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7170 31
2011-06-01
亚里士多德与黑格尔关于对立统一学说的比较研究 [06-21]
作者:姚定一

在西方哲学辩证法发展的历史星河中,亚里士多德和黑格尔是两颗明耀的巨星:一个是古希腊自发辩证法高峰上的皇冠,一个是德国古典哲学唯心辩证法上的魁首。两颗巨星遥相呼应,构成西方哲学发展史上两个超越感应的光环。恩格斯把亚里士多德誉为"古代世界的黑格尔",并且还指出:"辩证法直到现在还只被亚里士多德和黑格尔这两个思想家比较精密地研究过。"[1](466页) 亚里士多德和黑格尔的辩证法涉及的范围十分广博,以致在各人所处的历史时代构建成了包罗万象的体系。但是,深究他们两人之所以能够成为两种辩证法形态的代表,其根本原因在于他们以各自特有的方式触及到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探索了辩证法本质的深层结构。列宁在《谈谈辩证法问题》一文中曾作了深刻的概括:"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它的矛盾着的部分的认识"是辩证法的实质和它的主要特征。黑格尔是这样提问题的,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也经常在这周围兜圈子。为了进一步深入把握辩证法的理论实质和总体特征,扩展唯物辩证法的理论体系,比较研究亚里士多德和黑格尔关于对立统一的学说是有重要意义的。

一、一个人使人类困惑的思维之谜:矛盾是否真实。亚里士多德和黑格尔从不同的入口抓住了对立统一。

古希腊爱非斯的晦涩哲人赫拉克利特在西方哲学史上第一次明确地表述了事物的矛盾,即对立面统一的思想。他说:"我们踏进又踏不进同一条河,我们存在又不存在。"[2](23页)

赫拉克利特的思想象一道划破长空的闪电强劲地震动着人类的思维,启开人类的智慧之窗。但格言警句似的哲理却未经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有力论证,因此在往后的发展中出现了相对论和诡辩论的逆流。赫拉克利特的弟子克拉底鲁以及埃利亚学派的巴门尼德、芝诺等人相继举起了砍杀赫拉克拉利特的长刀,战争围绕着"矛盾是否真实"的问题紧张进行。芝诺以他的"两分法"、"飞矢不动"、"阿基里斯追不上乌龟"的著名诡辩一时稳握胜券,似乎矛盾是不真实的,对立统一是一种主观幻想。

亚里士多德站在这样的历史入口,以他特有的智慧和博学审视这场思维的苦斗,他的思维也经历了一场阵痛和难产。他一方面跨入了反对赫拉克利特的行列;另一方面又从不同的入口抓住了对立统一。这是一种矛盾,然而却是十分真实的。他指责赫拉克利特,说:"传闻赫拉克利特曾说'同样的事物可以是亦可为非是',这是任何人所不能置信的。"[3](60页)批评赫拉克利特的辩证法,说"辩证家与诡辩派穿着与哲学家相同的服装","哲学在切求真知时,辩证法专务批评;至于诡辩术尽管貌似哲学,终非哲学。"[3](60页)

> 可否据此认为亚里士多德就反对事物的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法则呢?当然不能,因为事情是复杂的。应当说事物对立统一规律的确立在辩证法发展史上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探索过程。赫拉克利特的格言警句虽然处处显示天才的光辉,但形式逻辑和辩证思维在赫拉克利特那里并没有明确的分野。亚里士多德是形式逻辑的创始人,他十分清楚地看到古希腊哲学之所以受到诡辩派和相对主义袭击而无法自拔,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由于在思维的过程中不遵守形式逻辑的规则。所以在形式逻辑的范围内亚里士多德举起了反对赫拉克利特的旗帜,十分强调事物质的稳定性和概念的确定性,认为不能说一个东西是"这样又不是这样"。没有充分的事实说明亚里士多德反对赫拉克利特的"对立统一"学说。恰恰相反,亚里士多德对事物的内部矛盾,即对立统一的学说作了认真的探索。在这里可以明显地看到亚里士多德与黑格尔选取了不同的入口,也就是辩证思维的不同突破口。

唯心辩证法大师黑格尔在论证他的"对立统一"学说时,是从直接攻击形式逻辑,特别是它的同一律"A=A"时开始的。黑格尔指出形式逻辑的同一律"A=A"确立的是一种"抽象的同一性",它是不包含内在差别的,因而具有空洞、孤立、静止的特性。辩证法则要求把握"具体的同一性",即在自身中包含内在差别、内在矛盾的同一性。这种"具体的同一性"的充分完全的开展就是黑格尔的对立统一体系。所以黑格尔对赫拉克利特的思维推崇备至,说:"[像在茫茫大海里航行],这里我们看见了陆地;没有一个赫拉克利特的命题,我没有纳入我的逻辑学中。"[4](295页)

亚里士多德则另辟蹊径,他绕过赫拉克利特提出的在当时无法从科学上充分证明的命题,而直接从形式逻辑的判断入手。但是,在对判断的深入研究中亚里士多德却从形式逻辑的疆域中挺拔而出,进入辩证思维领域,亚里士多德关于判断的理论--主词和宾词的关系,实际上是被当作对立统一的关系而把握。亚里士多德明确地指出了逻辑系词的辩证性质,指出主词与宾词既有区别又相互同一。"苏格拉底是人"就意味着"个别"就是"一般"。列宁在《谈谈辩证法问题》一文中指出这就是Aristoteles. Metaphysik(即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一书中的辩证法。[5](409页)并指出:"这就是说,对立面(个别跟一般相对立),是同一的:个别一定与一般相联系而存在。"[5](409页)

