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BS期权定价公式的修正简化及解释说明
                         于德浩
                        2021.4.12
在BS期权定价方程和定价公式中,市场中性假设是很令人费解的。因为众所周知,资产的收益和风险是成正比的。而在BS期权定价公式中,把股票及认购期权的收益率都假设为无风险收益率r,这本来是很不合理的。只是,在最后的数学结果上,却与实际市场数据符合的很好,于是人们也就这么接受了。
我在这里引入并解释四个概率相关的定义,就能消除这个费解。首先是市场观点,也就是定价概率,这里的风险资产的期望值μ=0,是严格等于0,与无风险收益率r无关。就是说,市场观点永远都认为,股价未来涨跌的概率各是50%,并以此去给期权定价。不管未来股价大涨或大跌或震荡,认购期权的定价都是一样的,确定的。
其次是多方观点。 多方之所以能成为认购期权的买家,他一定是认为,股价未来是上涨概率更大,期望值μ>0。
三是,空方观点。 空方之所以能成为认购期权的卖家,他一定是认为,股价未来是下跌概率更大,期望值μ<0。
 多空双方存在观点分歧,才能有买卖交易产生。想想看,倘若大家都一致看涨,都认为股价一个月后会从当前的3.5元大涨至3.7元,那么股价就会一下子跳涨到3.7元,在3.5-3.7元之间根本不会有任何成交价格。而现实中,股票交易是实时连续成交的,这就说明同时存在多方观点和空方观点,于是这就导致了市场观点是μ=0。
四是,股价在短期涨跌的客观概率。这在当时一定是未知的,只有事后才能去统计得知,期望值可正可负可为零。客观概率有时候接近多方观点,有时候接近空方观点,有时候接近市场观点。
实际上,在期权定价公式中,时间反演算符是e^(-μ*T)。由于在市场观点中μ=0,即时间反演算符是1,或者说,根本不需要时间反演。直接应该有简单的初态=末态的概率期望值,即当前的认购期权价格C=<CT>。
在BS期权定价公式中,以折现因子e^(-r*T),去替代时间反演算符e^(-μ*T)。由于无风险收益率r很小,一般设定为年r=5%,约等于0。所以,据此计算的数学结果与μ=0时,也相差无几。
实际上,我们应该大刀阔斧的去简化,去掉画蛇添足的无风险收益率r。事物的本质是简单的,对于短期零和博弈的期权定价,初态=末态的概率期望值,这一平衡原理就足够了,也没必要去涉及时间反演。这样BS期权定价方程就是更简单的,
∂C/∂t+(1/2*(S*σ)^2)*∂^2C/∂S^2=0 ;
期权定价公式C=S*N(d1)-K*N(d2) ,其中d2=(ln(S/K)-1/2*σ^2*T)/(σ*T^0.5),
d1=d2+σ*T^0.5。
从数学形式看,似乎是原来的BS期权定价公式在r≈0时的近似;而本质是,本来就是期望值μ=0,严格等于0,只有概率期望值的结果。
 
一般的平衡原理有三种,一是初态=末态,比如物理学中的能量守恒及动量守恒定律。二是,初态=末态的概率期望值,这在随机零和博弈中会用到,比如上面的认购期权定价。三是,初态=末态期望值再时间反演。比如,股价变化的二阶近似函数就满足这个原理。
对于看涨期权和看跌期权的平价关系,实际是满足初态=末态的原理。即,C-P=ST-K。在市场观点μ=0的定价,<ST>=S。所以,C-P≈S-K。对于平值期权,由于S=K,于是就有认购期权价格C≈P认沽期权价格。这里的“约等于”很重要,可以允许有时候认沽期权的价格更贵些。
而一般的金融学教材中,平价关系是写成这样的,C-P=S-K*e^(-r*T)。这是应用初态=末态的折现,我认为这是错误的。因为,倘若这个关系式是正确的,那么对于平值期权,就应该总会有C>=P。而这将无法解释,有时候平值认沽期权的实际市场价格要高于认购期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