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3893 13
2005-05-29

东民

  引言      西方经济学是建立在一些基本的假设之上的,如理性人、稀缺性等等,据说,因此经济学才成为科学,成为像自然科学一样可以通过实验得到不断检验,不断校正,不断发展的科学。因为迄今为止,人类在进行理性研究的时候,还无法验证理性人、稀缺性等基本假设的错误,所以从这些假设上按照严格的逻辑推演出来的西方经济学的科学根基还是那么牢固,还是能在现实的经济世界中不断得到检验和发展的。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呢,因为自称是历史和逻辑的统一,所以是不会有假设的,历史能假设吗?因为没有假设,因为不能证伪,按照现代西方的科学哲学的观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也就不是科学,而随着马克思所研究的那段历史的过去,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已经丧失了存在的价值。是这样吗?我不想去争辩西方科学哲学的关于科学的观点到底站不站得住脚,我只想提醒一点,马克思的经济学是有着独立于特定历史的严格的逻辑的,只是满足于西方经济学研究经济表象的逻辑的人士,昧于智识和偏见看不到而已。为了帮出于阶级本能或人类良知而希望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却又被西方经济学的科学外表搅浑脑筋的人士豁清头脑,本人不揣浅陋,去谈一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和严整逻辑,以认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有着一个可以不断检验、不断校正、不断发展的科学体系的。    一、逻辑起点:人生而平等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石是劳动价值论,我们就先来看看劳动价值论是建立在什么样的基本假设之上,又是如何抛开具体历史进行推演的。      马克思在《资本论》上说,商品价值是一般人类劳动或无差别人类劳动的凝结,这样下判断实际上是建立在一个基本的假设之上的,即,人生而平等。正因为人生而平等,所以在进行商品交换时,就要褪去一切“生而”以后所附加的东西,剩下的才是可以作为商品交换基础的商品价值。马克思说:“人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我们要褪去的不正是这“一切社会关系”吗?举个例子来说吧。一支铅笔,生产者为什么要生产它呢?因为社会上有要书写的东西,有对书写工具的需要,而书写的产生,有一个历史的过程,一旦产生,就由此建立了一种社会关系,个人在其中,必然构成这个社会关系的一个环节,这个社会关系要褪去。别人为什么不能生产,生产者如何获得原料,如何组织生产,如何销售,等等,这些都是历史形成的社会关系,总之还有很多,褪干褪尽,还剩下什么?剩下不处于任何社会关系之中的生产这支铅笔的自然人的纯生理耗费,也就是“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当然问题又出来了:人生而就有的自然身就平等吗?有的人生下来就是残疾,有的人生而天资聪慧,有的人生而蠢笨如牛,有的人生而貌若天仙,,,但这都是自然性吗?我看不是。美丑,聪蠢,早已有社会的评价在里面,早已是社会关系的一环。 但有人又说,有的人生下就不能劳动呢?我们不排除在生理上人生而不平等的情况,但这在人无往而不在社会中的情况下,又有什么重大的意义呢?当然这里就有了一个缺口,如果有一种社会关系的存在,使人类的需要物不需要劳动,不需要自然人的纯生理耗费就能大量产出,如果有一些自然性强烈地影响了人的平等性,那么劳动价值论这个基石就动摇了,但迄今为止的人类社会证明了这些还没出现或没发现。    二、关于逻辑起点的两点补充    首先第一点,要证明人生而平等,那的确是不可能的。没有一个西方经济学家去证明经济人假设,在他们的学科视野中,那就是公理。那么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者眼中,人生而平等,当然也可以成为公理,作为自己逻辑推导的起点。而且,人生而平等,已是人类发展到今日所形成的价值共识,虽然,一些人骨子里还是鄙视低贱的劳动者,以为他们如猪狗,但在公共场所,这些人是不敢如此说辞的。所以,我们并没有必要在这个假设上多费功夫,只需要再记住的一点是:经济活动不外乎就是人类在一定的自然和社会限制下的有目的活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者要通过自己的理论和实践保存人类已取得的进步文明成果,并使其通过有目的的人类活动真正落到实处。   其次,既然明确了商品价值就是自然人的纯生理耗费,那我们随之要明确的是,我们所说的商品是在市场上交易和要到市场上交易的劳动产品,我们生活中习见的虽非劳动产品却冠以商品称号的,如土地、水、色相等等,就不是我们所研究的真正的商品,其真相也只有当真正的商品被剖析清楚以后才能显露出来。    三、价值外现的漫漫长途   卢梭说过:“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中。”还表述过下面的意思:人生而平等,却总生活在不平等中。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却只有到其价值内核——纯生理耗费那里才能看到无差别的平等。