黑格尔的"对立统一"学说,从攻击形式逻辑抽象的"同一性"开始,确立了"同一本身就是绝对的非同一"[6](32页),引出差异、对立、矛盾的系列。从而达到"一切事物本身都自在地是矛盾的"这一命题,并把它规定为把握真理的途径,指出:"真理只有在同一与差异的统一中,才是完全的,所以真理唯在于这种统一。"[6](33页)

亚里士多德从研究判断的主宾关系入手,不仅把握了人类思维从个别到一般和从一般到个别的辩证运动,而且也揭示了"同一"和"差别"的对立统一,并从同一和差异进到对立。亚里士多德指出:事物并非绝对相同,"各有所同而不是悉数相同"[31](96页);相似而不是绝对相同;说事物相"异"必需一事物与另一事物之间具有某些方面的差异,所以"异用于…那些事物虽各有别,而在某些方面仍有所同的。"[3](96页)而最大的差别亚里士多德称为"相对"[3](97页),或称之为"对反",也就是说对立就是最大的差异。

比较亚里士多德和黑格尔关于"同一"和"差异"的理论,我们看到这两位大师在辩证法最基本范畴的研究中,对构成辩证法基础的两块主要基石的内涵作了大致相同的规定:其一是他们寻求的不是"抽象的同一"而是包含差异和联系的内在同一;其二,差异本身是"对立"(亚里士多德)和矛盾(黑格尔)的一个环节。明确这两点对于理解辩证法的本质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是坚持"抽象的同一",还是"具体的同一"是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分水岭,列宁说:"辩证法是一种学说,它研究对立面怎样才能够同一,是怎样(怎样成为)同一的…。"[5](111页)而是否坚持"差异就是矛盾"也是区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标准之一。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指出:"世界上的每一差异中就已经包含着矛盾,差异就是矛盾。"这一科学论断既是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实践经验的理论概括,也是对辩证法发展史的理论概况。

那么为什么亚里士多德和黑格尔探索对立统一规律选取了不同的突破口呢?这与他们各自所处的理论思维的环境和条件有关。亚里士多德以前的古希腊哲学,探讨的一个主要问题是"一"与"多",也就是"个别"与"一般"关系的问题。柏拉图的"理念论"就是对"一般"与"个别"关系的唯心主义方式的思考,亚里士多德批判柏拉图的"理念论"也是从个别与一般的关系入手的。个别与一般的关系在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中不仅具有本体论意义,也具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意义。所以从个别与一般的关系入手去探索事物的对立统一关系也就是亚里士多德哲学题中应有之义。列宁认为从这里"发现辩证法一切要索的萌芽"不仅是"人类全部认识所固有的",而且是"自然科学"向我们揭示的,是完全合符科学思维路径的。[5](410页)

至于黑格尔采取攻击形式逻辑的同一律开始,对"对立统一"学说进行阐述,则是由于黑格尔辩证法诞生的前晚,欧洲哲学被形而上学思维方式所统治。这种思维方式的重大特征就是采用片面、孤立的方法去思考一切。认为在两个矛盾的判断中只有一方为真,别一方为假,是就是"是",非就是"非","非此即彼";把形式逻辑的同一律上升为世界的绝对的规律。康德的"二律背反"虽然给了这种思维方式以沉重的打击,但是康德认为"二律背反"只是主观幻相,不承认矛盾的真实性。因此,黑格尔继康德之后在探索"对立统一"时,不能不从形式逻辑的同一律开刀把它从世界观的宝座上拉下来,恢复它知性逻辑的应有地位。而理性的即辩证的思维正在于意识到"对象作为相反的规定之具体的统一。"[7](133页)

条条大道通罗马。亚里士多德和黑格尔这两位辩证法大师从不同的入口,同样达到"对立面的统一",达到对矛盾的认识和把握。这说明矛盾是真实的,无论古代的芝诺否认矛盾的诡辩、近代的康德认为"二律背反"只是主观的幻相都是违背理性的,是人类思维的错觉和迷误。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1-6-1 21:46:31
二、亚里士多德强调在"事物对立面的对立"中把握对立面;黑格尔强调在"事物对立面的统一"中把握对立面。

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基本规律,而"对立"和"统一"又是构成这一规律的两个基本范畴。"对立"和"统一"既相互对立,又相互渗透。发展既是对立面的斗争,又是对立面的统一。

应当说,无论在亚里士多德那里,还是在黑格尔那里,他们都既看到了对立面之间的"对立",也看到了对立面之间的"统一",看到了"对立"和"统一"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但是由于这两位大师所处的时代不同、理论思维的环境不同,他们在对"对立统一"的探索中又各自有所偏重。从总体上说亚里士多德着重研究了事物之间的"对立",着重强调从"事物对立面的对立"中把握对立面,把"对立"范畴规定为辩证法的最基本范畴。在《范畴篇》第十章中,亚里士多德区分了四种意义的"对立":"(1)相关者的相互对立;(2)相反者的相互对立;(3)缺乏者和实有者的对立;(4)肯定命题与否定命题的对立。"[3](38页)后来在《形而上学》一书第五卷第十章中,亚里士多德在上面四种意义的"对立"上又加上了两种,即"生成和消解所从发生和所向演进的两端"及"一切事物的质性,其两极可涵融于同一事物中而不能同时出现的。"[3](96-97页)

亚里士多德关于"对立"六种含义的区分可以说明客观世界中最广泛的"对立"现象。"对立"的多样性是亚里士多德在其全部哲学著作中探索的主要课题之一。例如物理学上的运动和静止、重和轻、光明和黑暗;生物学中的健康和疾病、生与死、雌与雄;数学上的正与负、奇与偶、直线与曲线;伦理上的好与坏、勇敢与懦弱、正义和非正义;哲学上的存在与非存在、形式与质料、潜能与现实,等等。

