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诗客 发表于 2009-11-4 17:19 
效用论从来就不忽视它的评价对象.但问题是,马祖的劳动价值论重视消费者了么?你从马克思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中能够看到对消费者的重视了么?而你为什么要调整生产呢?按马克思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说,没有必要减少雇员啊.满足这个必要劳动时间就有价值,还减员干什么,只管使劲生产就是了.
《资本论》是一本针对资本主义诠释资一主义的著作,也就是说它只适用于解释资本主义。但尽管如此,马克思也调强有计划有比例的分配劳动力,仅这一点显然马克思没有忽视物品的使用价值,也就是效用,不然根本谈不到有比例的有计划的分配劳动力。
在你们看来消费者的消费都不需支付什么代价的么?消费者多数实际上是劳动者,或者对劳动力的支配者资本家,对于一个乞丐来说两者都不是,因此它是不能获取消费的。
那么怎么满足多数人偏好,选择权限的最大化,这里要强调的是多数人选择权限的最大化。那么肯定需要通过一种会计制度试错知道,各种工种或者服务劳动力的缺失状况,这也是苏联经济学家康托洛维奇提到的客观制约诂价。
如生产汽车,假如把所有的劳动力都用去炼钢去了,那么粮食生产还生不生产,摩托车还生不生产?(就像中国的大跃进一样,把本应该用于农业的劳动力挪用去炼钢,为炼钢而炼钢,实际上不有比例的分配劳动力进行交换和协作,执行中反映出来,就是没有一个技术官僚的晋升体系和编制物质、劳动力的平衡表。)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买得起汽车,而且把大量劳动力挪用去生产汽车,那么摩托车,自行车这样的生产组合,缺失劳动力和资源的生产配额就会不足。
对于普通工人来说够买汽车取决于他的收入(自身劳动产出能力)和这种收入导致的忍耐程度,以苏联普通工人来说够买一辆汽车需要忍耐近十年左右,而熟炼高级技术工或者工程师只需要一两年的时间。
熟炼高级技术工和工程师的工资高,意味着把像他们这样的缺失劳动力配置于产出较高的部门,这样生产才能最大化,个人选择的权限才能最大化,而对于普通人来说,要想获取较高的收入必须考试成为高校生或者成为技术工、工程师,个人追求高收入和当官的择业倾向自然会使资源优化配置。
怎样取得
多数人效用的最大化,必须满足这样的一条规则:
那就是工厂、生产性组织在进行生产组合时,必须优先选择缺失劳动力消耗较小的生产组合,只有民众不选这种生产组合,那么才能生产较高客观制约诂价的生产组合。如生产摩托车,只有人们不选择摩托车这样的生产组合时,才能生产汽车这样的较高客观制约诂价消耗的生产组合。(苏联的企业允许赢利,也允许亏损,但最重要的是看哪个企业接近收支平衡,显然太亏损或者太赢利都会违背会计制度的)
只有这样多数人的选择偏好才能最大化。因此苏联的中低档消费品是很充足的,只有高档消费品有时会短缺。
效用偏好,肯定要照顾社会上的大多数人而不是为少数人的偏好而生产,那么大量的中低档消费品一般民众是买不起的。
因此劳动力的交换比例是决定多数人偏好选择的最大限度,显然马克思没有忽视使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