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劳动价值论与生产价格的一段话是否成立?
黄焕金
请看看以下一段话:“在早期资本主义阶段,由于竞争力太弱,无法在所有部门间形成均衡的利润率,在这一阶段劳动价值论也是无限制地适用。然而,到了成熟的资本主义阶段,自由竞争形成了统一的利润率,正是在这阶段,系统地区别于劳动价值的生产价格出现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史(1929--1990)》,[英]M.C.霍华德等著,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1月)
这段话的问题有二个部分。<1>“在早期资本主义阶段,由于竞争力太弱,无法在所有部门间形成均衡的利润率,在这一阶段劳动价值论也是无限制地适用。”它的问题是,误认为劳动价值论可以在竞争性较弱的情况下成立。实际上,无论在早期还是在晚期资本主义时代,只要市场竞争不强,就会有价格长期高于价值的现象出现,从而掩盖劳动价值论的存在与作用。因此与这上述这种观点恰恰相反,市场竞争太弱的情况下,劳动价值论的存在与作用就被掩盖。
实际上,均衡的利润率就是劳动价值论存在与作用的体现,因为均衡利润就是剩余价值,剩余价值即是均衡利润的实质。因此,既然均衡利润不存在,就不会显示劳动价值论的作用。
<2>“到了成熟的资本主义阶段,自由竞争形成了统一的利润率,正是在这阶段,系统地区别于劳动价值的生产价格出现了。”与上述情况相反,自由竞争形成了均衡利润,它反而体现了劳动价值的存在,而生产价格中的平均利润,也只不过是这种均衡利润的另一种说法而已。因此说“区别于劳动价值的生产价格”是不正确的,因为生产价格的确立必须以劳动价值的确立为前提。
(1)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劳动在生产过程中创造出了比它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价值的源泉是所生产该种商品耗费的劳动,大小是由生产该种产品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只要资本家能够在市场上购得一种特殊的商品,即劳动力,将其在生产过程中与资本结合,变成可变资本,生产出来的产品价值就已经形成了.这就是价值形成过程.价值的形成过程与市场结构无关.
(2)劳动产品进入流通过程后,面临着市场价格的决定问题.假若市场是自由竞争的,资本进入或退出某一行业没有任何的壁垒,也不会有"沉淀成本",并且市场信息是充分的,那么等量资本应该获得等量利润,会形成平均利润.但不是均衡利润,因为在平均利润利润保留了各行业的资本利润率或低或高于平均利润率,而经济学中"均衡"一词强调的是一种稳定状态.在现象上,生产价格与劳动价值是不同的,因为两者之间需要经过一个特别重要的环节,即平均利润的形成,否则会犯李嘉图的一样错误,直接将两者联系起来,那样的会出现劳动价值论与平均利润规律之间的矛盾.但是这并不可否认劳动产品价值与生产价格之间的密切联系.将劳动产品投向市场的过程上,价值的实现与表现就不再是仅仅依赖生产过程中的技术、管理方式等,还要结合与生产过程相联系的一切部门与行为者,这也是劳动价值与生产价格区别的原因。
(3)相信hhj在全面、冷静地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商品生产过程、价值形成过程、生产价格的形成有了清晰的认识之后,就不会有霍华德的论述有什么疑义了。可以说霍华德的这句,完全是马克思论述的翻版,压根儿没有脱离马克思理论一个字。据我观察,hhj的许多“发现”,要么是将马克思的理论换一种说法,要么是结合经济学中其它对现象的说明,这本质上没有什么创新。此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并不仅仅是价值论,即使不谈价值论,讨论其它方面,如制度理论、国家理论,社会-经济论,同样可以具有鲜明的马克思主义特点。
(4)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我喜欢Marxian Economics甚于Marxism Political Economy)是一个宏大的社会科学体系,但是却是在一个严格的逻辑推理过程,即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并且这个逻辑的展开过程是与历史相统一的,这是极其了不起的贡献。我们在学习、研究的过程上,绝对不能断章取义,必须放在马克思的描述的精致图式中细心品味与推敲。任何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付出都是鼓励的,但是这绝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在最大限度地了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之后才敢做出一些尝试。但是这种尝试也仍然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因为一不小心,又会回到马克思那里,这时候不应有的盲目乐观,而应该追根溯源,重新发现和理解马克思。我不是共产党员,没有人逼迫我信奉马克思,但是我折服于马克思主义范式的美感,同情马克思受到的误解。但是这种同情不会像同情乞丐一样,施舍细微,而应该尽量与之辩驳。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8-28 9:52:31编辑过]
(1)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劳动在生产过程中创造出了比它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价值的源泉是所生产该种商品耗费的劳动,大小是由生产该种产品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只要资本家能够在市场上购得一种特殊的商品,即劳动力,将其在生产过程中与资本结合,变成可变资本,生产出来的产品价值就已经形成了.这就是价值形成过程.价值的形成过程与市场结构无关.
