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跨学科讨论区 哲学与心理学版
1843 0
2011-03-14
欢迎大家抨击我的帖子,看看我是不是比马克思高明。

关于《人性向善而非本善--关于人性的最后结论!》
--自身存在和发展的需求与条件之间的矛盾决定着人性的外在表现

关于《存在和发展的需求与条件之间的矛盾是人的根本性矛盾》,
     个人如此,社会如此。

关于《差异辩证法与矛盾辩证法是有区别的》
     差异是一切矛盾的根源。
     任何想彻底消除差异进而彻底消除矛盾的做法都是愚蠢的。

     理解了差异,理解了人性之后,
     共产主义将永远是一种理想,中国将永远处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


=========================================
存在和发展的需求与条件之间的矛盾是人的根本性矛盾


个人如此,社会如此。


   解决人类社会的问题就是要处理好这对矛盾。因为存在和发展的需求是人的根本性内在运动,而满足存在和发展的需求是根本性过程。

  存在和发展的需求与条件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根本性矛盾。其他一切社会矛盾都是在这个矛盾上派生出来的。如生产力水平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生产力发展与经济体制之间的矛盾,劳动者收入与分配体制之间的矛盾,广大百姓的巨大住房刚性需求与高房价之间的矛盾,医疗,养老福利需求与医疗养老体系之间的矛盾,人民的民主需求与参政议政实现途径之间的矛盾。。。。等等无一不是“存在和发展的需求与条件的矛盾”

   我们说人性是向善的,人性向善,不可改变。向善就是,善就是利己性与高级文明性的完美统一。就是智慧的人追求与外在客观世界的和谐统一。利他,利己,人与人,社会,自然的和谐统一。

    存在和发展的需求与条件之间的矛盾决定着人性的外在表现--善,恶,,贪婪,恐惧。人类的种种行为都符合人性。而且人类的种种行为表现也是存在和发展的需求与条件之间的矛盾作用的结果。所以要解决社会的问题,就必须处理好存在和发展的需求与条件之间的矛盾。

一,是通过改变需求。二,是通过创造条件。三是改变需求与创造条件并举。

改变需求,可以是通过意识改造,引导人的追求,减少人们的欲望,或者降低某种需求的重要性,例如价值观改造,例如修道,修佛,推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推广和谐社会理念等等。

创造丰富条件,就是要创造精神和物质的条件,以尽可能的满足人的需求,如发展生产力,增加物质与精神产品的创造和生产。

    首先我们要改变需求就必须认识和理解人的需求,才可能改变需求。要认识到哪些需求是可以改变的,哪些需求是不可以改变的。

需求分两大类: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

人的需求五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

    我们不难发现,越是低层次的需求,越是根本性的需求。层次较低的需求,我们绝对不可以去除这种需求,但可以减少过度需求,因为正常人的基本需求是有限的。同时,我们要分析,哪些需求应该创造条件去满足,哪些需求必须创造条件去限制,哪些条件又能创造,哪些条件又无法创造。通过分析之后,我们才可以很好的处理在和发展的需求与条件之间的矛盾.

     举例来说:住房刚性需求,与高房价之间的矛盾。我们需要实现居者有其屋,需求就是肯定存在的,你不可能说要老百姓不住房子。所以只能是创造条件去满足这种住房需求。要满足这种需求,一方面是要大量增加低价适用房屋和廉租房屋的供应,另外一方面是降低房价。我们也发现其实有很多房屋是空置的,有钱的人手里有好几套房子,而没钱的人却又一套也买不起,所以我们就必须增加普通百姓的收入,增强购买能力,打击投机炒作,限制少部分手里多套房闲置。这样这对矛盾就会逐渐得到坚决。

再举例:农田水利设施。最近云南大旱,才发现农田水利设施陈旧不堪,而且还是毛泽东时代的作品。农田水利设施涉及到,农业安全的根本。中国的粮食生产大部分还在处于靠天吃饭的状态。农田水利设施基本都是毛泽东时代建设的。有的至今可以用,有的已经不能用。最近三十年来基本没有普遍的大规模的,进行过建设。一天老天不照顾,来个大旱,洪涝,只能干瞪眼儿。粮食安全得不到保障。而水利设施的需求是硬性的,只是风调雨顺的年景,它存在的重要性没有凸显出来。现在云南大旱,这个需求的重要性一下凸显出来。水利设施建设的落后就明显不能满足这种粮食生产安全的需求。而全国基本与云南相同。所以需要创造条件去满足这中需求。

     医疗保险,养老福利等等,这些需求是很难改变的,刚性需求很大,所以我们都应该创造条件去满足需求,而不是限制需求。

     哪些地方需要限制需求或者改变需求呢?例如贪污腐败,一是要进行意识改造,价值观教育,引导那些有可能贪污腐败的人私心,欲望不要那么膨胀,同时运用强有力的法律惩戒与威慑迫使其需求的内容,或者说不敢把越过高压线。同时从监督机制上创造条件,约束公权力,约束官员行为让其没有贪污腐败的外在条件。

对于普通社会百姓,物欲横流,金钱至上,浮淫逸性,自私自利等等,都是可以通过价值观引导也好,社会道德宣讲也好,从而改变其需求的,同时限制其需求得以满足的部分条件。

     例如经济增长与贫富差距过大之间的矛盾,将“存在和发展的需求与条件之间的矛盾”这一根本矛盾表现得很彻底。少数的需求得到满足,大多数人的需求没有得到很好的满足,这就为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埋下了极大的隐患。怎么解决呢?就是要让大多数人在经济增长中需求得到更多的满足,而不是限制大多数人的需求,只让经济增长满足少数的需求。这就需要创造条件。增加工人工资,增加农民收入,减免税收,加大补贴。加大对富人群体的税收比重让富人承担更多社会责任等等政策。要保障这些条件得以满足,还需要进行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和制度建设,在意识领域强调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强调只有少数人富裕不是社会主义等等。这些都是从满足条件去解决问题。不但重物质,重生产力发展,同时也看重意识形态,看重价值观的引导。看重意识改造。

。。。。。。。。。

    所以,深刻认识人性,认识“存在和发展的需求与条件之间的矛盾”是人的一种根本性矛盾之后,我们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就绝不会完全忽视意识改造,完全忽视价值观。仅仅靠发展生产力,满足需求是有其局限性的。因为人始终是意识驱动的动物。但意识决定肯定是错误的,基本性的需求是人无法除去的,而高层次的需求也是每个人发展的趋向。

    只要认识到“存在和发展的需求与条件之间的矛盾”是人的根本性矛盾,是人类社会的根本性矛盾,其他矛盾无不由此派生,在解决矛盾时改变需求与创造条件并举,意识改造与生产力发展物质满足并重,那么社会就将减少很多很多的问题。
原文地址: http://blog.sina.com.cn/u/45f3c7050100h1lt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