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增收是各级党委**十分关注的问题。近年来,各地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把解决“三农”问题列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农民收入实现了较快增长。但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全市农民收入增长的长效机制还未形成,今后一个时期内,保持农民收入持续增长还面临着一定的困难和问题。
一、当前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特征
(一)工资性收入大幅上升,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动力。随着农村劳务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劳务收入大幅增加,成为农民增收的一大亮点和主要动力。
(二)各项惠农政策的实施和加强直接拉动农民增收。近年来,从减轻农业税税率直至2005年全部免征农业税,对种粮农民实行粮食直补、良种补贴、购置大中型农机具补贴以及农资综合直补等,一系列直接、有力的政策措施,对农民增收起到了直接推动作用。
(三)农民收入货币化程度提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劳务经济的扩大,现金收入在农民纯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不断加大。
二、影响农民增收的主要障碍因素
虽然近年来漯河市农民收入呈现较快增长的发展态势,但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基础还不牢固,增加农民收入的长效机制仍未建立,还存在不少影响农民增收的障碍因素,主要表现为:
(一) 农业生产抗灾能力不强,影响农民收入的稳定和提高。农业生产基础设施仍较薄弱,现有农田水利设施功能老化,不能满足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农业生产抗灾能力不强,靠天吃饭的特点仍较明显,农业产出水平容易出现波动,从而影响农民收入的稳定和提高。
(二)农村非农产业发展水平不高,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偏低。
当前农村经济结构仍不尽合理,第一产业偏重,二三产业偏轻,农村非农产业发展水平不高。由于第一产业生产周期长,受制因素较多,不确定性相对于非农产业大,且增长空间有限,而能够使农民增收较快的第二三产业比重偏低,发展水平不高,从而影响了农民收入增长的质量和速度。
(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持续上涨,使农业生产成本不断增加,制约着农民收入的较快增长。近年来,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不断上涨,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持续上涨致使农民生产成本增大,生产效益降低,挤压了国家惠农政策带给农民的好处,制约着农民收入的较快增长。
(四)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整体偏低。
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偏低且缺乏一技之长,影响农民的观念更新,影响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与应用,影响农民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从而影响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制约着农民增收。近几年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用工单位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而相当一部分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由于文化素质偏低且缺少专业技术,只能从事一些技术含量低、劳动强度大的工种,工资性收入难以有较大幅度的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村劳动力的继续转移和工资性收入对农民增收贡献率的进一步提高。
(五)农民发展生产资金不足,信息不灵。目前农民生产和创业热情高,但发展特色农业和畜牧养殖以及从事非农产业,都需要投入一定量的资金。由于农民收入有限,用于发展生产的资金规模较小。尽管各级**出台并实施了许多支农惠农政策,但由于县乡财政困难,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有限;银行和信用社担心农户偿还能力,大多不愿放贷,再加上程序过于复杂,农户很难争取到贷款。据调查,60%的农户认为发展资金不足,借款、贷款难。由于资金短缺,有的致富项目无法落实,一些种养大户和个体私营企业的生产和经营受到限制,从而阻碍了农民增收的步伐。由于农村单家独户式的小规模生产经营,农民对市场信息的掌握和分析能力弱,加之缺乏有效引导,不少农民不知道该种植什么,发展什么才能有效增收,在生产经营上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趋同性。
(六)城镇化水平偏低,限制了农民增收的空间。发达国家和国内发达地区的发展历程表明,推进城镇化对增加农民收入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尽管近年来全市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但总体水平依然偏低。城镇化进程滞后,吸纳农村人口的能力差,限制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城镇化水平偏低,制约着农村非农产业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发展,限制了农民增收的空间。
(七)农民医疗、教育支出压力仍较大,阻碍了对生产经营的投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行,对于提高农民健康保障水平,减轻医疗负担发挥了很大作用。但受经费总量限制,参合农民受益程度还不高,加之药品和医疗费用价格的上涨,农民家庭医疗费用支出增长仍较快。目前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实行“两免一补”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负担。但高中、大学阶段的教育费用支出对于不少农村家庭而言仍是一项沉重的负担。目前供养一个正规录取的高中生每年学杂费、生活费需要5000元左右,而没有被正规录取的学生还要交纳高价择校费,供养一个大学生每年至少需要花费一万多元。医疗、教育费用支出的增加,使农民用于生产经营的费用相应减少,制约着农民收入的持续较快增长。
三、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对策建议
(一)继续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不断增加财政投入,形成财政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继续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抓紧抓好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贯彻落实,并不断加大实施力度。进一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一要大力抓好农田水利建设,提高农业生产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确保农业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二是要继续加大对农村电力、通讯、道路等公共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为农业的发展和农民增收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要注重发挥**资金的带动作用,积极拓宽资金渠道,引导社会各方面资金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如在农田水利建设上通过承包、拍卖等形式明晰所有权,走市场化运作的新模式,调动广大农民特别是大户发展水利设施的积极性。