按“劳动创造价值”的观点,我需要在市场上购买尽可能多的劳动力,因为劳动能够创造价值,使用的劳动量越多,价值就越大。
当你认为“价值的形成过程与市场结构无关”时,你到底如何理解马克思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个社会时间的确定与市场状况无关吗?
(2)劳动产品进入流通过程后,面临着市场价格的决定问题.假若市场是自由竞争的,资本进入或退出某一行业没有任何的壁垒,也不会有"沉淀成本",并且市场信息是充分的,那么等量资本应该获得等量利润,会形成平均利润.但不是均衡利润,因为在平均利润利润保留了各行业的资本利润率或低或高于平均利润率,而经济学中"均衡"一词强调的是一种稳定状态.在现象上,生产价格与劳动价值是不同的,因为两者之间需要经过一个特别重要的环节,即平均利润的形成,否则会犯李嘉图的一样错误,直接将两者联系起来,那样的会出现劳动价值论与平均利润规律之间的矛盾.但是这并不可否认劳动产品价值与生产价格之间的密切联系.将劳动产品投向市场的过程上,价值的实现与表现就不再是仅仅依赖生产过程中的技术、管理方式等,还要结合与生产过程相联系的一切部门与行为者,这也是劳动价值与生产价格区别的原因。
假设自由市场建立了平均利润,而这种利润并不是均衡利润,那么这种平均利润是否处于稳定状态?如果不稳定,那么有可能平均利润需要变动到非平均利润,才能获得稳定的均衡利润。于是,平均利润与均衡利润之间就存在着一种错位。但经济学告诉我们,在自由市场的条件下,均衡才是稳定的,于是,利润率将在非平均的状况下稳定下来。这样,我们要获得一种平均利润就只是一种暂时的现象,由此建立起来的生产价格就只是非规律性的暂时现象。
对于任何一个商品,它的价格与其价值的偏差都是不稳定的,因为它都是包含着亏损或者超额利润。除非存在着一种亏损补偿机制,否则就不会存在亏损现象,因而就不存在价格与价值的偏差。
(3)相信hhj在全面、冷静地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商品生产过程、价值形成过程、生产价格的形成有了清晰的认识之后,就不会有霍华德的论述有什么疑义了。可以说霍华德的这句,完全是马克思论述的翻版,压根儿没有脱离马克思理论一个字。据我观察,hhj的许多“发现”,要么是将马克思的理论换一种说法,要么是结合经济学中其它对现象的说明,这本质上没有什么创新。此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并不仅仅是价值论,即使不谈价值论,讨论其它方面,如制度理论、国家理论,社会-经济论,同样可以具有鲜明的马克思主义特点。
社会科学体系,但是却是在一个严格的逻辑推理过程,即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并且这个逻辑的展开过程是与历史相统一的,这是极其了不起的贡献。我们在学习、研究的过程上,绝对不能断章取义,必须放在马克思的描述的精致图式中细心品味与推敲。任何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付出都是鼓励的,但是这绝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在最大限度地了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之后才敢做出一些尝试。但是这种尝试也仍然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因为一不小心,又会回到马克思那里,这时候不应有的盲目乐观,而应该追根溯源,重新发现和理解马克思。我不是共产党员,没有人逼迫我信奉马克思,但是我折服于马克思主义范式的美感,同情马克思受到的误解。但是这种同情不会像同情乞丐一样,施舍细微,而应该尽量与之辩驳。
