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跨学科讨论区 哲学与心理学版
12455 2
2011-03-30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时空曾出现过无数的智人贤士,他们以他们的智慧,改写着世界的历史,推动着人类文明的的进步。这其中最重要的是“希腊三圣”: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和“中国三圣”:孔子、老子、墨子,他们分别是西方文明和东方文明的的奠基人。本文拟从思想和文化传承的角度对他们做以简单的评介,其中一些观点纯属个人行为,不当之处请同仁们批评。      苏格拉底(前469年—前399年):这个鼻子扁平,眼睛突出,嘴唇宽厚,个子矮小的丑陋的雅典人,一生过着艰苦的生活。即使严寒酷暑,他都穿着一件普通的单衣,甚至在雪地上也不穿鞋,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奇人在哲学西方史上,开创了人本主义的先河:“认识你自己”这一由对人的智慧的探究而生发出来的对人的自我生命的意识醒示,标着着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他的寓言式的“麦穗”告诉人们:人要不断的省视自己,并随时抓住你身边的所有,你就会得到了幸福,真正的幸福是人的灵魂的自我愉悦。苏格拉底通过对人的生命的深刻洞悟,引发出了一种新的生活态度、生存方式:人活着首先要解决自己面临的生存问题,每个人都会遇到各种境遇,或得或失,或喜或悲,甚至苦难和死亡,都要坦然面对,他说“对哲学家来说,死是最后的自我实现。是求之不得的事,因为它打开了通向真正知识的门。灵魂从肉体的羁绊中解脱出来,终于实现了光明的天国的视觉境界”。正是这种基于对生与死的思考,形成了苏格拉底式的生命的智慧,它对于后来的人本主义思潮产生巨大影响。对于人的生存方式,他提出了德是最高的善的思想:人活着就要探讨人生的目的和培养自己的善德。人们应该认识社会生活的普遍法则和“认识自己”,德行的完美所必需的是知识,是人的最高的生活目的和至善的美德,因此,面对死亡前的种种可以逃生的善意劝告,他都婉言拒绝,因为他要履行他的忠于法律的道德教义。所以他既是自己道德的创造者,也是蒙难者,固执的犬儒意识使他把自己的生命付诸毒鸩。
     苏格拉底是一个优秀的教育家。他的教育理想是:教育要培养人的美德,教人学会做人,成为有德行的人。在教学的方法上,他通过自己的教育实践,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法——“苏格拉底方法”(他自己称之为“产婆术”):教育要为人的思想接生,要引导人们产生正确的思想,这种启迪智慧,激发潜能的人本主义教育理念对今天的教育仍产生着积极影响。
     柏拉图(前427——前347)柏拉图是在西方思想史上起奠基性作用的人物,这位苏格拉底的得意门生在他老师那里获得了不少生存的智慧,但他对师傅的的超越更多是充满幻想和谬误。柏拉图是一个虚幻主义者,这种虚幻在他的《国家篇》有详尽的展现,诸如**结构的设置,人们在这个国家内的生活方式等等充满了神话色彩,但这种浪漫的构想只是子虚乌有的乌托邦,比如最简单的婚姻,家庭问题:他的设想是大家有共同的妻儿、人们彼此兄弟相称,妻子由**分配......这对今天的自由主义者来说是无论如何也不能接受的,但他对后来基督教义的诞生却产生了巨大影响,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想也受到它的影响,我们不想对人类早期的理想的社会模式的设想进行过多地指责,因为理想总是美好的,人类社会究竟最终向何处,谁也不清楚,也许去理想的天国寻找答案是最省事的捷径。
   柏拉图的理念论具有浓重的唯心主义氛围,但直到今天我们的思维还在沿着柏拉图路线运行,比如对人,美,丑,诗,天理等等概念的诠释,许多我们解释不清楚的东西我们都会以一种模糊的,抽象的,整体或板块思维的方式对之进行处理.如果我们说“人就是人”、“美就是美”,这等于没说,但柏拉图却说它是正确的,因为那些我们说不明白的东西,其实它本身就是一个概念、一种理念,它所显示的是事物的共相,而不是一个个体,个体代表不了整体。我们感兴趣的是他的“洞穴”理论:捆在洞穴里的人认为影子是真实的,而真实的东西是在阳光照耀下的真是存在。但柏拉图怎么会把阳光照耀下的真实存在喻为理念呢?
