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危机把这样一个有关财富的问题凸显出来:物质财富、虚拟财富和能力财富哪个更重要?要破解这一问题,我们可以从马克思的财富观那里寻求思想资源及其启示。
一、“以重新理解劳动创造财富为前提”的劳动财富观
从人类历史看,土地财富观和货币财富观是在一定历史时期占据主导地位的财富观。在农业社会,人们主要依靠土地收获农产品以满足其基本生存和生活需求。在财富问题上,由于缺乏交换、交往,使用价值便成为衡量财富的主要尺度,而土地最具有使用价值,人们自然就把土地视为财富的主要源泉。在工业社会,以分工和交换为主要特征的商品经济逐渐成为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形态,交换价值取代使用价值成为人们衡量财富的主要尺度,充当一般等价物且具有五大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的货币便成为人们追求的主要财富形态。
值得深思的是,从本源上,财富是由劳动直接创造的:无论是土地成为财富还是金银货币成为财富,都必须以劳动创造财富为基础。一些思想家早就注意到了劳动与财富的这种本质关系,初步提出了劳动创造财富的观点。到了古典经济学时期,经济学家们在研究财富创造以及区分财富与价值的过程中,最终确立了劳动创造财富的思想。(参见斯密,第1页)马克思继承了这一思想。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引用贝魁尔的论断表明对这一思想的肯定:“材料要素如果没有劳动要素就根本不能创造财富;在材料所有者看来,材料所以具有创造财富的魔力,彷佛是他们用自身的活动给材料加进了这种不可缺少的要素。”(马克思,第31页)在肯定“没有劳动要素就根本不能创造财富”的基础上,马克思在考察工业社会财富创造的过程时进一步得出结论:“一切财富都成了工业的财富,成了劳动的财富,而工业是完成了的劳动”。(同上,第77页)马克思高度评价了古典经济学家“劳动创造财富”的思想:“认出财富的普遍本质,并因此把具有完全绝对性即抽象性的劳动提高为原则,是一个必要的进步。”(同上,第76页)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在资本主义社会,虽然劳动创造着财富,但人的能力与价值、尊严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劳动中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劳动的过程中,在批判继承古典经济学家关于“劳动创造财富”思想的基础上,着重从哲学上创立并发展了劳动财富观并且把劳动创造财富看作他的财富观的前提,从而把古典经济学家的劳动财富观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马克思主要运用劳动二重性学说,批判了古典经济学把“抽象性的劳动”提高为原则、且抽象地谈论劳动创造财富的方法,创立了科学的劳动财富观。马克思通过把劳动区分为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深刻地揭示了具体劳动创造财富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财富的价值的道理,从而科学地解决了财富的直接来源问题。马克思明确指出:“劳动不是作为对象,而是作为活动存在;不是作为价值本身,而是作为价值的活的源泉存在……劳动作为主体,作为活动是财富的一般可能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第1版,第253页)这里,马克思的劳动财富观所达到的新境界主要体现在从三个方面重新理解劳动:第一,在对象与活动的关系中,劳动是作为活动而存在,它具有永续的生成性和过程性;第二,在价值本身与价值源泉的关系中,劳动作为价值的活的源泉而存在,它具有本源性;第三,在人与物的关系中,劳动作为主体而存在,即通过现实的人的具体劳动创造了财富的使用价值,它具有创造性。
马克思把劳动看作财富的直接本源,表达了他在劳动与资本的关系中,注重在生产劳动领域谈财富,并且把生产劳动当作价值取向,把生产劳动当作解释原则,把生产劳动当作财富的直接本源。古典经济学家把“抽象性的劳动”提高为原则、且抽象地谈论劳动创造财富的方法,使他们把思考财富问题的焦点集中在能够创造财富的“劳动力”上,“劳动力”的购买与使用成为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关键因素;而马克思则把创造财富的劳动区分为抽象劳动与具体劳动,其理论旨趣就必然倾向于研究“人的劳动”。
二、“以劳动主体为价值取向”的人本财富观
马克思从对劳动的关注又走向对劳动主体的关注。与劳动直接相关的有三个基本要素——劳动对象、劳动工具和劳动者。马克思在考察劳动过程的时候,把劳动者置于主体地位:劳动过程不过是“劳动者利用物的机械的、物理的和化学的属性,以便把这些物当作发挥力量的手段,依照自己的目的作用于其他的物”,这样,“自然物本身就成为他的活动的器官”,“土地是他的原始的食物仓,也是他的原始的劳动资料库”。由此,劳动资料在劳动者居于主体地位的劳动过程中,便成为“劳动者置于自己和劳动对象之间、用来把自己的活动传导到劳动对象上去的物或物的综合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78-179页)
在马克思看来,既然劳动创造财富,那么劳动的主体承担者即居于主体地位的劳动者也就是创造财富的主体,因而应给予尊重。对此,马克思指出:“财富的本质就在于财富的主体存在”,而“宗教、财富等等不过是人的对象化的异化了的现实,是客体化了的人的本质力量的异化了的现实”。(马克思,第76、100页)这里,马克思不仅揭示了财富的主体本质,而且进一步推断:财富不过是“人的对象化的异化了的现实”、“客体化了的人的本质力量的异化了的现实”。由此,马克思不仅严厉批评了浪漫派的经济学家“以饱食的宿命论者的姿态出现,他们自命高尚、蔑视那些用劳动创造财富的活人机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54页),而且十分关注劳动人民大众的生存境遇与发展命运,努力追求无产阶级与全人类的解放,热烈向往“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理想社会形式。
马克思在考察劳动过程时,把劳动者置于主体地位,揭示了财富的主体本质,表明他在劳动的物的因素和人的因素关系中,把人的因素作为价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