我也欣赏马克思的黑格尔方式的深刻。但他的价值论也具有难圆其说的缺陷。比如最大的问题就是价值确定问题,即通过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对商品价值量的确定。马克思既有用市场价值确定价值的观点,也有用个别价值确定价值的观点,而这则反映了他的内在矛盾。这个矛盾同时也给他最反对的“机器创造价值”的要素价值论的存在开了一个后门。
其实,只要所给概念不是由可操作的测量方式定义的,概念就可能是“超验”的。概念的定义方式也可以看出研究路线与研究目的。
其实不光马克思的概念有这样的问题,许多经济学概念都有这样的问题。究竟如何才叫“通货膨胀”,谁又能给出让许多人满意的可经验的定义呢?我们又何经验奥地利学派的“秩序”呢?马克思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包括变化)又可不可以理解为一种“秩序”呢?
其实,只要所给概念不是由可操作的测量方式定义的,概念就可能是“超验”的。概念的定义方式也可以看出研究路线与研究目的。
其实不光马克思的概念有这样的问题,许多经济学概念都有这样的问题。究竟如何才叫“通货膨胀”,谁又能给出让许多人满意的可经验的定义呢?我们又何经验奥地利学派的“秩序”呢?马克思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包括变化)又可不可以理解为一种“秩序”呢?
先生的见解很有道理!我认为,搞研究首先要弄清楚一些概念,比如先生所说的“通货膨胀”,这里所说的“价值”,又比如当人们批判自由主义的时候,人们到底如何理解自由主义?这种理解是否符合自由主义的本意?这样就需要对自由主义这个概念彻底弄清楚并加以深刻定义。可以我们发现人们对基本概念的认识并不充分,但他们却说了太多的话,作了太多的批判。
劳动价值论不需要证明,至少在经济学领域内并不必证明
它是一个“元命题”
劳动价值论就像宇宙的起源问题一样,我们不能证明它,也不能证否
只能相信“它”
能证明“美”是否存在吗?
同理,也不能证明劳动价值论的存在
它只是一种对人人在劳动的意义上平等的信念
要考察劳动价值论对于人类进步的意义,更多的人类学和社会学以及历史学的事情
劳动价值论不需要证明,至少在经济学领域内并不必证明
它是一个“元命题”
劳动价值论就像宇宙的起源问题一样,我们不能证明它,也不能证否
只能相信“它”
凭什么说"劳动价值论"不能被证否? 这简单的如同证否"天鹅皆白"一样(只需有一个反例即可).
非劳动产品性商品(如土地)就是一个反例.其它反例还有很多.
土地创不创造价值我觉得这无关紧要,重要的是既然土地只有和人的劳动结合才能创造价值,那么这种价值就该归劳动者所有。事实上,由于“价值”只是相对于人而言的,所以土地不会自己创造出价值。然而土地在价值创造中确实有贡献,但这种贡献是服务于人的,所以最终产品全部属于劳动者也就是合理的。
我们杀鸡吃鸡肉,鸡有没有贡献?显然有的。但是我们需要给鸡另外付工资吗?如果要付,也是付给养鸡的人,这依然是人与人之间的支付,不是人与自然之间的支付!
劳动价值论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考虑中心是人,人的劳动的创造物人有对它全部的权利。
但有时我们不能不考虑自然,我们考虑自然环境,生物多样化,人和自然的和谐最终目的是什么?还不是为了人的更好的发展?