亚里士多德在确认对立的多样时不仅只停留于现象的思考,而且深入事物的本质,把它上升到本体论的高度,确认对立的普遍性。他说:实体(Substance,或译本体)最突出的一个标志是"当它保持着自己同一性的时候,却同时能容受相反的性质。"[9](315页)

从亚里士多德对"对立"范畴的界说和阐明中,我们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到他是把"对立"范畴作为辩证法的最普遍的范畴而把握。"对立"范畴在亚里士多德辩证法体系中具有总体性性质,它既是亚里士多德辩证法体系的逻辑起点,也是这一体系的逻辑基项。矛盾(即肯定和否定)的对立,只是对立的一种形式,对立双方不同时出现,就是矛盾。

应当客观地说,亚里士多德把"对立"范畴规定为辩证法的最普遍范畴时,这"对立"的形式也在自身中包含着对立面之间的联系和转化。没有大就没有小,没有生就没有死,没有冷就没有热;冷转化热、热又转化为冷;大转化为小,小转化为大。"谐和的事物必然由不谐和的事物产生,不谐和的也由谐和产生。谐和的消失变成不谐和的,也不是变成随便什么的不谐和,而是和谐和相反的状态。"[10](29页)但是也应当说,亚里士多德对"对面统一"的研究尚处于一种萌芽和探索的状态,特别是对"对立面"的转化并没有达到普遍地把握。

在这一点上近代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无疑比"古代世界的黑格尔"高出一头。黑格尔是继亚里士多德之后集对立统一学说之大成的唯一巨匠。在他的一系列著作中(主要是《逻辑学》)从不同的方面对"对立统一"学说作了更为详尽和深入的发挥,创造了矛盾产生、发展和在合题中解决的有关矛盾发展的学说,在西方哲学史上建构了一个辩证唯心论的庞大体系。"对立统一"是这种庞大体系的主干的脊骨。

黑格尔认为亚里士多德是哲学史上"对立统一"最好的见证人,因此,他紧紧抓住亚里士多德的"对立"范畴,并把它引申发展提炼出一个更普遍更概括的哲学范畴--"矛盾",把它作为辩证法的总体性范畴。黑格尔宣称他的《逻辑学》就是要认识和把握矛盾,对"矛盾"作思辩的陈述:"思辩的思维在于思维把握住矛盾并在矛盾中把握自身。"[6](67页)

把"矛盾"规定为辩证法的最根本最普遍的范畴有深刻的理论原因和历史原因。在理论上,黑格尔认为"矛盾"必然是"带有对立面的统一的那种矛盾",与亚里士多德认为的那种对立面不同时出现的"矛盾"根本相反。黑格尔的"矛盾"范畴具有深刻的内在性,"矛盾"表示着事物内部对立的双方在自己的他物中相互映现。因此,黑格尔认为"一切事物都自在地是矛盾的""这个命题比其它命题更加能表述事物的真理和本质。"[6](65页)真理就是矛盾。"天地间绝没有任何事物,我们不能或不必在它里面指出矛盾或相反的规定。"[7](200页)"矛盾则是一切运动和生命力的根源;事物只因为自身具有矛盾,它才会运动,才具有动力和活动。"[6](66页)黑格尔从矛盾的普遍性和事物发展的动力、源泉的角度把"矛盾"范畴规定为辩证法的最根本最普遍的范畴。所以,黑格尔又常常把辩证法称为"矛盾进展的原则",这在理论上就能更准确地把握和表征辩证的实质。

在历史上,黑格尔把"矛盾"规定为辩证法的最根本最主要的范畴也是对辩证法史的一个重大突破。在辩证法史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甚至康德都着重强调事物中的对立因素,这就难以最后同形而上学划清界限。柏拉图只强调事物的"对立",因此他的辩证法缺乏"发展和提高"。康德"二律背反"学说可以说是近代辩证思维的发端,但康德也是处处强调事物和现象间的对立,"他没有考虑到建立统一性,并从统一性发展出差别来。"[11](270页)康德的"二律背反"仍然停留在矛盾的对立阶段,没有达到矛盾的统一、过渡和转化,康德仍然没有跳出形而上学的窠臼。黑格尔在康德哲学也是整个西方哲学处于困境的时刻提出对立统一的原理,强调从"对立面的统一中把握对立面",把"矛盾"范畴提升为辩证法的最普遍的范畴,使西方哲学辩证法从困境中立刻重获得蓬勃发展的生机。正是在这种意义上,马克思说"黑格尔的矛盾"是"一切辩证法的源泉。"[12](748页)

因此,"矛盾"范畴必然成为黑格尔关于对立统一学说的总体性范畴,它既是这一学说的逻辑基项,也是它的逻辑起点。

至于亚里士多德着重强调在"事物对立面的对立"中把握对立面也是整个古希腊辩证思维的一个显著特点,它历史地积淀在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之中。古希腊早期的自然哲学家阿拉克西曼德最先提出对立物的思想,南意大利的毕达哥拉斯学派较多的谈到了事物之间的对立,他们开列了十组对立面。但毕达哥拉斯学派却没有在这十组对立面之间建立联系,十组对立面之间也缺乏转化,是一些形而上学的固定范畴。甚至被列宁称为辩证法的奠基人的赫拉克利特也过分强调对立面间的对立和斗争,忽视了对立面的统一。因此亚里士多德在总结他以前先哲的哲学思想时,也没能超越这一特定时代的思维,过多地强调从对立面的对立中把握对立面。把对立看作辩证法的最主要最根本的范畴,而把"矛盾"只当作"对立"的一种形式。