    至于他的灵魂不朽论,我认为是对苏格拉底灵魂理论的曲解或者是误入歧途,因为在苏格拉底那里灵魂是人的精神世界,而他所谓的死后灵魂的快乐,也只是活着的时候的一种心理感受,可是到了柏拉图那里却成了死后的魂魄永在,我们不知道柏拉图提出这一说法的初衷。但他的理论却在各门宗教那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并至今还影响数以亿记的人的生活。
    柏拉图对教育的贡献是非凡的,他创办了学校,在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完整的学前教育思想并建立了完整的教育体系,并首次把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引进课程,还在苏格拉底提问教学法的基础上,提出了沉思,反思法,对于启发学生动脑,动手,动手的实践学习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西方文明的发展柏拉图功不可没。
  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谈亚里士多德不能不谈他的这句名言,因为在西方思想史上他的突出贡献是不断修正超越他老师柏拉图的观点使一些理论更加合理化。对柏拉图的理念论亚里士多德指出:“任何一个共相的名词要成为一个实体的名词,似都是件不可能的事。因为……每个事物的实体都是它所特有的东西,而并不属于任何别的事物;但是共相则是共同的,因为叫做共相的正是那种能属于一个以上的事物的东西”由此提出了“实体”与共相的区别:实体是具体的“这个”,共相是“这类”,这对柏拉图是一个巨大的超越。
     在对待柏拉图的灵魂不朽论上,亚里士多德说“灵魂与它的身体是不可分”,身体不复存在了,灵魂也随之消失,身体与灵魂的关系即质料与形式的关系:“灵魂必定是在一个物体的形式的内部就潜存着生命的那种意义上的一种实质。但是实质是现实,因而灵魂就是具有上述特征的身体的现实”这就使他的思想有了更多的唯物论的成分。从某种意义上说他的这一思想也是对柏拉图的灵魂不朽论和后来基督教义的否定,这也难怪在柏拉图的晚年师徒二人的思想发生严重分歧。
      在伦理学上亚里士多德一反柏拉图的苦行主义和神秘主义思想,指出“人类的善,是灵魂在一个完美的生活里依照德行而活动”幸福就是有德行的活动,这种活动是一种实践活动。每个人都具备善的德行,因此都有获得幸福,快乐的权利。尤其是哲学家的活动是为人的灵魂寻找出路,是一种近似神的崇高行动,因此,哲学家是最幸福的人,最快乐的人,这种观点对于那些陷于自己的孤苦灵魂不能自拔的的所谓哲人不能不起到省示作用。但是,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国家学里的等级观念为人类不平等提供了理论基础。
      在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里,他激烈的批判了柏拉图的乌托邦,主张国家可以划分为一个个个体,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这样人们更有一种责任心和亲情感,如果把女人和儿子作为公共财产,人们就会时却这些情感而对一切都会漠不关心,这种家庭制的的倡导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对柏拉图群婚状态下男女精神相悦的爱情观的否定。
     亚里士多德对人类的卓越贡献是他把各门学科进行分类并进行了详尽的著述,并在他的学校里进行具体的教学实践,这对于西方自然科学突飞猛进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1-3-30 21:11:58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 孔子几乎是和苏格拉底同时代的人,他是东方文明的奠基者,他以他的言行实践了一个学者对自我人格的完成和对理想社会的期盼。        孔子是东方人本主义的创始者。面对天下无道,礼坏乐崩,人的灵魂四处漂泊无以安顿的现实,他勇敢的担当其拯救人类和社会的重任,通过自己一生的不解追求确立了以往圣人格为标准,在现实中不断完善自己的理想人格。“志于道,据于德,依仁,游于艺。”德成于心而显仁于性,面对惨淡的人生却不失其志而是以乐观的态度应对随时到来的困难和厄运,从而形成了自己的审美的人生,求索的人生。孔子的不断自我完善的独立人格和对人的灵魂归宿的寻找过程,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在特殊文化环境里的不断超越自我走向圆满的心理生命历程,其楷模作用不可估量。
