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3422 5
2011-03-30
一、 东亚经济的雁阵发展模式
1. 雁型发展理论与雁阵模式
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博士对战后日本经济及对外贸易发展的数据进行细致分析后发现,在日本5060年代的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中,经历了对外开放国内工业品市场,然后建立自己的工业品生产并替代进口,进而出口工业品,接着其他工业部门的开放、进口、替代进口、出口的不断演变,由于进口、进口替代、出口、重新进口四个阶段的数据在图表上的形态现为酷似展的大雁,被称为“发展。赤松要进一步分析认为,日本的这种经济发展模式也一般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过程的共同特征,因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和技术的落后,工业化过程开始阶段通常都不得不向发达国家开放某些工业品市场,等到这种产品的国内需求达到一定数量的时候也就为本国生产这种产品准备了基本的市场条件和技术条件,换句话说这时国内已初步掌握了这种产品的生产技术,由于本国资源和劳动力价格的优势,该产品的进口也就逐步让位于本国自己生产了。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规模经济的利用以及廉价劳动力的优势本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不断上升最终实现这种产品的出口达到了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目的。
赤松要的发展理论”最初是基于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增长奇迹,对一国工业化进程的描述。20世纪70年代东亚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快速工业化及经济发展奇迹,不仅为“雁型发展理论”提供了新的实例,而且引发了对东亚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出现的集群现象及其传导机制的研究,从而使雁型发展理论得到发展,形成了描述区域经济发展及其传导机制的“雁阵模式”理论。
雁阵模式不同于雁型发展理论,后者是描述一个国家的工业化过程特征,雁阵模式则是描述群体国家工业化过程之间的关系。飞行雁阵的形态有头雁及后续跟进的阵中、阵尾雁群,其空气动力学原理表明了这种群体行为模式的科学性。东亚经济及工业化的雁阵发展模式同样有其自身的经济规律和科学性。
2. 东亚经济雁阵发展模式的基本特征
东亚经济雁阵发展模式是在20世纪70-80年代逐渐形成的。日本是东亚经济发展雁阵的头雁,起着带动东亚经济发展的核心作用。紧随其后的是70年代实现经济迅速发展的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或经济体(NIEs),构成雁阵的中部,雁阵尾部是中国和一些东盟(ASEAN)国家。东亚经济雁阵发展模式主要有如下基本特征:
(1) 日本为领头雁,不仅是雁阵中经济总量最大的经济体,而且经济保持较高增长速度。处于雁阵中部的NIEs基本完成工业化,经济中等发达水平,处于雁阵尾的发展中国家经济相对落后,有的工业化刚刚起步。
(2) 日本是雁阵各国贸易的中心,其国内经济增长产生的动力,通过贸易向东亚国家及经济体传递,带动后者的经济发展。70-80年代日本进口贸易约50%来自亚洲,1/4以上来自东亚。
(3) 形成以日本为核心的梯度分工体系,其中日本以其先进的工业结构占据了雁阵分工体系的顶层,NIEs处于第二梯度,中国及东盟诸国为第三梯度。三个梯度分别以技术密集与高附加值产业资本技术密集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为特征。
(4) 东亚经济雁阵发展模式及阶梯式产业分工体系的形成过程是,战后率先实现工业化的日本,在不断提高自身产业结构的同时,通过贸易和生产转移,将一些成熟并在日本逐渐丧失优势的产业转移到东亚NIEsNIEs则在承接日本产业转移的同时,也将自身的一些正在失去竞争优势的产业不断转移至东盟国家和中国沿海地区。
3. 雁阵发展模式的终结
作为领头雁的日本的经济持续增长,以及雁头至雁尾的梯度产业转移,这是雁阵模式的形成基础和发展动力。前面提到雁行发展模式的基础是各国产业梯度差的存在。这个梯度差正随着各国经济的发展和日本国内经济不景气的影响而日益缩小,客观上造成了雁行模式的逐渐式微。一方面,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已经持续十余年处于萧条和低迷的局面,至今无法自拔,日本经济的黯然衰弱使其在东亚传统雁行分工体系中的领头雁地位开始动摇。另一方面随着东亚各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发展,产业梯度的差距不断缩小,产业转移的规模减弱。东亚雁阵发展模式的基础受到挑战,然而与此同时,东亚却仍是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
于是,后雁阵模式的东亚经济增长能否持续,以及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及其传导机制成了值得关注的问题。
二、 后雁阵时代的中日经济
如果以日本经济失去增长活力为标志划分后雁阵发展模式的起点,后雁阵模式的另一重要特征则是中国进入了伴随产业结构升级的经济高速增长。
(一)日本经济与贸易
1、日本的经济
日本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经济泡沫破灭后,经历了10多年的经济停滞,在那段时期,日本的经济增长率接近零增长甚至出现了负增长,日本业界把这段时期成为日本“遗失的十年

上世纪80年代,由于日本**采用了恰当的产业政策,日本的经济得到快速增长,于八十年代末期一举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位的经济大国,创下了举世公认的经济奇迹八十年代后期是日本经济最辉煌的时期,从上图可以看出,从八十年到九十年代初期日本的经济速度还是相当快的,95年的GDP相当于81年的将近5倍。