而就是这纯生理耗费,一旦转换名称,唤作人人熟知的劳动二字,就不可避免地变成了各种差别的渊薮,我们看到了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之别,看到了个体劳动与社会劳动之别,看到了活劳动与死劳动之别,等等;这些差别在现实世界中各种商品丰富多彩也多舛的命运上淋漓尽致地呈现出来。商品被层层的社会关系包裹,被人与人的自然差别缠绕,几乎就要埋没其“平等派”的高名;商品价值也只有同时化身为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才能为世人所隐约辨识。  作为使用价值,商品价值面对的是无限丰富的人类社会商品种类,纯生理耗费以各种具体劳动的形式搏击着自己在商品甲、商品乙、商品丙……上的位置,从而也把各种商品的多变的命运与各种具体劳动者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用价值的研究者,既要具有哲学头脑,能宏观地把握自己所观察或所能观察的社会,使人地矛盾、社会结构等的表里精粗在头脑中毕现,又要具有科学态度,能实证地获取关于各种商品及投入其上的劳动的数据,并随时代发展、社会变迁不断地修正数据。研究者的哲学倾向(主要是由其阶级倾向所决定的)、宏观把握社会的方法(有马克思的方法和非马克思的方法)、实证研究的手段(受制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和经济资料的积累)等等都决定着研究成果的面目,这是个众神喧嚣的所在。      作为交换价值,商品价值更倾向于得到现实的度量,从而将自己的显现于外部世界的漫漫长途进一步拉长,拉长到找不到自己的归路。劳动时间(纯生理耗费的过程),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等价物,一般等价物,货币,价格,这个长长的序列展示着价值外现的逻辑历史,也展示着生而平等的人类如何在自己的有目的活动中丢掉平等又追索平等的复杂面貌。交换价值的研究者,可以直扑价格,研究那作为表象的经验世界,为经营活动服务;也可以把握交换价值的无限丰富的生命历程,理性地认识商品世界的表里精粗,从而认识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四、商品世界的幻象和真实    当商品价值同时化身为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希图为世人辨识的时候,却也把自己推向了更加危险的境地,不仅如此,连商品本身的形象也模糊了起来。    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本是商品价值这个完整的硬币的不可分割的两面,但既然貌似两面,也就由不得人不会只从某一个侧面来看待。看呀,看呀,不觉得心神幻化,使用价值被看成了效用,交换价值被看成了价格,效用和价格成了人们眼见心许的常态,而商品世界也被看得模糊一片,几乎无所不包,商品世界的真实被幻象遮蔽了,进而幻象成了人们日常语言所指称的真实。    效用是就买主而言的商品的有用性。有多少买主,效用就会呈现出多少不同的面貌,哪怕是面对同一个商品。站在买主的立场上,我们的视野就局限在了一个个孤立的市场,一个个孤立的商品,非商品的东西也因为对某些买主有效用而进入某些市场,被指称为商品,原本体现着人类交往关系的流动性和全面性的市场变得涩滞和片面,而作为人类交往关系历史和现实的承载物之一的商品沦为某些被人为孤立的人或人群的孤立的现实的对应物,更没有了历史的内蕴。当西方经济学者用边际效用价值论来解说价值的时候,他们已经很难看到价值和商品的真相了,他们把价值变成了任由他们摆弄的杂耍或者说他们自己经由对价值的解说变成了不断变幻的现实世界手中的杂耍,价值由此也在他们那里失去了意义,他们转身去捕捉救命稻草——价格。    价格的确救了西方经济学者的命,而且使他们通过自我标榜为科学理性的化身而在一个科学的时代确立了西方经济学的霸权。价格不像效用那样虚无缥缈,现实中到处都可以看到价格标签和价目表,书籍资料账簿上也记载着商品的历史价格数据,抛开价值论的歧异而直接研究价格的西方经济学似乎触到了坚实的地基。然而,离开价值论,价格就没有了真实的生命,虽然看上去它有历史,有现实,但那历史和现实是浮在表面的。当我们看到什么东西如土地、水、色相甚至良心等都被标上了价格标签的时候,我们只感到荒谬,哪里还有一点儿历史的沉重感和现实的庄严感呢?我们也会因迷离于由价格营造的商品世界的幻象而迷失了未来的方向。    经由效用和价格,我们看到的只是商品世界的幻象,只有回到价值,回到自然人的纯生理耗费,也就是“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我们才能看到真实的商品世界。人类社会的交往关系有着明显的由简单到复杂的演化过程,真实的商品世界也处在由简单到复杂的历史进程之中。人直接面对自然,是不会有商品的概念的,直接占有就行了,面对随时可以被剥夺一切的他人,也不会有商品的概念,因为这里没有平等的交换,只有在交换者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彼此看作平等的对象并且交换达到一定的规模成为一种现实的人类交往关系的时候和地方,商品的概念才产生出来,而商品就是人类劳动的产品,随着人类交往关系的日趋复杂,越来越多的人类劳动形式进入商品交换的领域而成为商品,真实的商品世界就是这样的历程。一切非劳动产品而冠以商品的名号并有价格的,都只是体现了一种不平等的占有关系而已。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5-30 17:41:09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5-5-29 14:00:00