忽略了人在一切生产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就偏离了劳动价值论。
首先必须认识到以人为本,其次认识到人和自然不能完全分割,这就是辨证的认识人和自然
而现在的争论关键在于如果A拥有土地,但是A没有参加劳动,A能不能获得报酬?如果能,那么是为什么?
我们从来不关心土地能得到多少报酬,因为我们从来没有对土地付工资(就像没有对鸡付工资一样),我们只关心我们是不是要对土地的拥有者付钱,为什么要付,以及该付多少。
劳动价值论,是人本主义的信念,我们相信人和人能相互在劳动的意义上相互尊重达成一致。
因此,与其说它是经济命题,不如说它是社会学命题或者哲学命题。
劳动价值论是不能被证否的,因为一旦肯定了劳动价值论就必然肯定土地不创造价值。
也许其他的价值论承认土地创造价值,但那完全是另一种信念了。
我们不能用另一种信念来证明或者证否劳动价值论。但是可以比较这两种信念下的实践的结果,通常我们保留时间结果好的信念,而放弃实践结果不好的信念。基本上就是这样子了。
回复MESTRA
所谓“劳动价值论”包含两个含义:1、人类劳动能创造价值(本人不反对);2、一切价值均由劳动所创造。
这里要说的是第二点,土地本身有没有价值(不是土地能否创造价值),如果土地有价值,土地的价值从何而来?
土地不是由人类所创造的,但土地肯定是有价值的(因为土地可以当作商品用来交换),土地所具有的价值是否就能够证否“一切价值均由劳动所创造”这一理论观点?
这就如同:天鹅皆白,但被一只黑天鹅证否了(只需一只就够了)一样。
凭什么说"劳动价值论"不能被证否? 这简单的如同证否"天鹅皆白"一样(只需有一个反例即可).
非劳动产品性商品(如土地)就是一个反例.其它反例还有很多.
非劳动产品(即自然物品)是没有价值但由于其稀缺性而有价格的一类物品,因此它的情况并不能证明劳动价值论的错误。
我们的问题在于如何理解有价格而无价值的情况的存在。
土地创不创造价值我觉得这无关紧要,重要的是既然土地只有和人的劳动结合才能创造价值,那么这种价值就该归劳动者所有。事实上,由于“价值”只是相对于人而言的,所以土地不会自己创造出价值。然而土地在价值创造中确实有贡献,但这种贡献是服务于人的,所以最终产品全部属于劳动者也就是合理的。
价值确实具有一种“人本性”,但又是什么更深原因使价值具有人本性呢?这是一个进一步的问题。我们需要解决价值的更深意义与本质,这样才能解决生产要素既作出了“贡献”,却又不能形成新价值的根本原因。
土地等要素对创造财富确实是不可缺少的,并且从价值的效用意义上来说,它们也确实“创造”了价值。但是价值并不单纯具有效用方面的意义,还有“耗费”方面的意义。而从耗费的意义来说,土地就不必要作出更大价值了,因为那意味着更大的耗费。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正是从“耗费”的意义上来解释价值的,因此得出耗费的人本性,即任何耗费,都是人的耗费,没有物的耗费,物的耗费归根结底是人的耗费。
劳动价值论不需要证明,至少在经济学领域内并不必证明
它是一个“元命题”
劳动价值论就像宇宙的起源问题一样,我们不能证明它,也不能证否
只能相信“它”
能证明“美”是否存在吗?
同理,也不能证明劳动价值论的存在
它只是一种对人人在劳动的意义上平等的信念
要考察劳动价值论对于人类进步的意义,更多的人类学和社会学以及历史学的事情
劳动价值论是可以证明的,只要将价值的本质意义理解与解释好即可。劳动价值论的价值意义是“耗费”,这在《资本论》里已经强调了。只要你承认价值具有“耗费”这个本质属性,则就可以证明劳动价值论的成立。
请问hhj朋友,
1、您是否认为凡属稀缺性的事物就可以有价格?
2、您所理解的“价格”的含义是什么?
