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宏观经济学
1047 0
2021-06-04

前言:

未来社会学有3个流派。一种认为,工业是人类的基石,未来是工业发展到极致的“后工业社会”。第二种认为,生产都需要物质条件支撑,而地球资源的有限性决定,全球合作,资源共享,才能够摆脱人类困境。第三种认为,人类社会的增长和发展是无极限的,现在与未来只是一种大过渡的过程,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三种流派都基于产业发展状态,推测未来社会可能的景象,并形成系列理论,具有特定的历史意义。但地球就一个,不会产生多个未来社会,相应的推论都应该趋于一致,才符合逻辑。然而,三种理论对未来社会的描述却出现巨大分歧,工业极限论展示的未来,与现在没什么两样,因为相同产业决定的上层建筑,不会发生根本性变化。而悲观与乐观完全相悖,各说各的,没法趋同,未来依然一片迷茫。

预测未来依据的是经济可能发展到什么程度出现的状态,而决定经济发展状况的基础是生产力,之上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才能将社会的整体构架展示出来。在服务业理论未走入殿堂之前,工业经济异常强大,似乎能够决定未来,能够超越工业化的没有,由此得出的结论,未来社会至多是一种后工业化的产物,显然存在认知局限。地球资源的有限性决定,支撑不了社会的无限扩张,只能合作,相互调剂,维持一种较低水平生存状态的未来,似乎也很合理。但人的需求有两种,物质与精神,只看到物质的有限性,看不到精神的无限性,陷入悲观不可避免。同样,看到精神的无穷,看不到物质的有限,盲目乐观,也是有害的。

东方经济学揭示的未来社会学,从服务业的角度,揭示了“极限论”的历史局限,从物质与精神财富的辩证角度,将三种不同流派的理论统一起来,呈现完整、唯一的未来社会景象,背后的路径清晰可见,是至今为止,最完整解释未来社会的思想与理论体系。

一、未来社会学的基础变迁

继工业以后,人类第三大产业是服务业,除了排序上的第三,实际上是第一,已全面超越工业,成为全球最大的产业。如此强大的经济实力,却没有系统的生产关系集成为经济基础,不得不说是未来社会学的盲点。有经济基础就有上层建筑,有如此强大的经济基础支撑,那超越后工业时代的未来社会,不就顺理成章地展示出来了。

后工业时代不是未来社会的终点,而是未来社会的起点。

工业社会衍生的各类问题,不断累积起来,极大阻碍社会进步,导致经济放缓,从而呈现后工业时代景象。

服务业从其产生开始,就以解决物质生产过程以及消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目的。问题越多,服务的种类越多,问题越复杂,服务就越体系化,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水平就越高。当社会问题涉及到社会构架顶层的时候,而服务业没有自己的生产关系,必然导致顶层问题难以逾越,表现为工业社会问题的叠加,阻碍社会经济发展,好似工业经济进入末路,实际却是在呼唤新的社会到来。

生产力的此消彼长,其决定的生产关系也应该是各领风骚数百年,才是历史发展规律。工业生产关系占据数百年的主流地位,在服务业巨大发展的冲击下,岌岌可危,客观要求服务业生产关系上升为社会主导地位,才符合历史发展规律与逻辑。未来社会学虽然也是以产业为基础,但历史局限决定,看不到服务业巨大发展的事实,之上的推论存在谬误不足为奇。

造成后工业时代的根源是服务业的兴起,改变了经济结构构成,却没有改变经济基础的性质,导致社会经济问题无法解决,叠加起来,妨碍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从而产生后工业时代。服务业以解决问题为己任,同样需要适应的生产关系护航,否则,名不正、言不顺,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或者讲,工业的生产关系适应不了服务业发展的需要,形成的生产关系约束,最后通过经济社会的放缓与停滞表现出来。

二、服务与经济社会的关系

(一)服务发生的前提

商品生产、交换、消费过程中,会产生大量问题,如果不消除,会阻碍生产,延缓交易,没法消费等等,直接导致经济的停滞、社会的毁灭,逼迫人们不得不去解决,没法回避,也回避不了,于是催生出服务。

发生的问题都是与人有关,人们能够感觉得到,并凭借感觉的引导,找到引发问题原因,予以消除,从而保证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所以,服务的目的非常明确,解决问题。