但是进入九十年代以,随着“泡沫经济”的破灭,日本经济陷入以通货紧缩为主要特征并伴随阶段性衰退的长期停滞阶段。由图1 可以看出,在1996、1997、1998这三年间,日本出现了连续三年的负增长,99年恢复了正的经济增长,但即使是这样,恢复后的国内生产总值,与负增长前的水平相比还是下降了。这种情况并没有随着新千年的到来而得到缓解,21世纪初期日本经济仍未摆脱负增长的尴尬局面,2001年和2002年的增长率还在-1.1%的水平上徘徊。到了2003年,负增长的局面得到扭转,恢复了正增长,但增长率与日本经济最为辉煌的时代比起来已不可同日而语。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1-3-30 19:40:24
2、日本的对外贸易
        伴随日本经济长期停滞的还有日本对外贸易增长的减缓。从世界角度来看,纵观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至本世纪初期日本的进出口贸易额及其增长速度(表1),我们可以看出日本对外贸易增长遵循的轨迹是在不稳定中的上升曲线,且增长势头在逐渐减弱(见表1)。
表1 日本进出口贸易额及增长速度(1986-2003)   单位:十亿日元
年份        进出口
总额        总额
增长率(%)        进口额        进口额
增长率(%)        从东亚地区的进口额        从东亚地区进口额增长率(%)
1991        74260        -1.40        31900        -5.77        9511        2.643
1992        72539        -2.32        29527        -7.44        9183        -3.448
1993        67028        -7.60        26826        -9.15        8802        -4.152
1994        68602        2.35        28104        4.76        9528        8.242
1995        73080        6.53        31549        12.26        11151        17.043
1996        82724        13.20        37993        20.43        13759        23.381
1997        91894        11.09        40956        7.80        14673        6.642
1998        87299        -5.00        36654        -10.50        13173        -10.220
1999        82816        -5.14        35268        -3.78        13616        3.361
2000        92592        11.80        40938        16.08        16679        22.494
2001        91395        -1.29        42416        3.61        17618        5.632
2002        94337        3.22        42228        -0.44        18006        2.205
2003        98910        4.85        44362        5.05        19393        7.701
        注:东亚国家(地区)包括:东盟国家(不包括老挝),亚洲四小龙(韩国、新加坡、香港和台湾),中国。
        资料来源:根据日本统计局数据整理得出。
        从东亚角度看,客观地评价,日本90年代以前,通过对东亚推行的“雁阵模式”确实对东亚经济增长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也一度因此而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点,其积极作用显而易见。但是从九十年代后,随着日本经济的萎靡不振,日本与东亚各国贸易额,特别是对经济有拉动作用的进口增长速度有减慢的趋势,甚至从香港和台湾的进口额有了不同程度的减少(见图2)。
        图2  日本与东亚各组织、国家(地区)之间的进口贸易额(1981-2003)
           数据来源:根据日本统计局数据整理得出
        由于20世纪90年代国内经济改革和调整不力,不良债权、巨额财政赤字等问题深重,加上人口老龄化等因素,影响了日本经济复苏及长期发展前景,从而使日本现有的经济优势难以转化为带动国内产业创新与发展的力量,使日本国内产业升级及向东亚其他国家和地区转移技术和产业的步伐放慢,影响日本继续扮演东亚经济发展领头雁的角色。同时,日本国内自成一体的产业结构难以继续维持,构成日本产业技术基础的部分产业竞争力已经大大削弱,被迫与其他东亚国家进行水平分工,这一趋势加速了雁阵模式的改变。
(二)中国经济与贸易
1、中国的经济
        在日本经历经济停滞的同时,中国却经历着与日本截然不同的境况。从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到2005年,中国的经济增长率一直保持在较高的水平(见表2),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并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亮点。
        表2 日本、中国经济增长率(%)(1991-2005)
年份        日本GDP增长率        中国GDP增长率
1991        3.4        9.2
1992        1        14.2
1993        0.2        14
1994        1.1        13.1
1995        1.9        10.9
1996        2.6        10
1997        1.4        9.3
1998        -1.8        7.8
1999        -0.2        7.1
2000        2.9        8.4
2001        0.4        8.3