(二)继续搞好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化,保持第一产业收入稳中有增。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面向市场调整和优化农产品品种和品质结构,走优质高效发展之路。抓好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积极发展无公害和绿色、有机农产品的生产,扩大名优农产品市场份额,提高优质农产品在整个农产品中所占比重,实现农产品生产由过去只注重产量向更加注重质量、保证卫生和安全转变。大力发展畜牧业,进一步提高农民来自牧业的收入。要抓好目前国家扶持养殖业发展的新机遇,深入实施“百区千场万户计划”,着力抓好生猪、奶牛等规模养殖基地建设,加强畜禽防疫体系建设,把畜牧养殖业培育成为农民增收的强势产业。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从资金投入、信贷服务等方面加大对龙头企业尤其是重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引导龙头企业在农村建基地、连农户,大力培育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探索完善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农户之间互利共赢、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现代农业特别是种养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让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更多实惠。
(三)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增加农民非农产业收入。目前农村非农产业发展滞后,已成为实现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为此:一是要制定有利于农村非农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并抓好有关政策措施的落实,加大对农村道路、电网、电信以及农村文化、科技等方面的投资力度,努力营造有利于农村非农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二是要引导和扶持乡镇企业发展。要引导乡镇企业适应市场需求变化、产业结构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的要求,调整发展方向,加快技术进步,加快体制和机制创新。在发展方向上,乡镇企业一方面应充分利用农产品和畜产品资源优势,根据人们的消费需求从农产品初级产品向精细加工产品升级的特征,大力发展农产品和畜产品加工业,尤其是食品的精深加工;另一方面,根据农村第三产业发展缓慢,人们对交通、通讯、金融、保险、文化、卫生、信息、技术等服务潜在需求大,有效供给不足的现状,积极发展各类服务业。要在政策、资金、项目、人才培训等方面加大对乡镇企业的扶持力度,促进其产品更新换代和产业优化升级。三是放手发展农村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凡能实行市场化经营和法律法规没有禁入的行业和领域,都要鼓励和支持农村非公有制经济成份进入,要在税收、投融资、资源使用等方面,对农村非公有制经济给予支持。
(四)加快城镇化进程,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充分转移。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力度,推行按实际居住地进行登记的户籍管理制度,促进农民向城镇转移。构造城乡统一的就业市场,实现城乡居民就业机会均等,进城务工农民和其他职工同工同酬同权;深化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改革,使进城务工农民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能够享受到和城镇居民一样的待遇,解除其后顾之忧。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要以城市近郊城乡结合部为突破口,实行区域开发、滚动推进,加快实现市、区城乡一体化,进而带动全市城乡一体化。狠抓县城和重点镇建设,加快小城镇发展步伐。提升和完善县城的综合服务功能,增强集聚和辐射能力;突出发展小城镇经济,把小城镇建设同发展乡镇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等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和搞好服务等措施,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积极培育各类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经营组织,使小城镇成为区域经济的增长点以及农业产业化的信息、金融、技术服务中心。
(五)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继续实行“两免一补”政策,巩固和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成果,逐步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提高农村人口文化素质。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做好对农民的农业生产技能培训,帮助农民尤其是青年农民掌握科技知识和实用生产技术,提高农民的致富本领和创业技能,促进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农民持续有效增收。继续实施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各级财政要加大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支持力度,进一步提高补贴标准;要充实培训内容,强化适用性;创新培训方式,积极开展定向、定单式培训;完善培训机制,建立由**、用人单位以及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的农民转移就业培训机制。要努力打造劳务品牌,积极开辟劳务市场,积极发展互联网就业信息服务,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由盲目寻业向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转移就业转变,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的收入水平。
(六)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创新,积极引导多元资本投入“三农”。要从农村实际和农民需要出发,按照有利于增加农户和企业贷款,有利于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的要求,加快改革和创新农村金融体制,加快形成政策性金融、商业金融、合作金融和小额贷款等形式的互为补充、功能齐备的农村金融体系。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坚持为“三农”服务的方向,充分发挥其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主力军作用;引导县及县以下吸收的邮政储蓄资金回流农村;加大政策性金融支农力度,不断增加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中长期贷款;积极探索包括小额信贷组织在内的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形式,开发新的农村金融产品,规范和引导民间信贷。要简化贷款程序,方便农民和农村中小企业借贷。要充分发挥**资金的引导和带动作用,引导农民和社会各方面资金投入新农村建设。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境内外客商投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
(七)加快促进农村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巩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成果,继续改善农村办学条件,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同义务教育阶段一样,免除农村学生的学杂费;建立助困救学机制,使每个考入大学的农村贫困学生都能走进大学,不会因家庭困难而弃学。进一步巩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扩大农民受惠程度,建立并不断完善农村大病医疗救助制度,切实解决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以**公共财政为主导,建立多渠道社会保障资金投入机制。建立和完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到应保尽保;加快推行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和农村“温暖小区”建设,进一步完善特困户生活救助等社会救助体系;探索建立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其他保障措施相配套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作者:班毛展 李娟 来源:《新农村》2010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