在亚里士多德以后,人类思维发生了一次巨大的反复,古希腊自发辩证法逐渐为形而上学思维方式所取代。中世纪以后,在西方哲学发展史上关于"对立统一"的思想除了在个别的杰出的思想家那里曾经闪现出若干天才的火光之外,在哲学发展的主动脉上差不多已经销声匿迹。而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的重大特点就是思考于毫不相容的对立之中。从思维继承关系看,这不能不带有古希腊自毕达哥拉斯到柏拉图,再到亚里士多德思考方式的遗风。而黑格尔哲学"它的最大功绩,就是恢复了辩证法这一最高思维形式。"[1] (59页)而抓住矛盾范畴,主张从"对立面的统一"中去把握对立面,这就是黑格尔哲学恢复辩证法首要的和具有决定意义的步骤。

但是,在黑格尔辩证法取得世界意义胜利进军的同时,也埋藏着这一思维形式终结的种子由于黑格尔过分强调对立面的"统一",他的"对立统一"学说的基本思想是描述一种以"合"为结局的矛盾运动,因此黑格尔的"对立统一"学说最终完成的是封闭的理论体系,辩证法在黑格尔的体系中必然走到发展的尽头。它只有倒过来,形成道尾相接,但在最终意义上是一种自我循环的大圆圈。辩证法大师黑格尔仍然钻进了形而上学的牢笼。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6-1 21:46:48
三、亚里士多德的发展观是通过"由潜能到现实"的转化实现的;黑格尔的发展观是通过"否定之否定"的形式实现的。

辩证法是关于发展的学说,而"对立统一"则是揭示发展的内在机制和源泉,是建立辩证法发展观的最重要的基石。但是发展的动力与泉源和发展的外部表现又不是直接同一的。不同的思想家对发展动因把握可以通过不同形式进行。亚里士多德对发展的把握和对发展动因的揭示是通过"潜能"和"现实"这对重要范畴间关系的阐明而实现的。

关于事物发展的动因问题,泉源问题,早已是古希腊哲学中的一个重大难题。亚里士多德以前的先哲曾经用各种不同的理论来回答这一重大难题:例如恩培多克勤用"爱"和"憎"、阿拉克萨戈拉用"努斯"、柏拉图用"神"。他们的共同点是用事物的"外因"来说明事物的运动和发展。亚里士多德则一反古希腊先哲的外因论,企图从事物内部寻求事物发展运动的原因。他用"现实"和"潜能"这对范畴从总体上描述事物的运动变化。他认为在事物自身内部就包含运动变化的可能性,这是"潜能";当事物的运动变化一经展开,就由"潜能"变为"现实"。他说"潜能<能>,<潜在>的命意(一)动变之源","一般说来,'能'是使它物动变之源(或是将自己当作它物而使之动变)。"[3](100页)这里的"将自己当作它物"实际上是一种内在矛盾,与黑格尔所谓"本身在自身的映现"[6](27页)有相同的涵义。在《物理学》中他还指出:"一切自然事物都明显地在自身内在有一个运动和静止(有的是空间方面的,有的是量的增减方面的,有的是性质方面的)的根源。"[10](43页)

亚里士多德用"潜能"和"现实"来解释事物的运动变化,不仅从这里深入地把握着事物的内在矛盾,把握着由潜能向现实的不断转化,这种转化使动变表现为一个前进运动的过程,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涉及一系列对反概念:原因和结果、质料和形式、可能与现实,必然与偶然,等等。这些范畴都是成对出现,是作为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双方而被把握的。从这里显示出亚里士多德思维的真正辩证性。

黑格尔与亚里士多德不同,在确立"对立统一"是事物前进运动的根源时,他却用"否定之否定"的形式来实现发展。因此在黑格尔"对立统一"的学说中,"否定之否定"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在《逻辑学》里,"对立面的统一"与"否定之否定"相互纠结,在大部分的篇章里"对立面的统一"是以"否定之否定"的形式表现出来的。《逻辑学》所描述的思维的辩证运动,是从"纯有"开始的,"纯有"就是纯粹的无规定和无内容的概念,因此它在自身中就潜藏着自身的"否定",必然向它的对立面"无"转化。"无"虽然是没有内容的概念,但也是一种"存在",这种"存在"使"无"与"有"相互过渡、相互转化--这就是"否定的否定"。这后一次"否定"产生一个新概念即"变易"。黑格尔整个《逻辑学》就是按照这种"否定之否定"的框架构造的。因此,黑格尔特别重视"否定性"范畴,认为"引导概念自己向前的"就是这个"否定的东西","它是概念自身所具有的;这个否定的东西构成了真正辩证的东西。"[13](38页)

无论是亚里士多德用"潜能"和"现实"的观点来说明事物发展,还是黑格尔用"否定之否定"来说明事物发展,他们的发展观都是不彻底的、半途而废的。因为亚里士多德关于"潜能"和"现实"的理论还带有浓重的唯心主义杂质,这就是亚里士多德企图用"纯粹现实"的"终极因"来说明一切事物发展,因而也就把"潜能"和"现实"的关系形而上学的割裂开来,把它们绝对对立起来。亚里士多德从潜能开始,最后走向"第一推动者",这就使得他的动变说罩上了浓重的神学光环。

亚里士多德最终皈依了神学,这决不是偶然的,因为亚里士多德的辩证法是不彻底的,在他的辩证法中有僵死的东西。这种僵死的东西来源于他还没有科学地掌握对立统一法则。虽然亚里士多德选取了一般与个别的关系论证了事物的对立统一;并以此为突破口,天才地批判了柏拉图的"理念论",严重地破坏了唯心主义的基础。但亚里士多德也没有真正弄清"一般"和"个别"的对立统一关系。他虽然承认"一般在个别之中",反对一般在个别之外,但他又认为在个别之中的一般是先于个别的,决定个别的。这就为唯心主义打开了大门。列宁在读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时就已经概括出一个重要的理论结论:"人类认识的二重化和唯心主义(=宗教)的性已经存在于最初的、最简单的抽象中:一般'房屋'和个别的房屋。"[5](421页)既然一般可以先于个别,决定个别,那么继续往上推溯,这就必定有一个最后决定一切个别的最普遍的一般,这就是"神"。"神学"的藩篱最后扼杀了亚里士多德的唯物论,也扼杀了他的辩证法。