2002        0.1        9.1
2003        1.8        10
2004        2.3        10.1
2005        2.6        10.2
        资料来源: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World Economic Outlook Database
        分析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坚持改革开放的政策方针;(2)根据不同发展时期的特点和需要制定可行经济发展战略;(3)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经验日益丰富,不仅成功抵御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而且保持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4)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各项配套改革,促进了全国社会经济的全面进步与发展;(5)坚持积极的对外开放政策,加强国际经济合作,主动参与国际竞争,对外贸易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相对于中国的经济增长来说,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更加引人瞩目(见表3)。2001年中国进出口总额为5100亿美元,居世界第六;2002年,在全球货物贸易增长不到2%的情况下,中国增长了20%以上,居世界第五;2003年,中国进出口增长37%,仅新增加的进口额就超过上一年进出口增加额的总和,给其他国家带来了11.7%的出口增量,排名居世界第四;2004年,继续以近36%的速度增长,至年底,月度进出口增速已经连续30个月超过15%,其中24个月超过30%。2004年末进出口总值达11547.4亿美元,超过日本,名列世界第三位。提前6年得以实现2001年制订的进出口总额2010年达1万亿美元的中长期规划。
表3      中国进出口贸易额        单位:亿美元
年份        进出口额        进口额        从东亚地区进口额
1991        1357.0        719.1        -
1992        1655.3        849.4        207.18
1993        1957.0        917.4        349.53
1994        2366.2        1210.1        408.25
1995        2808.6        1487.8        491.98
1996        2898.8        1510.5        525.12
1997        3251.6        1827.9        563.80
1998        3239.5        1837.1        559.23
1999        3606.3        1949.3        659.16
2000        4743        2492        868.98
2001        5096.5        2661        893.79
2002        6207.7        3255.7        1132.30
2003        8512.1        4128.4        1646.04
2004        11547.9        5614.2        2195.28
2005        14221.2        6601.2        2522.22
        注:东亚国家(地区)包括:东盟国家(不包括老挝),亚洲四小龙(韩国、新加坡、香港和台湾),日本。其中由于数据缺失,1992、1993年对东亚地区进口额不包括从老挝的进口额。
        数据来源:中国商务部网站http://www.mofcom.gov.cn/以及comtrade数据库数据整理得出
        与日本对外贸易增长的颓势比起来,中国对外贸易的增长则表现得十分强劲。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在对本国经济做出个贡献的同时,也对区域乃至全球经济增长作出了贡献。2003年,中国进出口贸易增长37%,对全球货物贸易增长的贡献率为11.3%,居世界第1位。其次,中国的出口为各国、各地区消费者带来了实惠。三是中国的进口对世界经济的拉动作用日益明显。 目前,中国是世界第三大进口国,进口量占亚洲进口总量的1/5,已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重要出口市场。联合国贸发会议公布的《2004年世界投资报告》认为,中国已成为当前世界经济增长的两大发动机之一。分析现在东亚地区的经济形式,不可否认中国已成为东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日本在其《贸易白皮书》中指出日本充当亚洲经济发展领头羊的“雁型结构”发展态势已经被打破,由于中国的迅速发展,亚洲已进入真正的竞争时代。
        综上所述,从上世纪90年代起,日本与中国的经济状况可以说是截然相反,前者经济低迷,后者经济增长强劲;前者贸易发展缓慢,后者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快速提升;前者在东亚地区“领头雁”的地位受到威胁,后者正在成为东亚经济发展的助推器。那么,日本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与中国这个正在崛起的发展中国家,在东亚经济格局中将处于何种地位,两者对东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将如何发挥和体现,两个发动机之间的关系和影响机制又是怎样的,就是下面要研究的问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3-30 19:40:46
后雁阵时代的东亚经济增长动力
        90年代进入后雁阵模式时代,尽管经历了亚洲金融危机,但从整体上讲东亚各国经济仍保持较高的发展速度(见表4和表5),成为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这在很大程度上仍归功于东亚各国采取的“出口导向型”增长模式。