        孔子的政治理想是“克己复礼”,“还百姓以礼,归天下以道”,让人心,社会回归到尧舜时代那种种自然自足的自然状态,“存天理,灭人欲”,人们在自然之道的运作下过着无私无欲的自然生活,这种田园牧歌般的理想社会一直是孔子的梦想。原因是天下的失道,人的教化的失位,使社会这辆马车越来越远的偏离它应有的轨道,于是更坚定了他誓志教育,用新的教化挽救人的灵魂,收拾破碎旧河山的决心。
        孔子的教育思想就是通过仁爱的道德教化,弘扬人的优良品德,确立自强不息的人格精神,为理想的社会提供有用的人才,于是他私人办学,带领学生游说四方,接触社会现实,在对现实的感悟之中,提高学生的人格,提升他们的生命境界,为拯救社会寻找医治之方。他的“有教无类”公平的教育理念和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至今还被我们的现代教育所延用。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哲学是早熟的哲学,他一出现就把人的终极价值投射到人自身而不是茫远的天空和来世的复活。因此,在孔子的哲学里没有神鬼的概念,他把对人的生命的归宿牢牢的存放在现实的修炼和奋斗中,具有强大的实用价值。而今天那些学者把中国近现代科学文化落伍的原因归咎于中国没有宗教的观点是很浅薄的,因为天国是不存在的。如果把一个不存在的东西奉为神圣并为之穷尽一生是愚蠢的。
       老子(前60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 在中国思想史上,老子和孔子是两朵并蒂的奇葩共同绽放在肥沃的人的身存的沃土上,与孔子的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相应成趣的是老子的无为而为的生命的智慧,它们构成了人的生命舞台上的两道亮丽的生命风景,并直接导引着中国人的生存方向: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人可以根据自己对生命的理解确定自己的生存模式。在老子看来生命是一个从无到无的过程,生命本身就是一个从生到死的短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人不应该把自己的生命的有限能量无谓的耗散在不必要的功名利禄上,因为那一切都是空虚的,都是身外之物。真正属于人的生命自身的是自己的肉体存在,因此只有摆脱一切生命的喧嚣把自己投放在自然中去,于天地齐一,从而达到一种“天人合一”的自由境界,人们才能活得轻松自在。因为人是自然之子,自然的根本属性是自然之道,这个“道”是一种不可言说的自然规律,它的特点是是其所是,自然而然。因此人应该顺应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共处,使天,地,人共同处在一种混沌无欲状态中,这样才能体现人的本真存在。于是,他激烈的批判了儒家的仁,义,礼,德等道德教化“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老子》三十八章)他认为:最高的礼义仁德就是无为而为,是一种自然,自觉的超越于现实困顿之上的生命本真,而各种人为的礼义道德都是对生命的附加,都不是真正的。于是他主张人和社会都应“绝圣弃智”“绝仁去义”“复归婴儿”,从而达到生命的本真。
       老子的思想源于他高屋建瓴的宇宙观,他是中国第一个站在地球上而仰望宇宙,具有强烈的宇宙意识的思想家.,.站在渺小的地球上,遥望茫远无穷的星空,人如一个渺小的浮尘不足挂齿,在这个世界上唯一本真的永久存在就是自然,是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道的无限与人生的有限构成一种不可克服的生存矛盾,自然之道的神秘莫测,对人来说永远是一个不可破解的谜。人在自然面前永远是无能为力的,既不能破解它,也不能改造它,只能顺应自然之道去完成自己毫无疑义的一次生命旅程,清心寡欲,与世无争,无为而为。“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一切努力都是徒劳无益的,人只能顺应自然规律,听命于命运的安排默默的承受生命之痛。别无他途。我们不知道老子由他的宇宙观而生发出来的对生命的感悟是否正确,但他确实给我们许多生命的启迪。