服务解决的问题不是无限的,仅局限在工作、生活、生存环境的范围内,也就是人们感觉得到的地方。感觉不到,服务不会发生。

(二)服务与经济社会的关系。

生存与发展是人类社会两大终极问题。依赖资源得以生存,依赖生产得以发展。

地球资源的有限性决定,合理、最大化利用资源是唯一出路,也是服务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和结果。没有合理、最大化利用,服务没有任何意义;没有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服务一切的付出都徒劳。也就是说,服务本身就是立足现有资源条件下,解决自身问题的行为,与生俱来的天然属性,没有任何方式可以取代。合作与共享,只是对未来的一种思考与想法,没有现实生产力作为支撑,不具备操作性,必然结果是,未来极其悲哀。

在有限的物质条件下,开辟出“最小的物质消耗,最大的精神满足”是服务的宗旨,也是未来社会经济最终极的发展方向。耗费很少的资源或不耗费资源,依然能够满足人类精神的无限需求,社会经济前景广阔,但前提条件必须是精神层面。离开这一约束,未来乐观不了。

服务将资源的有限性及精神的无限性结合起来,不仅解决了生存的基础问题,还为未来社会经济发展拓展出无限空间,其他产业都不具备这样的特性。

(三)没有服务业生产关系的危害

服务业随物质生产的产生、发展与壮大,直到今天,已经有大量的国家与地区,服务经济总量超过工业、农业的总和,取代工业,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产业已经变成事实。但人们并没有对服务业进行独立、系统的研究,发现不了服务业生产力独特的形成方式,更发现不了其决定的生产关系,之上会出现一种什么样的未来社会,没人知道。

无工不富、虚拟经济离不开实体经济、制造业回归等等,都是对未来社会充满迷茫、不确定性的反应,最后通过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表现出来。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既有促进作用,同时又具有限制作用,双方共同作用,才保障生产力的健康发展。生产关系缺失,为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制造障碍,还可能放大某类特性,对人产生伤害,祸及整个社会。

医疗、教育、网络等所有服务,与生俱来的特性是,客观的强制性和付出就不可能收回特性,没法遵循实物产品交易规则,退货退款,公平交易。交易规则失去作用,新的交易规则又没有出现,可能引发交易停止,阻碍发展,也可能纵容交易一方为所欲为,放大负面效应,服务业的罪恶就产生了。

既然不退费,那就可以胡收、海收,直接导致被收的对象苦不堪言。反过来也是同样道理,收钱太狠,名声狼藉,起码的信誉丢失殆尽,又能好到哪里去;讲好话、违心的话不犯罪,还好处多多,那就删除反面的话,都是一片歌功颂德,没有对待事物的理性,社会就不正常了。缺乏生产关系约束,服务业的一切罪恶蔓延开来,没有那个能够幸免,无论高层还是底层,一个都少不了。

东方经济学将宽泛的“社会生产力”概念进行细分,分离出服务业生产力,进行系统研究与总结,提出服务是一种精神财富生产的产业,赋予物特殊的内涵,让物更符合人类感觉的需要。物是载体,特殊的内涵就是精神,从而建立起物与精神的辩证统一,不仅解释了旧有未来社会学理论存在的狭隘、欠缺与盲目,还提出实现未来社会的完整线路,具有开创性的历史意义。沿着服务的特性深入研究下去,提出服务业是为未来社会的基石,支撑人类社会走向未来。

三、迈向未来社会的起点是服务业生产力。

工业经济的起点是产品。

产品从何而来,必然涉及背后生产力的形成,生产出来怎么交易,离不开市场交易规则,卖不出去怎么办,经济危机来调节。整个过程,构成完整的工业经济逻辑。

服务经济的起点依然是服务。

服务看不见、摸不着,还不易保存。表明,服务业生产力只是一个瓶子或容器,具体提供服务,只有等消费者出现才知道内容。工业生产力是企业,人、厂房、机器和原料等的集合,能够生产什么,不能生产什么,一目了然。

服务是先有买主,然后才会出现服务,中间的交易规则完全不同于产品。产品交易规则的前提是,先有产品,后有消费者,消费者有自愿选择的权利,不满意可以退。服务则具有客观的强制性,愿不愿意都得接受,自愿与否已经不复存在,满不满意都不能够退,公平交易失去约束意义。