        表4    1991-2005东盟国家(排除新加坡)经济增长率 (%)
        文莱        柬埔寨        印尼        老挝        马来西亚        缅甸        菲律宾        泰国        越南
1991        3.1        7.6        7        4        9.5        -0.7        -0.6        8.1        5.8
1992        4.8        7.1        6.5        7        8.9        9.7        0.3        8.1        8.7
1993        0.3        4        6.8        5.9        9.9        5.9        2.1        8.3        8.1
1994        3.1        9.2        7.5        8.2        9.2        6.8        4.4        9        8.8
1995        4.5        6.5        8.2        7        9.8        7.2        4.7        9.2        9.5
1996        2.9        5.3        7.8        6.9        10        6.4        5.8        5.9        9.3
1997        -1.5        5.7        4.7        6.9        7.3        5.7        5.2        -1.4        8.2
1998        -0.6        5        -13.1        4        -7.4        5.8        -0.6        -10.5        5.8
1999        3.1        12.6        0.8        7.3        6.1        10.9        3.4        4.4        4.8
2000        2.9        8.4        5.4        5.8        8.9        13.7        6        4.8        6.8
2001        2.7        7.7        3.6        5.7        0.3        11.3        1.8        2.2        6.9
2002        3.9        6.2        4.5        5.9        4.4        12        4.4        5.3        7.1
2003        2.9        8.6        4.8        6.1        5.5        13.8        4.9        7        7.3
2004        0.5        10        5.1        6.4        7.2        13.6        6.2        6.2        7.8
2005        0.4        13.4        5.6        7        5.2        13.2        5        4.5        8.4
        注“-”表示该数据缺失
        数据来源: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World Economic Outlook Database

        表5        1981-2005年东亚四小龙经济增长率(%)
        韩国        新加坡        香港        台湾
1991        9.4        6.6        5.7        7.6
1992        5.9        6.3        6.4        7.8
1993        6.1        11.7        6.3        6.9
1994        8.5        11.6        5.6        7.4
1995        9.2        8.1        3.9        6.5
1996        7        7.8        4.2        6.3
1997        4.7        8.3        5.1        6.6
1998        -6.9        -1.4        -5.5        4.5
1999        9.5        7.2        4        5.7
2000        8.5        10        10        5.8
2001        3.8        -2.3        0.6        -2.2
2002        7        4        1.8        4.2
2003        3.1        2.9        3.2        3.4
2004        4.7        8.7        8.6        6.1
2005        4        6.4        7.3        4.1
        数据来源: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World Economic Outlook Database
        下面从双边层面的数据就东亚的“经济增长发动机”进行分析。为了研究需要,选取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以及泰国这几个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的国家(简称东盟四国)作为东盟国家的代表,选取韩国、新加坡作为东亚新兴工业化国家(东亚四小龙)的代表,从代表两个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团体,分析中日两国通过进口对东亚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中日两国进口对东盟经济拉动作用机制