3、您如何理解无价值而有价格这种现象?
劳动价值论是社会事实不需要证明!需要的是发现!
劳动价值论不是事实,也不能发现。
我们只需要假设它成立,然后看看演绎的结果是不是符合社会现实,有没有解释力。
请问hhj朋友,
1、您是否认为凡属稀缺性的事物就可以有价格?
2、您所理解的“价格”的含义是什么?
3、您如何理解无价值而有价格这种现象?
这个问题在本论坛中已经作过许多讨论。凡稀缺物品,在受到需求的情况下它必定有价格。不过稀缺也是一个与需求相对应的概念,没有需求,那怕很少的物品也不算稀缺。因此事情应该改为:凡供不应求的物品,必定有价格。但有价格并不一定有价值。
“有价格”意义是指不能无偿转换,需要交换。但对于自然物品,这种交换又是非等价的,因为自然物品是没有价值的。但供不应求的自然物品虽无价值却是有价格的。
我对无价值而有价格的现象的证明过程相当简单:当一件物品的价格下降到零也不发生亏损,即证明这件物品是没有价值的。
劳动价值论不是事实,也不能发现。
我们只需要假设它成立,然后看看演绎的结果是不是符合社会现实,有没有解释力。
劳动价值论是事实,问题在于我们能否发现与理解其意义。比如我们能否真正发现与理解劳动价值论中的“价值”的根本意义是什么?
这个问题在本论坛中已经作过许多讨论。凡稀缺物品,在受到需求的情况下它必定有价格。不过稀缺也是一个与需求相对应的概念,没有需求,那怕很少的物品也不算稀缺。因此事情应该改为:凡供不应求的物品,必定有价格。但有价格并不一定有价值。
“有价格”意义是指不能无偿转换,需要交换。但对于自然物品,这种交换又是非等价的,因为自然物品是没有价值的。但供不应求的自然物品虽无价值却是有价格的。
我对无价值而有价格的现象的证明过程相当简单:当一件物品的价格下降到零也不发生亏损,即证明这件物品是没有价值的。
我问的是你所谓的"价格"的具体含义是什么?请不要转弯没角,直接回答即可.
我问的是你所谓的"价格"的具体含义是什么?请不要转弯没角,直接回答即可.
关于价格的含义与意义,我已经说了呀。你不能看出来吗?
劳动价值论是事实,问题在于我们能否发现与理解其意义。比如我们能否真正发现与理解劳动价值论中的“价值”的根本意义是什么?
问题在于我们怎么发现与理解其意义。
通常我们理解一个抽象的东西并不是通过观察它的本质而实现的。
其实一个抽象的东西我们也不可能直接观察到它的本质。
我们只能假设它成立,然后看看它演绎的结果是不是符合现实。若是,则接受;若否;则拒绝。
物理学家一般都说原子由夸克组成,夸克由更小的3“色”粒子组成。直到现在没有产生过能观察夸克的仪器。物理学家首先根据现象猜测有夸克,然后假设夸克存在,然后看看这个假设的演绎结果是不是能符合现实。
同理,根据现象先猜测了劳动价值论,然后假设它成立,然后看看它的演绎结果是不是符合现实。而知道现在为止,我们没有发现直接违背劳动价值论,并且不能被劳动价值论解释的“phenomenon”,仅此而已。
“比如我们能否真正发现与理解劳动价值论中的“价值”的根本意义是什么?”这完全是nonsence。价值就是人类抽象劳动在物上的凝结。这就是马克思对价值的definition,一旦反对这条定义,那么就不再是马克思的价值论了。没有其他的任何“根本意义”了。我们剩余的工作就是怎么衡量价值而已。或者说,如何观察到价值的外部表现。价格是价值的外部表现吗?这是至今为止我们尝试过的一条路,可是看起来貌似是有偏差的。偏差出在哪里?什么样的情况能消除这种偏差?似乎一直以来没有人尝试过解决这些问题。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