立交换,并把使用价值区别开。合作者们如果接受这种区别,那末要蒲鲁东先生‘操心’的只是记录一下既成的事实、并在他的政治经济学论文中标明和‘列入’‘价值观念的起源’。”第79页。)
由此可见,马克思认为德国经院思想是在《哲学的贫困》的认知形式而理论其内容。这就是我们在深读细研马克思的认知前提的一个重大发现,这一发现,也在印证着上个世纪前苏联确定的《马克思主义三个来源》论,却将马克思哲学而说成是“受德国古典哲学影响”是歪曲的,与事实是不符的。
在事实上,马克思哲学是在大学生时代就确定是在“转而向现实本身去寻求思想”的这一定位之后,由此而对德国古典哲学及所有的德国哲学的认知前提,那是建构在虚假的抽象形式上而理解的是抽象的内容,从而展开批判和揭露。这才是理解马克思哲学的起点论的理论前提。因此,从现实世界的现实性的真相来观察现实中存在着的东西,以及从历史发展过程的真实性的事实,来考察存在历史中的经验根据而在证明着:
“交换有它自己的历史。它经过各个不同的阶段。”第79页,第4卷。)
这就是马克思确立其观察现实性的真相而总结的事实,所以马克思从这一认知前提出发而认为:
“曾经有这样一个时期,例如在中世纪,当时交换的只是剩余品,即生产超过消费的过剩品。
也曾经有这样一个时期,当时不仅剩余品,而且一切产品,整个工业活动都处在商业范围之内,当时一切生产完全取决于交换。对于交换的这个第二阶段,即第二次方的交换价值应有怎样说明呢?”同上页。)
然而,我们立足在当代自动化的高科技生产力的现实性存在着的真相来考察马克思的这些看法,能是我们时代的现实性的真相吗?不是的了。因此,我们研究马克思哲学史的产生和形成是要寻找马克思哲学的认知前提所确立的方向和途径,还是不是仍然有其当代性的价值?这才是马克思哲学的认知前提的存在对于当代性来说,还是不是仍然有价值?
事实上,马克思明确地说明:“这是一个普遍贿赂、普遍买卖的时期,或者用政治经济学的术语来说,是一切精神的或物质的东西都变成交换价值并到市场上去寻找最符合它的真正价值的评价的时期。”第80页,第4卷)的揭露。
那么,马克思哲学的认知前提,还仍旧立足在“普遍贿赂、普遍买卖”或者“用政治经济学的术语来说”、来批判蒲鲁东的经济价值论吗?在事实上,马克思哲学的认知前提是立足在现实世界的现实性的真相,来观察现实中存在着的具体实际的东西,并用事实来印证观念的存在还是不是现实的,而不是用概念的定义来识别现实中的存在,这才是马克思哲学的认知前提的特征。然而,对这一事实那是直到现在的我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界、学术界、教学界,是没有找到创始人的认知前提的空缺。
在事实上,我国的理论马克思主义所展现的思想观点,却是立足点在马克思在批判的、立足在马克思揭露的抽象哲学的认知前提,来理解、来解读马克思思想对世界的看法。对这一错觉,我们认为必须重读马克思的认知前提而来印证,这决不是原生形态的真实思想而展开批判、揭露抽象哲学的前提。
下面就从马克思在揭开蒲鲁东用他确定弥补“贫困的哲学”而找到的出路,却被马克思而揭露出,那是由于蒲鲁东先生立足在“哲学的贫困”的抽象的形式,来理解其抽象经济学的内容,马克思认为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马克思是这样说的:
“假如我们已经领会了蒲鲁东先生的思想的话,那末他要肯定的就是如下四点:
(1)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构成‘惊人的对照’,形成互相对立。
(2)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成反比,互相矛盾。
(3)无论是两者的对立或是矛盾,经济学家都既没有看出也不认识。
(4)蒲鲁东先生的批判从终点开始。”第80-81页,第4卷。)
实际上,蒲鲁东先生的这四点思索的认知前提,那是在展现着我国官方哲学而理解任何哲学问题的基本前提:用“形成互相对立”的两副对子来认识、来理解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思想和观点;用两副对子所确定的正确的立场来反对其错误的立场来表述其“互相矛盾”的解释现象;用“既没有看出也不认识”的反映论、先于论、决定论来指责对方;用“从终点开始”的前提来确立衡量事物的尺度、来制定认识的准则。
由此可见,这种用其两副对子的反映论、先于论、决定论的承认和回答的问题,能是马克思哲学的认知前提产生的吗?在事实上,这种类从两种立场论所确定的哲学观,才是从马克思所论《贫困的哲学》的认知前提而产生的。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马克思是从现实世界的现实性的真相而观察到事实,来揭开:
“蒲鲁东先生在这些经济学空们以后又是怎样说明这个秘密的。
如果需求不变,那末产品的交换价值随着供给的增长而下降,换句话说,产品越是供过于求,它的交换价值或价格也就越低。”第82页,第4卷。)
这就是马克思从现实世界的现实性而观察到存在现实生活中的生产和交换之中而表现着的现实的关系的真相是:
“越是求过于供时,供应的产品的交换价值或价格也就越高;换句话说,供应的产品越少,产品也就越贵。产品的交换价值决于产品的多少,不过这总是对需求而言。”第82页,第4卷。)
那么,请大家看看马克思的认知前提,能是从抽象时空的概念范畴来展现这段论述?实际上,不是的。马克思哲学的认知前提是脱离德国经院哲学的“贫困”,而重新创立既符合现实世界的现实性的真相来理解“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在现实中存在的真实思想,也就得出与现实生活相符的真实存在。下面再看看马克思哲学从现实世界的现实性的真相而论现实中存在的经济活动:
“假定某种产品不仅极为稀少,甚至是独一无二的,可是如果对它没有需求,这个独一无二的产品也是太多,也是多余的。相反地,假定某种产品有千百万个,可是如果它还不能满足需求,也就是说对这种产品的需求非常大,那末这种产品仍然是稀少的。”同上页。)
由此可见,马克思揭露出《哲学的贫困》是从认知前提的形式而表述的内容而批判的。而马克思批判蒲鲁东先生的经济学观点,是从蒲先生的《贫困的哲学》所弥补的方法,却仍旧还是脱离现实的经济活动而论概念的虚假范畴,所得出的是“贫困的哲学”导致出经济学观点的虚假性。希望大家关注我们用马克思哲学创立的认知前提,来解读这部著作的真实思想所阐明的事实,是在说明是什么样的观点才是符合现实的、才是与历史发展过程而相通的。(待续)

马克思哲学史研究室 理思
地址:湖北阳新胜利街49号 邮政编码:435200
邮箱:lisi1948@sina.com    lisi.1948@163.com
2010-3-30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9-5-29 02:12:23
正好,我今天也写了一篇《哲学的贫困》,我想明天再修修后发,现在我把它先发给你,
-

-
哲学的贫困
燕中伟
-
哲学发展到今天,我让发现一个让人不感乐观的事情——我们不知道哲学应该研究什么?研究来有什么用。
-
在我接触的不多的书籍,以及平时的认识中,哲学,在我们今天的研究中已经成为一部史学,其实也就成了一个“死学”。就是成了对历史上各个名家的思想、观点的解读与解说。其实在我看来,哲学,不但不应当成为“死学”,它更应当是时代比其它学科更为活跃的“活学”。因为只要人类社会还存在,它无时无刻不在处于发展之中,也就处于频繁的变化之中,因此产生出各种各样的不良的社会现象,那是极切正常的事情。而哲学,正是为解决这些不良社会现象进行的一般的思考。
-
比如说,当前人类(包括东西方国家),是人类历史以来文明程度处于最接近的时代,那么共同面对时代的不良现象有:战争、犯罪、两极分化、剩余价值、信任危机、公共道德倒退、低俗等等。并且还存在有一个现象:上述我列举的这些项,在经济不发达的国家,这些项中的某些项反而不是太明显,但是当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不明显的项都会慢慢凸显出来,成为一种共同的明显的不良社会现象。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社会的发展,都在向着一些不良的共同现象的转变。思考其什么呢?说明时代人类,虽然各个国家有着各自不同的政治制度,信仰和文化,但是总的来说:人类是统一的,因此所面对的考验以大致是相同的。而形式是相同的,说明它的内因便是相同的。这个相同的点,或是某种因素,就是哲学要探寻的内容。探寻其什么呢?就是探寻其内在存在的原因,及切发展与变迁的一般规律性,从而找到治标的一般方法——当然,这一哲学的定义是马克思主义为哲学著出的伟大的贡献,概括起来就是“一般方法论”。
-
马恩既然明白这个道理,他们找到的存在于现象内部的这个内因是什么呢?他们由此提出来的改变社会的良方又是什么呢?——在这里,我们可以大致谈谈这个问题。以增加我们对哲学应当研究什么的理解。
-
对于研究马哲的人都是知道的,马恩把存在于人类社会这个根本的内在因素定为人的劳动,即生产,因而随生产而来的就是马恩的经济学原理。马恩经济学原理的基本思想:这样的生产方式、分配方式自然形成一个相应的生产关系——其实马恩的这一观点及思想直到今天都是正确的。
-
——在这里我要插一段话:马恩的这一结论本身不是他们凭着天才的头脑推理出来的,他们得出来的这个结论,只是他们用他们敏锐的眼光,看到的社会的事情。其实除了马克思主义的最后结论,马恩对先哲们的推判,对理论的逻辑推理,都是对现实的逻辑排序。这正是历史以来,没有人能批判倒马克思主义的原因。不是他们的逻辑严谨,而是谁能批判事实?(好了,插的这段话有些深奥,读不懂可以不用深纠,想深纠者可以提问我们再讨论)——
-
这样的生产方式、分配方式自然形成一个相应的生产关系。比如说:私有制的生产方式,自然产生出人与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厉害关系,除了冰冷无情的现金交易之外,再没有别的联系。”;自然形成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产生社会的矛盾运动等等。经济学的这些观点,我们只要沉着的对现实的观察,现实就是这个样子的。因此,谁能批判呢?