        二十世纪80年代,日本通过出口对东亚经济的推动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到了二十世纪90年代随着日本经济泡沫的破灭,日本经济和贸易进入发展的低潮期,特别是日本从东亚各国的进口在东亚各国总出口中所占的比例正在逐渐减少(见表6)。
表6    1989-2005日本从东盟4国进口占各自总出口的比例 (%)
年份        印尼        马来西亚        菲律宾        泰国
1991        43.8        18.8        26.6        18.5
1992        -        -        -        -
1993        33.9        16.2        20.9        17.5
1994        32.3        14.0        19.7        18.1
1995        31.3        14.3        19.9        17.9
1996        30.5        15.0        22.0        18.3
1997        27.4        14.5        19.9        16.4
1998        22.2        11.8        15.0        15.3
1999        25.9        12.9        15.1        15.2
2000        26.4        14.8        18.9        15.4
2001        26.4        14.6        20.0        15.9
2002        24.8        11.9        18.6        15.4
2003        27.0        12.0        19.5        14.8
2004        29.0        11.2        20.8        14.7
2005        24.3        10.4        18.7        14.1
        数据来源:  根据comtrade数据库整理得出
        而与此同时,上世纪九十年代后,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的对外贸易发展迅猛,特别是近几年中国已经成为东亚各国主要的出口对象,对中国的出口占东亚各国总出口的比例正在逐渐提高(见表7)。
表7  1991-2005中国从东亚各国进口占东亚各国总出口的比例 (%)
年份        印尼        马来西亚        菲律宾        泰国
1991        4.82        2.34        1.48        1.48
1992        4.58        2.04        1.58        1.31
1993        3.99        2.30        1.87        1.62
1994        3.97        2.76        2.02        1.91
1995        4.52        2.81        1.58        2.85
1996        4.58        2.86        1.82        3.40
1997        5.00        3.17        1.30        3.24
1998        5.04        3.65        1.74        4.50
1999        6.27        4.27        2.59        4.76
2000        7.09        5.58        4.40        6.37
2001        6.90        7.05        6.05        7.24
2002        7.89        9.88        9.14        8.22
2003        9.41        13.36        17.41        10.99
2004        11.19        14.37        22.83        11.99
2005        9.85        14.25        31.22        12.71
数据来源:同表5
        从表5和表6可以看出,中日两国对东盟四国的出口占各国总出口比例的变化趋势是相反的。但从图3来看,东盟四国对中日两国的出口额从绝对量上来说都是逐渐增长的,而东盟四国的GDP的变动趋势与两国出口额的变动趋势大致相同。也就是说,中日两国的进口对东盟国家的经济增长仍然有着促进作用,但日本通过进口拉动经济的作用在逐渐减弱,而中国通过进口拉动经济的作用在逐渐增强。
        我们已经从直观上了解了中日两国进口与东盟四国GDP之间的关系,下面把研究区间分为1991-2005,1991-1995,1996-2000,2001-2005四个时间段来分析中日两国进口额与东盟四国GDP 之间的相关性。这里我们运用EVIEWS计量软件进行运算。用ASEANGD表示东盟四国的GDP总值,CHNIM表示中国的进口额,JPIM表示日本的进口额。计算结果如下(见表8、9所示):
        表8                  中国进口对东盟四国GDP影响运算结果
        表达式        R2
1991-2005        ASEANGDP = 3.856265673*CHNIM + 437.6844847        0.420937
1991-1995        ASEANGDP1 = 57.39388273*CHINAIM1 + 217.0615243        0.979387
1996-2000        ASEANGDP2 = -10.71984126*CHNIM2 + 591.1506158        0.138993
