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xian历史唯物主义哲学视域
费尔巴哈、斯特劳斯和达尔文等人颠倒了宗教的形而上学观念,在哲学和文学艺术领域思想的变革也在同步进行。这次思想变革除了拒斥形而上学之外,开始由以前思想上科学与人文、物质与精神、理性与非理性、普遍与个体等等观念之间的二元对立,形成三条基本的思想线索。它们在文学艺术领域分别是:科学主义、现代人本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其中科学主义在19世纪欧洲体现为,作为其开端的自然主义和印象主义,现代人本主义体现为,作为其开端的(积极)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批判)现实主义则着眼于从真实生活来揭示了人性、美和人际关系,从而开创了一个不同于前两者的新文学艺术思潮。随着德国古典哲学的式微,在哲学上兴起了作为科学主义思潮开端的实证主义,和作为现代人本主义思潮开端的存在主义等,以及从物质生活实践来说明社会历史发展的marxian主义思潮。
从宏观的人类社会思想史上看,这个从近代或前现代向现代思想的转变,在人类两大思想主题——对人性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追问、以及对自然和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追问的问题式的变革上,出现了把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追问人性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础、并反过来理解自然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思想线索,在文学艺术领域的(批判)现实主义思潮和哲学上的marxian主义思潮即是如此。这条思想线索既不同于,从人性来追问人性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追问自然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也不同于从自然来追问自然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追问人性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思路。以近代哲学来说,它们大致是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两条思路,以现代哲学来说,它们大致是现代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的两条思路。
所以marxian主义哲学自其产生以来,作为现代哲学与其同时代哲学具有相同之处,但在对人类思想主题的追问上又与它的同时代哲学具有根本的不同。
与前现代哲学相比,marxian哲学与它同时代产生的其它两大思潮的哲学流派有以下共通之处。它们都反对从绝对的抽象普遍出发,反对超验主义的形而上学,取消或否认自柏拉图到黑格尔的形而上学本体论,反对追求绝对的知识和事物的终极原因,都认为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知识和价值观念,把个体或个人作为理论出发点之一。
孔德率先提出“拒斥形而上学”的口号。孔德反对追求事物本原问题的第一哲学,认为对世界的认识只需要知道如何而不需要知道为何。他认为人类理智的发展“先后继起的有三种不同的理论情况:神学的,或虚假的;形而上学的,或抽象的;科学的,或实证的。”前两个阶段追求超自然的原因和本体,宇宙的来源和目的,这种追问本身是无用和没有意义的,属于以前历史阶段的落后状态。而他的实证哲学则是从理性和观察出发,以得到精确量化的和有用的知识。在谈到有机生物的科学和社会科学时,孔德把个人作为理论的出发点,“这里我们发现自己提出了两个序列的现象,与个人相关的和与特别是群居的种相关的现象。特别对于人类,这个区别是基本的。后一个序列更复杂,明显依赖于前者。”他认为,群体的社会现象是个人的特性和规律相互作用的结果,从而社会科学必须依存于关于个人的科学。
作为存在主义的先驱之一克尔凯郭尔对黑格尔及其以前的形而上学的批判更为极端,他把荒谬作为哲学的主题,强调非理性,反对体系。“克尔凯郭尔认为,存在是荒谬,存在不可能有体系。‘一个逻辑的体系是可能的;一个关于存在的体系是不可能的’。”本身信仰上帝,但认为上帝属于个体的范畴,不需要对上帝的本体论证明,信仰是个人与上帝之间的沟通,强调知识的相对性,反对本质,认为知识和人本身都是个人选择的结果。
