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3004 6
2011-03-25
在学术界和学说史中,马克思的经济学说被公认是宏观动态①,并且对现代宏观经济理论产生了重大影响。

  这种认识是恰如其分的。因为只有以宏观和动态分析为主要内容,才能揭示建立在无产阶级与资本主义两大阶级之间对抗性经济关系基础上的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实现马克思研究经济学的最终目的。所以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马克思必然要构建体系严密的动态性宏观经济理论体系。

  然而令人困惑的是,虽然有这种认识,但将马克思《资本论》为代表的整个经济思想作为一种系统的与现代宏观经济理论媲美的宏观理论体系看待并对其进行深入研究的系统成果,却很少见到。人们对马克思的一些宏观经济理论,如再生产理论、资本积累理论、周期理论和经济增长理论等内容的研究,大多是在脱离其他理论尤其是最基本的价值理论、货币理论和有效需求理论等内容的基础上孤立进行的。而马克思的这些思想都只是一个整体中相互依存的有机组成部分,脱离这个整体而要正确认识其中的个别思想是不可能的。比如,脱离马克思的价值理论和货币理论,就绝对理解不了他的危机与周期理论、经济增长理论,更没有可能认识他的再生产理论——再生产理论只是马克思价值理论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解释如何才能实现价值规律要求的等价交换的;脱离了他建立在价值理论基础上的货币理论,就很可能得出与“斯拉法学派”相似的不要马克思的价值理论基础[1],利用一套在一定假设基础上的数学方程就可以得到马克思的几乎所有主要结论的结果,但在此基础上是绝对解释不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与经济周期的。

  因为资本主义不是交换经济,而是货币经济。只有将马克思的所有理论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对待,才能正确认识他的理论的宏观与动态性质②。本文就是这方面研究的一种尝试,以求揭示马克思经济理论中的系统性宏观思想。

  传统上,马克思的经济理论之所以被公认是宏观的,主要是因为马克思在经济学史上发展了由威廉.配第创立而由魁奈发展起来的宏观经济理论,建立了到他为止最为系统和完善的宏观经济理论体系,即再生产理论;同时在此基础上,通过资本积累理论,建立起了宏观动态的经济增长或发展理论。但如果仅仅将马克思理论的宏观内容局限在这些方面,那就明显地犯了一叶障目的错误。因为马克思宏观理论的内容贯穿于他的整个理论体系。马克思要建立的就是能够揭示资本主义经济规律的整体和系统的理论体系。他说,“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而“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③。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局限于均衡状态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属于相对价格范畴的再生产理论是不能够完全实现的,只有从总体或宏观方面来把握资本主义的整个经济关系才能实现。所以马克思必然要将这种意图体现在整个理论体系上,构建出结构严谨、内容丰富的宏观经济理论体系来。

  显然,要使这种宏观理论体系能够成立,就必须有自己牢固的微观基础,并且还必须将两者有机地沟通。

  帮助马克思实现这一目标的,是他的价值理论。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体系的基础,但该理论长期以来却主要被作为一种(解释)相对价格的理论来对待和理解的,这无论是他的价值理论还是生产价格理论都是如此[2]。这种理解,显然是与它们的实际内容及其在马克思经济理论中的基础地位不相称的。因为作为相对价格理论的价值理论,其作用主要是解释资源的配置,这与宏观经济理论的总量性明显不符。总量性的理论体系,要求有总量性的价值理论来为其提供理论基础。

  这种理论的主要内容,就是价值由劳动创造,价值量由生产它的劳动时间来衡量;价值之所以要被抽象出来,是因为它身上体现了人们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即生产关系,因此价值的生产和价值量与生产它的各种技术性因素无关(技术性因素只与微观性质的相对价格有关),仅仅由体现人们之间利益关系的劳动时间决定,这才使得不同质的劳动之间能够比较(从理论上说,可以在此基础上将不同劳动生产的产品通过价值形式加总成一个总量。但这种加总除了得到一个所谓的价值总量外,没有任何的社会学意义);价值性质的总量,只有在资本主义社会才有实际的意义和需要。这是因为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如不同阶级之间的价值分配等,在宏观上是由一套价值形式表示的总量关系决定的,所以它需要这样一套总量关系,否则有相对价格就够了。使这种异质品加总变得有意义并能够说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3],因此成为沟通资本主义微观经济与宏观经济桥梁的,是马克思的生产价格理论和再生产理论。在资本主义,异质品的加总之所以有意义,是因为资本主义的社会总产品都是在资本控制下生产的,资本主义的竞争关系使它们都要求得到平均利润,正是这种所有产品都包含了资本平均利润的加总而变得有意义——它反映了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阶级与资本家阶级以及资本家阶级内部的宏观分配关系。这种总量关系,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异质品联合生产的特点。这种特点将资本主义的价值生产与简单商品条件下的单一商品生产区别开来。因为协作性的联合生产,使得资本主义生产成为一个整体,不仅单独计量每个劳动者和各工序间的价值量成为不可能,而且要计量各企业生产的价值量也成为不可能,所以只能计算所有资本和劳动共同生产的价值总量,然后各资本从中取得与自身量大小相一致的一个份额。