2001-2005        ASEANGDP3 = 6.13848168*CHNIM3 + 343.6439695        0.992211
数据来源:利用IMF数据库和comtrade数据库数据通过EVIEWs运算得出
       
        表9             日本进口对东盟四国GDP影响运算结果
        表达式        R2
1991-2005        ASEANGDP = 8.581762422*JPIM + 147.1085112        0.622200
1991-1995        ASEANGDP1 = 18.37100914*JPIM1 - 134.8562118        0.936430
1996-2000        ASEANGDP2 = 7.881620229*JPIM2 + 170.4209478        0.197923
2001-2005        ASEANGDP3 = 13.24907819*JPIM3 - 100.260614        0.877260
数据来源:利用IMF数据库和comtrade数据库数据通过EVIEWs运算得出
图3 东盟四国出口额与东盟四国GDP之间的关系
       
        注:四国国内生产总值由四国GDP加总得出。
        数据来源:根据IMF数据库和comtrade数据库数据整理得出
        由表7和表8和以看出,从1991年到2005年,中日两国的进口与东盟四国GDP之间通向变动,既存在正相关的关系。由于1996-2000年间发生金融危机,中日两国进口额与东盟四国GDP之间的关系发生扭曲,因此由EVIEWs运算出来的结果拟和度较低,但仍不影响两个变量之间的正相关的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进口与东盟四国GDP之间的相关系数越来越高,特别是2001-2005年间,中国的进口与东盟四国GDP之间存在着拟和度很高的正相关,这也就意味着中国通过进口对东盟经济的拉动作用正在增强,而相应的从数据我们可以看出,日本的经济拉动作用仍然存在,但作用正在减弱。
(二)中日两国进口对东亚四小龙经济拉动作用(以新加坡、韩国为例)
        研究完了中日两国进口对东盟国家GDP的影响,下面就来分析中日两国进口对发展水平较高的东亚“四小龙”国家经济增长的影响。首先还是来看,中日两国进口额及其总和与韩国新加坡两国GDP之和间的关系。
中日两国与韩国的双边贸易
        如图4 所示,从总体趋势看韩国GDP几乎与中日两国从韩国进口额的变动是一致的,也就是说,中国韩国进口(用CHNIM1表示)日本从韩国进口(用JPIM1表示)以及以及中日两国进口额之和(用CHNJPIM1)对韩国经济(用KOREAGDP表示)的影响是很大的。用EVIEWs软件计算得出如表10所示:
表10      中国、日本及中日两国自韩国进口额与韩国GDP的关系  (1991-2005)
        表达式        R2        F统计值
中国进口额        KOREAGDP = 0.5202721648*CHNIM1 + 380.8508454        0.792615        45.86326
日本进口额        KOREAGDP = 3.175684984*JPIM1 - 19.01796377        0.824894        61.24066
中日进口额        KOREAGDP = 0.4795508174*CHNJPIM 1+ 307.6231976        0.834069        65.34586
数据来源:利用IMF数据库和comtrade数据库数据通过EVIEWs运算得出
        图4 中日两国进口额与韩国GDP之间的关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3-30 19:41:12
数据来源:根据IMF数据库和comtrade数据库数据整理得出
        从表10可以看出,中国进口额、日本进口额以及二者之和与韩国GDP之间,均存在正相关的关系,且拟和度较高。这也就意味着,中日两国的进口对韩国经济的增长有较强的拉动作用。
中日两国与新加坡的双边贸易
        如图5 所示,从总体趋势看新加坡GDP几乎与中日两国从新加坡进口额也有着较强的正相关性,也就是说,中国从新加坡进口(用CHNIM表示)以及日本从新加坡进口(用JPIM表示)对新加坡经济(SINGGDP表示)的影响是很大的。用EVIEWs软件计算得出如表11所示:
        图5中日两国进口额与新加坡GDP之间的关系
       
        数据来源:根据IMF数据库和comtrade数据库数据整理得出
       
表11     中国、日本及中日两国自新加坡进口与新加坡GDP的关系(1991-2005)
        表达式        R2        F统计值
中国进口额        SINGGDP = 0.3131155784*CHNIM2 + 66.86518339        0.651099        22.39373
日本进口额        SINGGDP = 1.370484356*JPIM2 + 9.332939571        0.717496        33.01710
中日进口额        SINGGDP = 0.3385738221*CHNJPIM2 + 45.66171783        0.813995        56.89065
        数据来源:根据IMF数据库和comtrade数据库数据整理得出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同韩国的情况类似,中日两国从新加坡的进口与新加坡的GDP之间的关系由也存在拟和度较高的正相关关系,说明中日两国对新加坡的经济均有拉动作用。
        观察所有运算结果,发现中日两国进口额之和与各国经济的相关程度要高于中日两国作为单个国家的进口与东亚各国经济的相关度。综上,当今的东亚经济增长,有日本和中国两个“发动机”,而日本的推动作用这在减弱,而中国的作用却在增强。一国对中日两国的出口额对该国经济增长的解释程度很高,两者存在正相关的关系。
二○○六年十一月九日
中国世界经济学会2006年征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3-30 19:54:14
学习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2-17 16:07:16
好的,学习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