> 至于黑格尔则完全把他的辩证法建立在唯心主义的基础之上,他虽然比亚里士多德更系统更完整地探索和论证了"对立统一",但同样把这一学说更加神秘化了。黑格尔在对立统一学说上散布了重重浓厚的迷雾,以致使人往往看不清辩证法的实质之所在。黑格尔的"对立统一"学说只是"纯概念"的自身发展、自身认识的思辩体系。"纯概念"是一种脱离自然和社会历史的"无身的理性"。马克思指出这种理性"在自身之外既没有可以安置自己的地盘,又没有可以和自己对置的客体,也没有自己可与之结合的主体,所以它只得把自己颠来倒去;安置自己,把自己跟自己对置起来,自己跟自己结合--安置、对置、结合。"用希腊语来说,这就是:"正题、反题、合题。"[14](140页)这里面有多少主观随意性是可想而知的。特别是黑格尔在构造他的辩证法体系时,在形式方面用了更大的功夫,把"对立统一"学说强制地纳入一个个僵化的结构。由于构造体系的需要,黑格尔往往把"否定之否定"看得比事物自身的矛盾性更为重要,把它看成辩证法的"实质和灵魂"。在《逻辑学》最后一章《绝对理念》中黑格尔作了结论:"矛盾思维"虽是"概念的本质要素",但是只有"否定性",才"构成概念运动的转折点。这个否定性是自身的否定关系的单纯之点,是一切活动--生命和精神的自身运动--最内在的源泉,是辩证法的灵魂。"[6](543页)

对于辩证法实质的二重理解是贯穿在黑格尔《逻辑学》中的思维之谜。这说明了两个重要的理论问题:第一,《逻辑学》所展示的"自在"理论体系的"实际内部结构"并没有被哲学家"自为"的把握;第二,在黑格尔那里"对立统一"规律,还没有最终与否定之否定规律分化开来,黑格尔所重视的是"矛盾"的范畴,对矛盾规律的理解还未能达到理想的高度。

> 虽然在黑格尔关于"矛盾"的学说中,不时地"爆发出革命的火光",但这一学说由于过分强调"否定之否定"的公式、强调"矛盾的解决",思维的过程以一切矛盾在"绝对观念"中的调合、消解与告终。黑格尔通过"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达到了最后否定一切矛盾的"合题",他的发展观也就半途而止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6-1 21:47:10
四、简要的结论

通过上述三个方面我们将亚里士多德和黑格尔关于"对立统一"的思想作了一个大致的比较。在这种比较中,首先,我们看到亚里士多德和黑格尔分别从不同的入口抓住了"对立统一"。这说明"对立统一"规律不仅是支配客观世界的主要规律,也是支配人类思维的主要规律,它具有客观性和强制性。历史上不同的思想家可以找到辩证思维的不同突破口,但辩证法的核心却只有一个--即"对立统一"。列宁认为"可以把辩证法简要地确定为关于对立面的统一的学说。这样就会抓住辩证法的核心……"[5](240页)是对辩证法史的科学总结。

其次,我们看到作为辩证法实质的"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及对它的矛盾着的部分的认识。"[5](407页),在历史上也是不断发展、不断丰富、不断深化的。亚里士多德把"对立"范畴规定为辩证法的主要范畴这表现为古希腊辩证思维的重要特点。这时的个别哲学家虽然也看到了对立面的统一、联系和转化,但认为这是一种难题,很难解决,仍处于探索过程中。对于"对立面的统一",列宁指出"希腊哲学家们接近这种思想,但他们没有掌握这种思想,没有掌握辩证法。"[5](416页)只有近代德国的黑格尔才比较深刻地把握了"对立统一"的思想,黑格尔的"矛盾"范畴突出了在"对立面的统一"中把握对立面。但黑格尔的矛盾学说又过分强调了"统一",强调肯定和否定的"合题",而导致黑格尔辩证法的自我封闭。

第三、"对立统一"作为事物运动变化的源泉、动力,可以通过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在亚里士多德那里是"潜能"和"现实";在黑格尔那里是"否定之否定"。但由于两位大师都受唯心主义思想的束缚,这两种形式都未能完全展示"对立统一"的动力作用和对发展的深刻的内在机制。只有把"对立统一"建立在唯物主义基础之上,才能找到完全科学的表现形式。

最后,虽然亚里士多德和黑格尔的"对立统一"学说都存在着严重的缺陷,但在西方哲学发展史上也只有他们两人才系统地探索过"对立统一"学说,并确定一系列辩证思维的主要形式。因此,我们在建构和拓展唯物辩证法的理论体系时也必须进一步开掘这两位大师的理论遗产。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西方哲学原著选读: 上卷.

[3]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3.

[4]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 第1卷,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3.

[5]列宁《哲学笔记》, 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6]黑格尔《逻辑学》下卷,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6.

[7]黑格尔《小逻辑》,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2.

[8]亚里士多德《范畴篇·解释篇》, 商务印书馆, 1986.

[9][古希腊罗马哲学], 北京·三联书店, 1957.

[10]亚里士多德《物理学》,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2.

[11]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 第4卷,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3.

[12]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3.

[13]黑格尔《逻辑学》上卷,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6.

