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价值论的视角观和参考点探析
————关于劳动价值论的思考与假想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枢纽和支柱,是对价值形成过程的创新和发展,对于我国的革命和经济建设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其在如今的学术界中却渐渐被西方经济学所排挤,马克思主义阵地也已受到西方经济学的猛力攻击。笔者认为,马克思作为一名卓越的经济学家,在古典经济学的理论上进行了勇敢的创新,将价值论的观点推向了一个更高的层次,这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是一个伟大的突破。但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对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理解和把握应该具有相当的历史视角和现实思考,笔者认为这也是任何社会科学理论需要坚持的观点,社会科学的理论本来就是“直面现象”的。本文将按照笔者的思考步骤谈两点想法:
一、劳动价值论(LTV)的视角观思考与分析:理论基石的特定角度与自循环论
应该说,马克思在探讨自己的观点的过程中已经注意到各种现在学术界在争论的问题,但其并没给予很深刻的解释。在这一点上,笔者作出大胆的猜想,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具有视角观,即劳动价值论的形成过程中,其他生产资料(除劳动力)的损耗已经可以运用物理学中的能量守恒定理得到说明,在商品的生产过程中,只有劳动力的损耗[还有一种想法:因为资本家的利润追逐性和自然压榨性的矛盾使得资源无法充分发挥其用途,故资源表面上不存在稀缺性,而马克思是人文主义者,其对劳动的关注超过了对其他因素的关注]。他认为除人的劳动力外的能量或物质世界是守恒的,劳动力的运用不受资源的约束或受起约束比较弱,所以在其劳动价值论中仅突出劳动这一项,在思考劳动力的过剩时也将其解释为劳动力的相对过剩。这可能是理解劳动价值理论的一个视角,因为理论研究的方向和结果往往决定于理论研究者的假设。
下面是笔者对劳动价值论的理解:
首先,劳动价值论中研究的价值是在市场经济中的,商品是市场经济的最小最本质的细胞。商品经济是劳动价值论存在的前提。
第二,在交换过程中,人们通过商品的交换来换取对方的使用价值,这是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面。
第三,劳动必须在和自然力、自然物的结合中才能生产物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离开劳动的参与,将不能生产出价值。不同商品的价值是同质的东西,只有量的不同。
第四,在商品的价值形成过程中,劳动起到的是决定性作用。而没有人类劳动参与的任何物理运动或化学运动过程(整个过程都没有人类劳动参与)是不能形成价值的。所以价值是必须由劳动来形成的。
第五,马克思认为,“人在生产中只能向自然本身那样发挥作用,就是说,只能改变物质的形态。不仅如此,他在这种改变形态的劳动中还要经常依靠自然力的帮助。”,也就是说,改变物质的形态是人在商品生产的过程中能做且仅能做的。
笔者想要说的是,如果一个运动物(包括动物和非动物)在运动过程中改变了某种物质的形态,而这个物质恰恰是要在商品市场上出售的(相信这种现象还是比较普遍的),那么怎样看待这个现象?所以任何一个理论总具有其优点和局限性,世界上不存在绝对真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创造性地解决了“劳动力”问题,但同时也存在一种视角观的问题。马克思所说的价值是一种特殊的价值,这种价值总是和劳动相连,这是其理论在解释力上的局限性。要理解劳动价值论,恐怕首先还是要理解价值的概念。马克思用劳动来定义价值,又用价值来说明劳动,劳动和价值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两辆马车(理论基石),共同来承载着整个理论体系的运行,而这两个马车的车轮有相互铰合在一起,这是一个哲学上的自循环现象,是不稳定的状态,无法从自身的理论体系中解决。笔者认为,必须跳出这个循环来看问题。
二、劳动价值论(LTV)的参考点思考与分析:上下因素的宽松相关和重新定位
劳动价值论在与市场经济接轨时又是一种怎样的情形呢?马克思认为商品的价格是以价值为基础的,随着商品的供求关系的变化而上下波动。其实从上述的马克思的视角观分析,我们可以轻易得到这个结论。因为在劳动价值论中,价格是与劳动紧密相关的,与劳动和价值联姻的产物。就是说在价格的定价上,马克思的参考点是与劳动紧密相连的,这从劳动价值论的角度来推导和分析无疑是十分正确的。在第一点中,笔者重点探讨理论基石内部(劳动和价值)存在紧密的相关性。在此处,笔者将分析价格定价与理论基石(价格形成的参考点)的松散的相关性(甚至不相关,除去特殊的少量的强相关和不相关外)。
在上一点中曾分析到,在交换过程中,人们通过商品的交换来换取对方的使用价值,这是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面。马克思认为在交换的背后,是价值在主宰着价格的运动,而价值又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的。而笔者在此再次大胆猜想,价格是由使用价值来决定的,并且受到供求关系的影响。价值在价格的形成过程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但却不是主要作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个概念本来就不是靠市场经济活动能得到的结果,而是靠极度统一的计划手段才能得到。那么笔者是否可以认为社会必要劳动的获得是用计划在驾御市场?能做到吗?有这个必要吗?而且价值量在某点是不变的,但价格总量却是变化的。很有可能存在几个不同的历史时刻,其价值量不变,但价格总量却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样应该怎样解释呢?笔者觉得可以认为,马克思是达到现在人类努力思考但还没有察觉到的理论深度,而我们无从感觉到价格和价值的必然联系。从直面现象的角度来看,我们感觉到的只是在消费能力既定下的使用价值的满足,在这种满足下我们支付了相应的价格。所以,价格形成的参考点应该重新进行定位。
以上的分析使笔者认为,劳动价值论有其杰出和独特的一面,但同时由于自身缺陷的存在使得一大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者们无法施展拳脚,坚守在《资本论》的城堡里。但是,理论创新是十分必要的,对劳动价值论的研究乃至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研究应该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现在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现状已经使得经济学者必须勇敢的进行“突围”,运用Brave heart来进行现有理论的扬弃和其他先进理论的吸收,在此基础上形成中国经济学的特有范式,建立适合我国情况、市场经济和现代化的新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