  如果说生产价格使得异质品的价值加总成为可能并有意义,那么马克思再生产理论中结构与总量的关系,尤其是相对价格与价值总量的关系,则是决定不同部门或产品的相对价格的重要关系,是将微观与宏观沟通起来的又一重要桥梁。在这里,如果说生产价格理论是一种反映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的均衡关系的话,那么由再生产理论所反映的相对价格则反映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实际配置状况和它的不稳定性等(自然,在再生产公式中加入统一的利润率,可以反映资本主义经济的长期均衡关系,但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决定的资本主义实际资源配置,却总是偏离这种均衡要求的)。这种情况说明,长期以来被人们理解为相对价格理论的生产价格,实际上反映的却是资本主义总量关系,而被人们视为总量关系的再生产理论,却是说明相对价格的,并且只是马克思价值理论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即解释价值规律中等价交换的要求与实现形式,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马克思的价值理论就是他的整个理论体系。这也正说明了马克思价值理论的博大精深,它不仅具有微观方面的功能,即解释相对价格或指导资源配置,而且能够解释经济总量运动和指导经济调控,同时两者间还能够有机地统一起来。在已有的价值理论中,只有马克思的价值理论具有这样的功能与特点。

  作为马克思价值理论组成部分但又具有一定独立性的货币理论,是马克思宏观经济理论体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以劳动时间决定价值量及其与其他商品间相对价值的货币具有天然的内生性(调节这种内生性的因素还包括货币的进出口、货币贮藏、金属货币与奢侈品之间的转换、资产抵押为基础的信用创造等),这种内生性保证了长期间货币量与商品总价值间的相对稳定比例。但货币具有的贮藏和信用功能,会时常扰乱这种比例,使资本主义经济出现不稳定。在信用货币占主导地位后,以资产抵押为基础的内生性货币供给,更是会加剧这种不稳定性。货币的内生性及其具有的贮藏与信用功能,在马克思的宏观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它不仅是说明资本主义的经济总量关系与技术性因素无关的一个重要条件,而且是说明资本主义经济的长期增长是相对稳定的而短期是极不稳定的重要因素。对资本主义来说,货币不仅是资本的前提条件,而且是资本追逐的惟一目标,货币贮藏与信用功能所产生的市场价格和经济运行的不稳定,说明资本主义的经济是不能脱离货币而得到说明的。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波动的解释,就是与这种不稳定的内生性货币供给的变化联系在一起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马克思基本上建立起了实体经济与货币经济相统一的宏观理论体系。这不仅在当时是一项了不起的伟大成就,即使在今天也是辉煌无比的。马克思强调的货币贮藏与信用功能的特点,虽然被后来的凯恩斯所继承,并因此产生了“凯恩斯革命”,这种革命也能够说明资本主义经济的不稳定性,但由于它是建立在货币外生性基础上的,因此不能用来说明资本主义的长期经济运动。即使这样,凯恩斯这种致力于将实体经济与货币经济合二为一、建立单一货币理论体系的努力,也没有在他的后继者中得到发扬光大。[4]以总量生产函数为基础的新古典宏观经济理论,可以说是放弃了这种努力,回到了古典实体经济与货币经济相互脱离的状况。我们知道,马克思的货币理论在其体系中的地位,是一直被忽视的,但是,不正确地认识他的货币理论,就无法客观评价他的整个理论。脱离货币理论来评价其理论体系,正是长期以来人们对待马克思的基本态度,许多的误解也因此而起。例如,一些人强调。不需要马克思的价值理论,在一组线性方程式的基础上。
  就可以得到马克思的许多基本结论。实际上,只要看一看与货币有关的论述在《资本论》中所占的篇幅,就足以证明马克思对货币在资本主义经济中的作用的重视程度。脱离货币功能分析的经济只是交换经济,而不是货币经济或资本主义经济。

  货币一旦被用来获得剩余价值,它就被转化成了资本。因此,资本只是以货币表示的在一定社会生产关系下的控制权,而决不是生产要素,生产要素只是资本凭借货币的所有权对一定量生产资料控制的对象。[5]这种控制权,使得资本“支配的劳动”能够创造出一个比资本价值更大的价值量来。在资本主义竞争规律下,所有的资本都要求获得同等的收益,则不仅使异质品的生产能够被加总成总量,而且该总量对资本主义生产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因为该总量的大小,不仅决定着资本主义内部的分配关系,而且决定了资本积累的速度;资本积累不仅反过来影响着利润量和利润率的大小,而且决定着资本主义各种经济关系的变迁。由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内生决定的资本积累,虽然目标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但资本主义内部具有的异化功能,却会使资本家阶级在追逐剩余价值的过程中被剩余价值抛弃。但这不仅不会阻碍资本家阶级的资本积累,而且由此产生的市场实现压力会迫使资本家阶级加强积累。马克思关于资本积累来自资本家阶级储蓄的内容,隐含着社会的绝大部分产品是归工人阶级所享有的结论,由此说明资本家阶级只是得到支配劳动的权力,但资本积累的成果却是归普通民众所享有,从而资本积累包含着对资本的异化过程。尽管如此,该过程却并不产生利润率从而经济增长下降的趋势。这是因为本质只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资本,它的量值会随着这种关系变化而变化,这种变化会使它与利润的比例始终保持相对的稳定。如利润率的下降会引起资本存量的贬值,或者利润率的上升会推动它升值,在这种调节机制下,两者的比例会保持相对的稳定。此过程存量资本的不断贬值,正是社会产品不断向普通民众转移和资本对自身异化的有力证明。[6]
斑竹提示:尊重版权,转帖请注明出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1-3-25 10:43:37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3-25 22:04:55
2# rr3068 这也要解释啊,生产力是什么东西,谁是生产力的主要创造者?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3-26 08:49:14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3-26 11:50:28
4# rr3068 这不过是个角度问题,在这里作者明显强调的是生产的物质性特征和社会生产方式,价值构成生产力的部分,但不是全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3-26 13:31:52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