[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6-2 12:03:57
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倾向于—— 一分为二,
黑格尔的观点倾向于—— 合二而一,
毛泽东的观点倾向于—— 一分为二,
杨献珍的观点倾向于—— 合二而一,
相形之下:前者表现的比较积极比较进步,后者表现的比较消极比较退步;……所以我赞同亚里士多德和毛泽东,不赞同黑格尔和杨献珍!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6-2 12:20:31
人类的思维方式确实在很多方面具有二元的对立统一性。比如冷热,善恶等等。
但是这种思维模式并非真实世界具有这种对立统一性。拿冷热对比来说,现实世界中的冷热温度是一个连续变化的过程,并没有什么冷热的二元性。但是人类强加给这种温度变化以二元性后,所谓的对立统一的矛盾似乎就出现了。
我猜想,这就是为什么黑格尔从精神的角度而不是物质的角度展开辩证法的:是人类的精神具有的二元性的辩证法的特点,而不是现实世界普遍具有辩证法的特征

将辩证法形而上学化为辩证逻辑是从黑格尔到恩格斯到前苏联的一系列辩证法学者的梦想,因为不这样,辩证法一定会落入玄学的领域。可惜到现在这个梦想都没实现。

这就是为什么说辩证法与唯物主义扯在一起时,总是不伦不类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2011-6-2 22:31:43
周百五 发表于 2011-6-2 21:54
你别往旁瞎扯。你回答我的问题:假设我眼里的红色与你眼里的蓝色感觉相同,你如何能知道我们对同样色彩的感受不同?
好吧,记住!是你要我回答的啊。。。
我记得某个人说过类似这样的话:正确的提出了问题,就等于解决了一半问题。瞧你提的这个问题!换个提法,一个正常人和一个有色盲症的人。正常人看见的如果是红色,那么,有色盲症的人看见的是绿色。再比如人和狗的色彩感觉,人的色彩感觉非常丰富,而狗的色彩感觉只有黑白两种。这样提问够了吧!包含了你想说明的实质了吧。但是,这又能证明什么问题呢?我上次的回复中说得很清楚,人的(其实动物也一样)感觉器官都是自然界自身差别的感受器和转换器。这些感觉器官把自然界的差别感受到后再转变为对动物机体的相应神经元的刺激,从而在动物的脑中形成不同的形式-----或以声音的形式,或以色彩的形式,或以冷热的形式,或以疼痛形式等等。所以,问题不在于所有的动物(包括人)感觉和印象是不是一样的,问题在于这种感觉和印象自身的差别本身,这种差别就是对外部自然界差别的反应。对于同一种东西,有的动物反应冷,有的动物反映热,有的反映成红色,有的反映成绿色。这是由它们各自的感觉器官本身的构造差异形成的,但是,这种差异并不影响我们所谈及的问题的实质。因为不管他们反应的东西有何不同,也不管他们把反应的东西叫做什么名词,结果都证明自然界本身就包含着差别。而这种差别不论其间有多少层次,当我们的思维截取其中的段落的时候,总能够反映这种差别,并把这种差别同时看作同一物质运动的结果。而这不正是自然界的辩证运动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6-3 04:19:20
哲思 发表于 2011-6-2 22:31
[好吧,记住!是你要我回答的啊。。。
我记得某个人说过类似这样的话:正确的提出了问题,就等于解决了一半问题。瞧你提的这个问题!换个提法,一个正常人和一个有色盲症的人。正常人看见的如果是红色,那么,有色盲症的人看见的是绿色。再比如人和狗的色彩感觉,人的色彩感觉非常丰富,而狗的色彩感觉只有黑白两种。这样提问够了吧!包含了你想说明的实质了吧。但是,这又能证明什么问题呢?我上次的回复中说得很清楚,人的(其实动物也一样)感觉器官都是自然界自身差别的感受器和转换器。这些感觉器官把自然界的差别感受到后再转变为对动物机体的相应神经元的刺激,从而在动物的脑中形成不同的形式-----或以声音的形式,或以色彩的形式,或以冷热的形式,或以疼痛形式等等。所以,问题不在于所有的动物(包括人)感觉和印象是不是一样的,问题在于这种感觉和印象自身的差别本身,这种差别就是对外部自然界差别的反应。对于同一种东西,有的动物反应冷,有的动物反映热,有的反映成红色,有的反映成绿色。这是由它们各自的感觉器官本身的构造差异形成的,但是,这种差异并不影响我们所谈及的问题的实质。因为不管他们反应的东西有何不同,也不管他们把反应的东西叫做什么名词,结果都证明自然界本身就包含着差别。而这种差别不论其间有多少层次,当我们的思维截取其中的段落的时候,总能够反映这种差别,并把这种差别同时看作同一物质运动的结果。而这不正是自然界的辩证运动吗?
----------------------------------------------------------------------------------------------------------------
既然反映的是自然界的差异,你扯什么声音和色彩物理属性。

日常语言的声音和色彩,与哲学角度所说的声音色彩是一回事吗?你听好了,如果你用哲学语言解释声音和色彩,那么自然界不存在声音和色彩。声音是空气震动在人的意识上的反映,色彩是不同波动的电磁波在人意识上的反映。感觉经验与客观实在不是一回事。