客观强制性表明,人、经济、社会本身存在的问题,回避不了,没法回避,只有去解决,没有其他途径。服务业自身法宝是,变换服务的要素。变换场地、主体和对象,都是要素变化,直到解决为止,称为服务机制,是推动服务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调节社会经济平衡的方式。

服务业生产力无论是外在形式,内在动力,还是调节社会经济平衡方式等方面,完全不同于工业生产力,具有独立的内在经济逻辑,让服务经济始终在合理的轨道上运行,以支撑未来社会的运行。

(一)  服务业生产力的构成

一个完整的服务包含四大要素,服务场地、服务主体、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服务内容看不见的,剩下看得见的有形三要素组合,构成服务业生产力。可以描述为,固定场地上,一群人对另外一群人的劳动。其中,固定场地是人与人接触必不可少的条件,离开固定地点,人与人没法接触,发生不了服务,所以称为核心基础要素支撑。

服务对象的问题,如果服务主体没法解决,只有更换主体,才能够让问题最终得到解决。客观要求服务主体也必须是变动的,否则,问题永远解决不了。医生看不好病,只有换医院、医生,如果不能够换,病永远也不会好;同样,医生看不好这个病,能够治好其他的病,换个病人,一样发挥作用。

所以,有形要素变动是推动服务业发展的内在服务机制。社会、经济存在大量问题,回避不了,也绕不过去,只有变更要素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出路。

如果固定场地为私人所有,服务主体也就相对固定,形成不了服务的内在机制,解决的问题非常有限且固定,发展不出服务体系,服务业就会沦为资本的奴隶。单项服务看起来异常强大,但缺乏体系的约束,大而不强,还带有资本的原始恶性,早晚都会危害一方,只有服务体系的约束,才是服务业超越工业的依据与优势所在。

社会大量的问题都是伴随工业、农业产生的。如果否定了产生问题的根源,问题不复存在,服务业也没有存在的前提与必要。也就说是,服务业依赖工业、农业生存,但也得有自己的核心制度支撑,否则发展不好,也发展不了。

所以,固定场地的有限公有性质,是全面私有中拓展出来,以成就服务业生产力的前提,也是服务业生产关系的核心制度。从产业发展看,社会离不了农业与工业,更需要服务业去解决伴生的问题,三者共存,才是一个合理的存在。否定任一产业,都否定其背后所有制,社会不可想象。

社会问题不会无限多,消耗的物质也是有限的,为服务业调节社会总需求提供了依据。问题都很明确,离开问题的引导,一切的服务都无效;物质消耗就那么多,过多、过少的生产,都会导致社会、经济出现问题。而出现问题又得依靠服务去消除问题,从而起到服务调节社会经济再平衡的作用。所以,需求引导下的社会生产将是未来社会调节经济平衡的内在方式。人为的计划调控,只会是一种扭曲经济发展规律的行为,危害巨大。

土地的“有限公有”是服务业生产关系的核心制度。将人有效组织起来,形成服务业生产力,通过服务机制产生内生动力,推动以消除社会、经济问题为目的,从而形成完整的服务经济逻辑。有限公有并没有否认全面私有,而是历史的延续,经济、社会完整的必然过程。

(二)  服务业生产力特点

    服务业生产力就是一个容器,全靠人不断进出与变化,衍生出服务机制来解决问题,一旦阻断人的交流,机制消失,之上的一切灰飞烟灭。所以,“有限公有”是基础,建立服务机制是核心,之上服务业会按照自身的内在规律运行,发展出人们希望的服务体系来。

固定场地上,一群人对另外一群人的劳动,就如同城市、乡镇一样,在一个固定的地方,很多人集聚在一起。但又不同于城市,每一种服务业生产力,都针对特定的服务对象,解决特定的问题,单项还是系列,仅表明服务业生产力的性质,并不包罗万象,无所不包。比如物流是个单项,称为物流功能区。聚集区就是系列,包括上下游供应链、营销等等服务的,称为服务业聚集区,并不包括制造的过程,原材料采掘等等。

