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经济理论的适用性及与时俱进——另解《资本论》(51)
关键词: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经济理论,经济发展阶段,适用性
各种经济理论的出现都是与当时经济发展阶段所出现的问题密切相关的,因此都是有时代烙印的。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经济基本上处于短缺经济的卖方市场状态,人们对产品的需要量大,但生产能力很有限,因此生产者几乎不需要忧虑产品的销路问题。倾向于生产者而忽视消费者的耗费劳动价值论就出现了。此时经济学的商品价值理论主要就是要解决如何创造更多的使用价值、如何获取更多的“交换价值”或“货币”的问题。因此商品价值理论主要只关注生产以及“供给”方面,忽视了“需求”方面,这时耗费劳动价值论得以蓬勃发展。配第的《赋税论,献给英明人士,货币略论》,斯密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以及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等等都有这种耗费劳动价值论的深深烙印。但是,斯密已经有了摆脱耗费劳动价值论的思想萌芽,这就是有人批评斯密有两种劳动价值论的原因。人们虽然说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在古典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改造发展而成的,但马克思并没有放弃耗费劳动价值论的思想。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力的长足发展,经济上出现了生产相对过剩的买方市场的状态,于是经济学的商品价值理论就开始更多关注于“需求”方面。这一经济时期的“需求”制约着生产的发展和财富的创造,商品价值理论就从关注“供给”方面转移到关注“需求”方面,此时效用价值论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当资本主义进入了高级发展阶段时,供给和需求两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经济理论不能再只关注“供给”或“需求”某单一方面,商品价值理论就出现了“均衡价格理论”。
即使对于所谓斯密的两种价值理论以及马克思的两种价值理论来说,它们也都有其适用的经济发展阶段。他们的耗费劳动价值论都只适用于原始简单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商品经济初级阶段短缺经济的卖方市场的特定经济发展阶段;而斯密“能够购买或支配的劳动量”所表达的一般普适的观点和马克思的有效劳动价值论思想则都是适用于(当然还必须回归并与时俱进)商品经济发展的各个阶段。
应该说各种商品价值理论在它们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都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了经济现实,也分别从不同的侧面揭示了经济某个“片面”的规律。但由于都缺乏一个正确的完善的“基础”,因此都不能全面正确解释经济发展新阶段出现的现实并预测经济未来的发展。现实就呼唤着新的理论要包含或取代旧理论。
对于历史悠久的劳动价值论,应该说现今主流马派的认识并不比马克思在《资本论》里所阐述的增加了多少(因而就有某些“跳蚤们”认为马克思的伟大就在于此——无法超越!),相反的,主流马派对《资本论》中所阐述的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还存在众多鱼目混珠的误解、曲解,更不用说进一步指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不足与失误。当然,评说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比简单批评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要难得多。简单批评是容易的,你不理解,甚至误解或曲解都可以提出自我感觉良好的评论,但是你要认真评说它,就要探索马克思的思路,说清症结在哪里,这比简单地批评它要难得多!前面的帖子只是我不自量力试着尽力去做一些!从本帖开始谈一谈我认为劳动价值论应回归并可以与时俱进的一些观点(暂时不对其他价值理论进行评论),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及“劳资命运共同体”的和谐社会提供理论支撑。
欢迎挑错补漏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