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日本的对外贸易
伴随日本经济长期停滞的还有日本对外贸易增长的减缓。从世界角度来看,纵观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至本世纪初期日本的进出口贸易额及其增长速度(表1),我们可以看出日本对外贸易增长遵循的轨迹是在不稳定中的上升曲线,且增长势头在逐渐减弱(见表1)。
表1 日本进出口贸易额及增长速度(1986-2003) 单位:十亿日元
年份 进出口
总额 总额
增长率(%) 进口额 进口额
增长率(%) 从东亚地区的进口额 从东亚地区进口额增长率(%)
1991 74260 -1.40 31900 -5.77 9511 2.643
1992 72539 -2.32 29527 -7.44 9183 -3.448
1993 67028 -7.60 26826 -9.15 8802 -4.152
1994 68602 2.35 28104 4.76 9528 8.242
1995 73080 6.53 31549 12.26 11151 17.043
1996 82724 13.20 37993 20.43 13759 23.381
1997 91894 11.09 40956 7.80 14673 6.642
1998 87299 -5.00 36654 -10.50 13173 -10.220
1999 82816 -5.14 35268 -3.78 13616 3.361
2000 92592 11.80 40938 16.08 16679 22.494
2001 91395 -1.29 42416 3.61 17618 5.632
2002 94337 3.22 42228 -0.44 18006 2.205
2003 98910 4.85 44362 5.05 19393 7.701
注:东亚国家(地区)包括:东盟国家(不包括老挝),亚洲四小龙(韩国、新加坡、香港和台湾),中国。
资料来源:根据日本统计局数据整理得出。
从东亚角度看,客观地评价,日本90年代以前,通过对东亚推行的“雁阵模式”确实对东亚经济增长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也一度因此而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点,其积极作用显而易见。但是从九十年代后,随着日本经济的萎靡不振,日本与东亚各国贸易额,特别是对经济有拉动作用的进口增长速度有减慢的趋势,甚至从香港和台湾的进口额有了不同程度的减少(见图2)。
图2 日本与东亚各组织、国家(地区)之间的进口贸易额(1981-2003)
数据来源:根据日本统计局数据整理得出
由于20世纪90年代国内经济改革和调整不力,不良债权、巨额财政赤字等问题深重,加上人口老龄化等因素,影响了日本经济复苏及长期发展前景,从而使日本现有的经济优势难以转化为带动国内产业创新与发展的力量,使日本国内产业升级及向东亚其他国家和地区转移技术和产业的步伐放慢,影响日本继续扮演东亚经济发展领头雁的角色。同时,日本国内自成一体的产业结构难以继续维持,构成日本产业技术基础的部分产业竞争力已经大大削弱,被迫与其他东亚国家进行水平分工,这一趋势加速了雁阵模式的改变。
(二)中国经济与贸易
1、中国的经济
在日本经历经济停滞的同时,中国却经历着与日本截然不同的境况。从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到2005年,中国的经济增长率一直保持在较高的水平(见表2),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并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亮点。
表2 日本、中国经济增长率(%)(1991-2005)
年份 日本GDP增长率 中国GDP增长率
1991 3.4 9.2
1992 1 14.2
1993 0.2 14
1994 1.1 13.1
1995 1.9 10.9
1996 2.6 10
1997 1.4 9.3
1998 -1.8 7.8
1999 -0.2 7.1
2000 2.9 8.4
2001 0.4 8.3
2002 0.1 9.1
2003 1.8 10
2004 2.3 10.1
2005 2.6 10.2
资料来源: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World Economic Outlook Database
分析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坚持改革开放的政策方针;(2)根据不同发展时期的特点和需要制定可行经济发展战略;(3)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经验日益丰富,不仅成功抵御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而且保持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4)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各项配套改革,促进了全国社会经济的全面进步与发展;(5)坚持积极的对外开放政策,加强国际经济合作,主动参与国际竞争,对外贸易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相对于中国的经济增长来说,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更加引人瞩目(见表3)。2001年中国进出口总额为5100亿美元,居世界第六;2002年,在全球货物贸易增长不到2%的情况下,中国增长了20%以上,居世界第五;2003年,中国进出口增长37%,仅新增加的进口额就超过上一年进出口增加额的总和,给其他国家带来了11.7%的出口增量,排名居世界第四;2004年,继续以近36%的速度增长,至年底,月度进出口增速已经连续30个月超过15%,其中24个月超过30%。2004年末进出口总值达11547.4亿美元,超过日本,名列世界第三位。提前6年得以实现2001年制订的进出口总额2010年达1万亿美元的中长期规划。
表3 中国进出口贸易额 单位:亿美元
年份 进出口额 进口额 从东亚地区进口额
1991 1357.0 719.1 -
1992 1655.3 849.4 207.18
1993 1957.0 917.4 349.53
1994 2366.2 1210.1 408.25
1995 2808.6 1487.8 491.98
1996 2898.8 1510.5 525.12
1997 3251.6 1827.9 563.80
1998 3239.5 1837.1 559.23
1999 3606.3 1949.3 659.16
2000 4743 2492 868.98
2001 5096.5 2661 893.79
2002 6207.7 3255.7 1132.30
2003 8512.1 4128.4 1646.04
2004 11547.9 5614.2 2195.28
2005 14221.2 6601.2 2522.22
注:东亚国家(地区)包括:东盟国家(不包括老挝),亚洲四小龙(韩国、新加坡、香港和台湾),日本。其中由于数据缺失,1992、1993年对东亚地区进口额不包括从老挝的进口额。
数据来源:中国商务部网站
http://www.mofcom.gov.cn/以及comtrade数据库数据整理得出
与日本对外贸易增长的颓势比起来,中国对外贸易的增长则表现得十分强劲。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在对本国经济做出个贡献的同时,也对区域乃至全球经济增长作出了贡献。2003年,中国进出口贸易增长37%,对全球货物贸易增长的贡献率为11.3%,居世界第1位。其次,中国的出口为各国、各地区消费者带来了实惠。三是中国的进口对世界经济的拉动作用日益明显。 目前,中国是世界第三大进口国,进口量占亚洲进口总量的1/5,已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重要出口市场。联合国贸发会议公布的《2004年世界投资报告》认为,中国已成为当前世界经济增长的两大发动机之一。分析现在东亚地区的经济形式,不可否认中国已成为东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日本在其《贸易白皮书》中指出日本充当亚洲经济发展领头羊的“雁型结构”发展态势已经被打破,由于中国的迅速发展,亚洲已进入真正的竞争时代。
综上所述,从上世纪90年代起,日本与中国的经济状况可以说是截然相反,前者经济低迷,后者经济增长强劲;前者贸易发展缓慢,后者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快速提升;前者在东亚地区“领头雁”的地位受到威胁,后者正在成为东亚经济发展的助推器。那么,日本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与中国这个正在崛起的发展中国家,在东亚经济格局中将处于何种地位,两者对东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将如何发挥和体现,两个发动机之间的关系和影响机制又是怎样的,就是下面要研究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