城市里面有很多解决问题的地方。不同问题,到相应的地方,城市就是很多服务业生产力的组合,以解决方方面面的问题为要务。所以,服务业生产力的运用场景是城市与乡镇。城市离开这种生产力,城市病会蔓延,乡镇离开这种生产力,乡村振兴不了。

容器的大小与服务能力大小没有直接关系。一个农贸市场可能很大,许多人在里面天天忙碌,创造的经济容量并不一定大;一个工作室非常小,或许就几个人,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创造的经济容量不一定小。服务业生产能力的大小与投入的非线性关系预示,资本的作用,在服务经济下会大幅度下降与减弱,不再是投入越多,服务能力越强的关系。

四、服务业生产关系呈现的意识形态。

有问题到相应场地寻求解决,问题可能得到解决也可能没法解决。没法解决的时候,不可能让问题继续存在下去,换场地还是换主体是必然的选择。在资本主导下,换主体根本不可能实现,换场地劳神、费力、耽误时间,怎么做都不会收到好的结果。但在有限公有下,出现第三种选择-协作。

这个场地上的主体解决不了问题,可以交由另外场地上的主体来解决;这个场地上的主体解决一个环节的问题,另外场地上解决另外环节的问题。全部环节加起来就是一套体系,一套综合解决复杂问题、疑难问题、重大问题的服务体系。社会、经济都有一套服务体系来解决问题,那就没有什么问题不能够解决的。

社会因问题多而丑恶,同样也因问题少而美好。人人都因解决问题的目标明确,充满理想与信念,社会活力自然显现出来。人人都奔解决问题而去,社会智慧就会凝聚起来,在服务体系中,系统解决人类自身问题,未来一定美好。

价值观、信仰、民族主义等等的核心,依然是想解决问题,但不是一套系统的解决问题方法与出路。个体的奋斗,社会苍凉而悲壮,团体努力,免不了倾轧与诋毁,社会纷乱而迷茫。建立在共同问题基础之上的导向,让价值观、信仰等等,趋于大同,大同的未来社会也即实现。而实现的过程就是服务,从服务社会开始,最终出现大同社会。

任何环节解决不了问题,或解决问题存在缺陷,都会引起关联环节反映,从而形成一套社会全新的道德约束体系。

体系服务不同于单项的服务,相互依存又互相制约,每个环节都是下一环节的前提与依据,而每个服务的结果,又是上道环节的检验与监督。客观要求,真实是社会道德的起点,因为真实才能够为其他环节找到解决办法提供依据,而虚假与欺骗,解决不了问题而败露,逃无可逃。

服务体系的优越性在于,发现虚假与欺骗很容易,并能够及时予以纠正,从而让社会变得简单与直接。行为如果不端,排除在体系之外,生不如死,比法治更加管用,约束力异常强大,社会就此变得干净而祥和。

协作将复杂的问题分解开来,专业人干专业事。体系又将专业整合起来,形成强大的社会解决问题体系,实现群体能力的超越。

真实、协作、机制铸就出未来社会的精神,称服务精神,同工业社会的法制精神一道,共同构成未来社会的意识形态,有底线也有高线,立体地约束社会行为。

服务精神的内涵为:解决问题是核心,能解决则解决,不能解决或部分解决,就要如实交由别人来解决,相信个体解决不了的问题,体系能够解决。个体与体系联系起来,超越个体极限,社会解决自身问题的力量无限。个体的遗漏、疏忽、隐瞒,都会削弱体系能力,损坏体系的诚信。

服务精神可以衡量一切人的行为、操守与道德,间接地为人该怎么做,竖立起了新的意识形态标准。顾客有求于己,能解决则解决,解决不了,就要让另外的人解决,在资本下,很难做到,因为中间的利益纠葛很大。主动地让出,表明人思想境界的突破,真实地移交,诚信得以彰显,以专业的眼光移交给专业的人来解决,才称得上“敬业”。全社会都充满敬业的人,社会自然美好。

法制精神让社会有序,服务精神则让社会怎么做才更好,两者不能够相互取代,而是相互相成。法教会人们的是遵守秩序,缺陷非常明显,只知道不能做什么,不知道该做什么,社会前进方向全是个人的冲动,患得患失必然。服务则教会人们怎么做,才是个体和整体的和谐统一,两者共同构成未来社会的意识形态,使社会完美起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