     墨子(约公元前468年~前376年)如果说孔子和老子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两朵并蒂奇葩“一阴一阳之谓道”构成了中国人文精神的独特风景,那么,再把墨子加上就构成了中国思想史上的三驾马车,推动着人文精神的健康发展。如果说孔子之学是君子之学,老子之学是隐者之学,那么,墨子之学就是平民之学。儒、墨、道三家的思想基本上代表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墨家思想之所以没有对社会造成太大影响那是因为儒家思想是为上流社会服务的所以深得统治者的赏识和推崇,道家思想虽然有避世之嫌,但它正好迎合了那些仕途坎坷的士大夫的劳顿厌世心态从而成为他们休憩灵魂的温床,仍然有它的生存空间。而那些从来不被重视的市井之学自然如覆盖在沙尘之下的黄金没有发光的机会。其实,墨子的思想闪烁着许多普通人的智慧的光芒。
        “ 入国而不存其士,则亡国矣。见贤而不急,则缓其君矣。非贤无急,非士无与虑国。缓贤忘士,而能以其国存者,未曾有也”,“爱人利人者,天必福之。恶人贼人者,天必祸之。”,<墨子>开篇就把为君进谏,为平民征得发言权摇旗呐喊,以使当权者听到自己的声音。因为“人无幼长贵贱,皆天之臣也”都能为国出力,都有爱和被爱的权利,只有“兼爱”才能促成社会的和谐发展,然而弱小者的声音,毕竟不是黄钟大吕,不能引得当权者的正听,因此只能成为市井小人孤芳自赏的嬴弱的呻吟。然而,面对“当今之君,其蓄私也,大国拘女累千,小国累百,是以天下之男多寡无妻,女多拘无夫,男女失时,故民少。君实欲民之众而恶其寡,当蓄私不可不节。”的道德败坏如江河日下的残酷现实,作为以天下为己任的仁人志士,目睹此情此情不能不忧心欲焚,呐喊的声音愈喊愈烈,然而当权者却听若罔闻。与孔子的“仁者,爱人”一样,墨子也把普世之爱作为自己思想的核心具有重要的救世价值,因为他的思想更多的是流传在民间,能有更多的机会在百姓中推广。
        墨子著书15卷,大多是谈治国,用兵,做人之道,其中的几章的兼爱,非儒,天志,明鬼,贵义,非乐等都展示了墨子对生活,人生的理解和认识,具有较高的醒世价值。他对儒学的批评和对儒家所倡导的乐感文化的的非难,以及鬼神的理解,都体现了当时许多平民百姓的朴素,实在的人生观,价值观,有很多实用价值。今天我们去读它,仍然感觉到今天的社会仍有当年的影子并能给人以许多联想。他的语言虽然没有《论语》、《老子》那样简练,但那种不厌其烦的欲以让人接受的迫切心理可感可受。他的思维方式更多的接近西方的逻辑思维,这对于改良当时中国人的整体概念思维模式具有重要意义。可惜独尊儒术的官方文化,使它的思维方式没有在中国人的文化生活中生根开花,这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
        
     通过以上对“希腊三圣”和“中国三圣”的浮光掠影的描述,我们不难发现:这些人类先师的思想诞生都是源于他们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理解,诞生于他们自己的生活实践,他们不仅是思想者,还是播种者,因此,他们都是给人类智慧带来火种的普罗米修斯。所不同的是“中国三圣”更多的把目光投射在地面,更多的关注人的现世的生存,因此,促成了中国人温文尔雅,敦厚自然的早熟的人格景象,而“西方三圣”在关注人的生存的同时还把目光投向天空,更多的关注自然和科学并重视人的智慧的开发,这也许就是西方自然科学优于东方科学的基础动因。其次,他们缜密合逻辑的思维方式更早的训练了西方人的思辩能力,这就使得西方思辨哲学家层出不穷,而东方人的整体思维、板块思维更多的锁定了人的思维空间的,限制了人的思维向外拓展和发散。究其原因,除了特殊的地理环境外,人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对人的综合素质的提升都有重要影响,这些在比较哲学工作者那里都有详尽的分析,这里不再赘述。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3-30 21:41:19
为什么现代社会就没有所谓的“圣人”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