你是看不到我的问题吗?我问你的问题不光是问你这种感觉上的差异我问你的是,假如我们俩的视觉感觉存在这种差异,你怎么知道我们的感觉会有这种差异

关于辩证法,我另开一帖,你有兴趣到那里讨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6-4 10:42:57
周百五 发表于 2011-6-3 04:19
哲思 发表于 2011-6-2 22:31
[好吧,记住!是你要我回答的啊。。。
我记得某个人说过类似这样的话:正确的提出了问题,就等于解决了一半问题。瞧你提的这个问题!换个提法,一个正常人和一个有色盲症的人。正常人看见的如果是红色,那么,有色盲症的人看见的是绿色。再比如人和狗的色彩感觉,人的色彩感觉非常丰富,而狗的色彩感觉只有黑白两种。这样提问够了吧!包含了你想说明的实质了吧。但是,这又能证明什么问题呢?我上次的回复中说得很清楚,人的(其实动物也一样)感觉器官都是自然界自身差别的感受器和转换器。这些感觉器官把自然界的差别感受到后再转变为对动物机体的相应神经元的刺激,从而在动物的脑中形成不同的形式-----或以声音的形式,或以色彩的形式,或以冷热的形式,或以疼痛形式等等。所以,问题不在于所有的动物(包括人)感觉和印象是不是一样的,问题在于这种感觉和印象自身的差别本身,这种差别就是对外部自然界差别的反应。对于同一种东西,有的动物反应冷,有的动物反映热,有的反映成红色,有的反映成绿色。这是由它们各自的感觉器官本身的构造差异形成的,但是,这种差异并不影响我们所谈及的问题的实质。因为不管他们反应的东西有何不同,也不管他们把反应的东西叫做什么名词,结果都证明自然界本身就包含着差别。而这种差别不论其间有多少层次,当我们的思维截取其中的段落的时候,总能够反映这种差别,并把这种差别同时看作同一物质运动的结果。而这不正是自然界的辩证运动吗?
----------------------------------------------------------------------------------------------------------------
既然反映的是自然界的差异,你扯什么声音和色彩物理属性。

日常语言的声音和色彩,与哲学角度所说的声音色彩是一回事吗?你听好了,如果你用哲学语言解释声音和色彩,那么自然界不存在声音和色彩。声音是空气震动在人的意识上的反映,色彩是不同波动的电磁波在人意识上的反映。感觉经验与客观实在不是一回事。

你是看不到我的问题吗?我问你的问题不光是问你这种感觉上的差异我问你的是,假如我们俩的视觉感觉存在这种差异,你怎么知道我们的感觉会有这种差异

关于辩证法,我另开一帖,你有兴趣到那里讨论。
=====================================================

呵呵呵!!阁下是不是把我们谈论的主题都搞忘了,我来帮你提个醒哦。
阁下主贴中的主题,也是我们争论的主题是阁下认为在人的思维中或者语词中所表现出来的,或者按照阁下的意思更确切的说辩证法所揭示出来的二元对立系统,在客观存在自然界中是没有的,为此阁下举了三个例子,冷热、声音和色彩。针对这个主题,我在上面的几个回帖中做了详细的答复。如果把我的结论总结成一句话,那就是:人类在语词、思维和感觉上的“二元”差异来自于外部自然界自身存在的差异。
细心的读者会提出一个问题,现实中有很多差异,比如石头和人,你说的差异是否是对立呢?如果是对立,那石头和人如何对立?这个提问提得非常到位,的确提到了关节点上了。不过,我为什么在以前的回帖中没有去提及对立呢?这就是我跟百五先生思维的差别。因为相对于我跟百五先生讨论的主题而言,差异和对立只是一个无关主题的次要问题。我不能像百五先生那样,把一些无关主题的问题提出来干扰我们对主题的考察。

有关主题的答复已经说完了,接下来再谈谈百五先生提出一些无关主题的问题。
1、属性
百五先生多次提到了属性,他认为类似冷热、声音和色彩这些东东都不是客观世界物质的属性,而只是人的意识的反映。真实的是温度的变化、空气的振动和不同波长的电磁波。我一直认为百五先生并不善于思考,因为他的思考总是抓不到根本。当百五先生得出上述这个结论准备发表的时候,我认为总该在发表以前先站在自己的对立面给自己提如下几个问题:
A:意识是不是物质的属性?
B:如果认定冷热、声音和色彩不是物质的属性的逻辑成立,那么,我们凭什么断定温度、振动和波长变化是物质的属性。凭自然科学的研究吗?怎么研究的?研究的方法是怎样的?如果忽略这些研究方法的具体内容,那么,这些研究的共同点就是:通过检测设备--------然后通过操作设备的人的观察和计算。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显然包含了百五先生作出第一种结论的东西。也就是说,百五先生反对冷热、声音和色彩是物质属性的逻辑理由,正是他赞成温度、振动和波长变化是物质属性的逻辑理由。

2、百五先生的又一个问题:
你是看不到我的问题吗?我问你的问题不光是问你这种感觉上的差异我问你的是,假如我们俩的视觉感觉存在这种差异,你怎么知道我们的感觉会有这种差异
呵呵呵~~!如果百五先生去问一个参加视力测试的小学生,那么,他们会非常乐意地告诉他:

医生指着红色问一个小朋友,这是什么颜色?红色!正常。接着同样指着红色问另外一个小朋友,什么颜色?绿色!色盲。接着医生又拿出一面碎花图画问小朋友,里面是什么字?如果回答正确就是正常,如果回答不正确或者看不到里面的字就是色弱。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6-4 10:50:51
[quote]哲思 发表于 2011-6-4 10:42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6-4 10:59:50
[quote]周百五 发表于 2011-6-4 10:50
[quote]哲思 发表于 2011-6-4 10:42
[=====================================================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6-4 11:19:12
哲思 发表于 2011-6-4 10:59
呵呵呵~~~!你是不是又忘记了,不是我想和你讨论哲学问题,而是你想和我讨论哲学问题。这个主贴是我发的,你是跟帖哦~~~!
你所谓的面子请你自己收回,放在我这里我还不知道怎么处理。。。
----------------------------------------------------------------------
有言语冒犯,请多包涵,我为自己的话道歉。我把上面帖子删掉了。

你没看懂我的意思,我最后重复一下我的问题,但是不想继续和你争论了,只把问题列出来,你看下面的字:

                     

