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金公司认为,本轮通货膨胀属于需求拉动型的周期性通胀。
2、控制通胀的代价使用“产出缺口”的下降百分比来衡量。
3、虽然大多数人认为通胀是货币超发的结果,但货币总量和通胀的关系并不稳定,尤其是广义货币M2。也就是说,货币的扩张最终能够转化成多大的通胀压力,取决于货币扩张能在多大程度上拉动总需求。因此,在预测通胀时我们不能只关注货币因素,也有必要参考其他的指标,尤其是反映需求压力的指标。
4、M1增速通常比CPI走势领先8个月,与CPI有更强的关系。因此我们认为M1是由交易需求引起的。换言之,M1增长反映的是货币需求而非货币供给的变化。这就是为什么M1增速在2006-07年间经济强劲之时出现回升。最近几个月M1和M2的增长从高点显著回落,显示通胀压力将会下降。
5、中金公司将经济体中年龄介于25岁和64岁之间的人口定义为生产者,而将25岁以下和64岁以上的人口定义为净消费者,然后计算生产者与净消费者数量之比。如前所述,目前中国的生产者与净消费者之比大于120%。
6、与其它一些较高通胀的新兴市场国家相比,中国有一个根本的不同之处:从“人口结构”来看,中国经济本质上属于过剩型经济,而印度、巴西和越南等国家属于短缺型经济。
7、东亚地区的经验显示,生产者多于净消费者的国家,通胀确实更低(图表10)。生产者少于净消费者国家的通胀平均为7%,而生产者多于净消费者国家的通胀平均仅为2.2%。过去十年来中国平均通胀1.8%,而印度和巴西的通胀平均分别为5.5%和6.9%。
8、过去20年来美国和英国的生产者显著多于净消费者,而日本和德国处于这一阶段的时间更长。我们认为,过去20年来这些发达国家通胀显著下降并非巧合。
9、根据中金公司的人口理论,过去十年中国的储蓄率显著上升就是因为中国的生产超过消费。
10、过去两次通胀上行周期分别持续了13个月和19个月,而本轮通胀上行周期已历时16个月。
11、2003~2004年,M1增速于2004年3月触及20.1%的高点,而通胀于2004年8月见顶于5.3%;2007~2008年,M1增速于2007年8月升至22.8%的高位,而通胀于2008年2月见顶于8.7%。本轮通胀上行周期中,M1增速于2010年1月升至39%的高位后,11月已大幅回落至22.1%。(我认为,以M1增速的高点作为一个参考点缺少一定的实际意义。应该是以M1增速低于某一个数值作为参考点来判断未来通胀率何时见顶的参数更好。如果以经验判断,在2009年以前,我们可能会认为“当M1增速达到39%的高位后8个月后通胀率会见顶”可结果是,2010年的9月份,通胀率并没有见顶,反而继续上行。这样的经验判断是缺少一定理论基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