以生而平等作为劳动价值论的逻辑起点是有道理的。与我认为的的“无产者”假设一致。但这个提法赋予了“应当是”的规范性意味,或成为了一个规范性公理。但现实不符合这个假设。因此以此公理为基础的劳动价值论就至多是一个理想的经济学理论,而不是对现实经济问题可以给予解释的理论。这样就更不可以用来分析资本主义的现实了。以此而得出的“剩余价值”理论也就在逻辑上出现了问题,因为以“生而平等”为基础的理论是不能用来分析“生而不等”的现实的。这倒应提醒研究者,劳动价值与生产价格的偏离是否就因为这种假设的不真实呢?

在有私产,有剩余的情况下,基本的事实是不平等的,其它物品禀赋不为零。因此对所有者来说,非自己的劳动产品也有对自己的效用,这个效用就要参与到交换中,凭以摄取回报,影响价格及经济的运行,这是现实的经济规则。这个规则下的社会是否均富,平等,资源效率是否充分,是另一个问题。

还有,就是个人在另一贴提出的,劳动能力本身是一种被分配使用的资源而不会是也不应当是分配资源的依据。因此即便劳动量被赋予价值的桂冠,也不会是价格的决定因素。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5-29 17:26:00
马克思为什么提出“关键不是解释世界,而是改造世界”呢?难道只是马克思自己有领袖欲,改造欲吗?不,当人类社会演进到资本主义社会的时候,人类活动的目的性越来越强,特别是在经济领域,人类有目的的经济活动每天都在推动着社会的改造,荡涤着一切不平等的枷锁。所以,只看到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活动的静态,是不可能认识其本质的,只会落得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5-29 17:48:00

我并不反对ruoyan的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理路,但那种理路就不再需要劳动价值论了,甚至什么价值论都不要。

我不同意“劳动能力本身是一种被分配使用的资源而不会是也不应当是分配资源的依据”。劳动能力背后总是站立着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并不总是顺由资本的逻辑等着被分配。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5-29 19:23:00
同意4楼的观点。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5-29 19:38:00

人生而平等,在经济学中是不成立的。

人生而平等,这仅仅是一个法学观念,而不是经济范畴。

依据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谁为他人、为市场、为社会承担并履行更多义务,谁在商品市场上享有更多权利。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