marxian同样反对形而上学,marxian主义哲学产生的条件之一就是对黑格尔的超验形而上学的批判。marxian继承了唯物主义的费尔巴哈对黑格尔形而上学的绝对观念和上帝观念等的颠倒和批判,在《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中他指出黑格尔在形而上学的思路上与神学是一致的,“黑格尔从实体的异化出发(在逻辑上就是从无限的东西、抽象的普遍的东西出发),从绝对的和不变的抽象出发,就是说,说的更通俗写,他从宗教和神学出发。”在超越费尔巴哈哲学之后,marxian对形而上学进行了更深刻的批判,把它看作是在一定历史阶段,“现实的个人”物质生活实践的产物,“因此,道德、宗教、形而上学和其他意识形态,以及与它们相适应的意识形式便不再保留独立性的外观了。它们没有历史,没有发展,而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在marxian看来,不仅意识形态,而且理论观念等等,只不过是站在以后历史阶段对先前经验和现象的概括和总结。marxian所批判的黑格尔的超验形而上学,并不是通常所理解的与辩证法相对的形而上学,而是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本体论或追问存在本原的形而上学,这一点,与孔德和克尔凯郭尔的批判是一致的。
但由于哲学追问方式的不同,现代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与marxian主义思潮又具有显著的不同。在现代语境中,现代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是两极对立的不同思想。前者从人性或人与人的关系出发,强调非理性、荒谬、相对性、悟性思辨和单独的个人及其选择,反对体系、普遍本质甚至规律;后者从自然出发,强调理性、规律、确定性、结构功能逻辑与经验验证,反对价值悬设、主观臆测甚至哲学思辨。虽然都较以前强调个体或个人,但前者说的是单个的或具体的个人,而后者则是抽象的个人或个体(如原子事实)。
marxian哲学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人与人的关系的基础出发,把处于人与自然的交换关系和活动——物质生产实践中现实的个人,不同于以上的单个个人和抽象个人,作为理论考察的逻辑起点。它不抽象地肯定或否定现代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相互对立的范畴,不简单否认这两大思潮的思辨批判和经验科学,在其合理性的方面与其有共同之处,marxian把它们放到现实的个人所结成的生产和生活关系的社会结构和历史活动中去理解。现代人本主义所强调的人性等,比如情感和欲望,在marxian哲学的视域中,在现实的物质利益关系中会被异化、物化,并随这种关系的历史变化而变化,而本真的情感和欲望必须以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解放、随之而来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解放为前提,而非由现代人本主义者对科学技术的拒斥或者其所强调的主观解脱所能达到。科学主义所强调的自然,比如经验和规律,在marxian哲学的视域中,并不是感觉直观和先验逻辑的结果,而是一定历史阶段物质生产实践包括工业实践的结果,直观和逻辑是随着生产实践的改变而改变的。marxian在批判费尔巴哈时提到,“甚至连最简单的可靠的‘感性的对象’也只是由于社会发展、由于工业和商业往来才提供给他的”,并且指出,“其实,以往历史的‘使命’、‘目的’、‘萌芽’、‘观念’等词所表明的东西,无非是从后来历史中得出的抽象,无非是从先前历史对后来历史发生的积极影响中得以的抽象。”而所谓“永恒的规律”,只不过是特定历史阶段某种社会关系或人与自然关系的表现。
marxian由青年黑格尔主义向marxian主义的问题式转换,即转向把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追问人性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础、并反过来理解自然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思想线索,必然经由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研究这一环节才能实现。因为古典政治经济学所关注的核心问题中,劳动、生产和消费等,恰恰是人与自然之间最重要的关系,而且它们也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仅如此,分工、交换和分配等本身就属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正是在古典政治经济学中,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作为有内在联系的内容一起被研究。又因为在经济研究所关注的问题中,经济现象或经验,经济事实等不是对自然实体的感性直观,而是“非实体性的社会经验现象”,这意味着对它们使用自然科学方法的经验主义是不能真正解决问题的;另外除了体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经济范畴,在经济研究所关注的问题中,作为人性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伦理、道德和情感等,也不是主观先验的思辨抽象,而是在物质利益关系中分化,或物化和异化的人性和人际关系,这意味着对它们使用人本主义理论方法的理性主义或非理性主义同样是不能解决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