-
但是,就是因为这样的现实,经济学开出了治现社会的方子——改变生产方式。结果,经过实践证明,改变生产方式,虽然消灭了阶级对立,消灭了历史上的社会矛盾运动,但是确因此产生一个比阶级对立时更为可怕的现象——人类因为丧失了劳动积极性,社会经济发展倒退。
-
于是,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推进哲学大大地跃进一步之后,从此便成了“死学”,直到今天。面对社会战争、犯罪、两极分化、剩余价值、信任危机、公共道德倒退、低俗等等不良现象,人们以不去找其根本的共同的原因了,统一地、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的这一伟大思想,被提炼成一句句无实的口号,思想界完全退回到形而上时代。
-
在此,让我们来推敲一下战争、犯罪、两极分化、剩余价值、信任危机、公共道德倒退、低俗等等不良现象,和什么直接相关?和劳动即生产吗?可以说半毛钱的关系都没得。如果非得要把这些不良现象与劳动即生产扯上关系,那也是间接又间接了。如同一颗铁钉与一个国家存亡的关系那样的渺茫。那么这些不良社会现象与什么是直接相关呢?可能有人应当已经想出来了,和管理直接相关。
-
是啊,真的是管理决定着这一切。那么人类历史以来就在用管理,为什么管理出这么多有不良社会现象?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
在这里,我这样总结地说:管理,它不仅是人类社会中一切良性现象和不良现象的根本原因,甚至包括人本身存在的一切问题,同时,它还是哲学研究,和推进哲学发展的一个崭新的领域。当然了,有人可能会说:我不信。
-
不信那是我没有办法的事情,我就只是提几个小问题:什么是管理?管理是怎样形成的?从远古是怎样一步步发展到今天的?更为重要的是:它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什么?如果我们把这些问题攻克、认识、掌握之后,人类发展的未来,就完全在我们的掌控之中。反之,我们就永远处于哲学应当研究什么,研究来有什么用的茫然之中。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9-6-16 09:35:40
燕中伟 发表于 2019-5-29 02:12
正好,我今天也写了一篇《哲学的贫困》,我想明天再修修后发,现在我把它先发给你,
-
我对这位学者提出改变“死学”,进入到“活学”的主张!其实这项研究工作,马克思在揭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第一卷已经建立了。应该说,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就向读者阐明:所谓“死学”就是将“真理的彼岸世界”当成“此岸世界的真理”。所谓“活学”就是要将“真理的彼岸世界消逝以后,历史的任务就是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也就是建立“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的运用哲学。马克思的这篇《哲学的贫困》是揭批蒲的《贫困的哲学》建立“辩证运动过程”的大作。也就是说,“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质是“辩证运动过程”的不同说法。唯物主义在现实的物质前提中确立肯定、否定的根据是绝对的。唯物主义在立场中是相对的,用相对的立场来建立唯物主义是谁也谁不清。但是,唯物主义在“根据现实的现物质前提”来证明肯定什么、否定什么是说得清、表得明。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9-6-16 12:52:11
lisi1948 发表于 2019-6-16 09:35
我对这位学者提出改变“死学”,进入到“活学”的主张!其实这项研究工作,马克思在揭批《德意志意识形态 ...
战争、犯罪、两极分化、剩余价值、信任危机、公共道德倒退、低俗等等。
-
提出时代的,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的一般方法,这是把死学转变成活学的唯一出路。马克思主义发展到今天,已经是一个有待发展的科学,因为由马恩提出的解决这些现象的一般方法,即生产方式决定生产关系的这一定论,今天已经明确得出总结,他们的这一观点是错的。
-
因此,我们不应当避谈这个问题,更不应当想尽办法搅尽脑汁地在马恩的理论中去寻找答案。在他们的理论中是找不到答案的。如果我们始终不能接合现实提出吻合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和观点,始终只是在他们的理论中去寻打一切出路——这就是死学的表现。
-
与时俱进地提出时代的问题,与时俱进地提出解决时代问题的办法——这才是把哲学推向活学的唯一出路。
-
你说呢?
-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9-6-16 15:48:36
再问楼主一个简单的问题: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哲学,拿来有什么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