我们俩都称左面的“啊”字是红色,右面的“啊”字是蓝色。可是我们的内在对颜色的体验完全相反。你怎么能知道我们的体验是相反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6-4 11:24:18
周百五 发表于 2011-6-4 11:19
哲思 发表于 2011-6-4 10:59
----------------------------------------------------------------------
有言语冒犯,请多包涵,我为自己的话道歉。我把上面帖子删掉了。

你没看懂我的意思,我最后重复一下我的问题,但是不想继续和你争论了,只把问题列出来,你看下面的字:

                     

我们俩都称左面的“啊”字是红色,右面的“啊”字是蓝色。可是我们的内在对颜色的体验完全相反。你怎么能知道我们的体验是相反的。
好的,这样的气氛比较好。。

你说的内在对颜色的体验完全相反是什么意思,请举例说明。。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6-4 11:28:49
哲思 发表于 2011-6-4 11:24
周百五 发表于 2011-6-4 11:19
哲思 发表于 2011-6-4 10:59
呵呵呵~~~!你是不是又忘记了,不是我想和你讨论哲学问题,而是你想和我讨论哲学问题。这个主贴是我发的,你是跟帖哦~~~!
你所谓的面子请你自己收回,放在我这里我还不知道怎么处理。。。
----------------------------------------------------------------------
有言语冒犯,请多包涵,我为自己的话道歉。我把上面帖子删掉了。

你没看懂我的意思,我最后重复一下我的问题,但是不想继续和你争论了,只把问题列出来,你看下面的字:

                     

我们俩都称左面的“啊”字是红色,右面的“啊”字是蓝色。可是我们的内在对颜色的体验完全相反。你怎么能知道我们的体验是相反的。
好的,这样的气氛比较好。。

你说的内在对颜色的体验完全相反是什么意思,请举例说明。。
----------------------------------------------------------------------------
内在的体验相反,就是你看左面字的内在色彩体验与我看右面字的内在色彩体验完全相同。而你看右面字的内在体验色彩体验与我看左面字的色彩体验相同。可是我们都把左面的字的颜色成为红色,右面称为蓝色。

注意,我说的是单纯的视觉颜色的体验,不是颜色引起的诸如激动,平静等等荷尔蒙体验。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6-4 11:31:57
哲思 发表于 2011-6-4 11:24
[你没看懂我的意思,我最后重复一下我的问题,但是不想继续和你争论了,只把问题列出来,你看下面的字:

                     

我们俩都称左面的“啊”字是红色,右面的“啊”字是蓝色。可是我们的内在对颜色的体验完全相反。你怎么能知道我们的体验是相反的。
好的,这样的气氛比较好。。

你说的内在对颜色的体验完全相反是什么意思,请举例说明。。
-------------------------------------------------------------------------------------------------------------------------
意思是说,你看左面字的内在色彩体验,与我看右面字的内在色彩体验相同。而你看右面字的内在色彩体验与我看左面字的色彩体验相同。可是我们都把左面的字叫红色,右面的字叫蓝色。

注意,我说的色彩体验是指视觉感觉体验,不是由颜色引起的诸如激动平静等等荷尔蒙体验。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6-4 18:00:59
周百五 发表于 2011-6-4 11:31
你没看懂我的意思,我最后重复一下我的问题,但是不想继续和你争论了,只把问题列出来,你看下面的字:

                     

-------------------------------------------------------------------------------------------------------------------------
意思是说,你看左面字的内在色彩体验,与我看右面字的内在色彩体验相同。而你看右面字的内在色彩体验与我看左面字的色彩体验相同。可是我们都把左面的字叫红色,右面的字叫蓝色。

注意,我说的色彩体验是指视觉感觉体验,不是由颜色引起的诸如激动平静等等荷尔蒙体验。
呵呵呵~~!你还是没有用清楚明白的语言来讲述你的观点,我理解你是不是这个意思:
作为视觉,大家都看清楚了左边的字是红色,右边的字是蓝色,这是视觉的差异,很清楚。但是,你谈的视觉感觉体验相同,可能是想说你这里谈的视觉感觉体验是指一种单纯的视觉,既不是这种视觉也不是那种视觉,而是单纯的、纯粹的视觉,是指纯粹的,单纯的感觉。。。不知道你是不是这个意思。。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6-5 06:21:44
哲思 发表于 2011-6-4 18:00
周百五 发表于 2011-6-4 11:31
你没看懂我的意思,我最后重复一下我的问题,但是不想继续和你争论了,只把问题列出来,你看下面的字:

                     

-------------------------------------------------------------------------------------------------------------------------
意思是说,你看左面字的内在色彩体验,与我看右面字的内在色彩体验相同。而你看右面字的内在色彩体验与我看左面字的色彩体验相同。可是我们都把左面的字叫红色,右面的字叫蓝色。

注意,我说的色彩体验是指视觉感觉体验,不是由颜色引起的诸如激动平静等等荷尔蒙体验。
呵呵呵~~!你还是没有用清楚明白的语言来讲述你的观点,我理解你是不是这个意思:
作为视觉,大家都看清楚了左边的字是红色,右边的字是蓝色,这是视觉的差异,很清楚。但是,你谈的视觉感觉体验相同,可能是想说你这里谈的视觉感觉体验是指一种单纯的视觉,既不是这种视觉也不是那种视觉,而是单纯的、纯粹的视觉,是指纯粹的,单纯的感觉。。。不知道你是不是这个意思。。
-----------------------------------------------------------------------------------
很遗憾,你好像还是没理解我的意思。大家都把左面称为红色,右面称为蓝色,但是内在的视觉体验却不同。这有这么难理解吗?我这么说吧,你看到的红色不可能与我看到的红色感觉完全一样,现在我说它们不但不同,而且完全不同,你怎么知道这种不同?
色彩会带来附带的体验,诸如:扩张感,深邃感,收缩感,冷暖感,热烈感,平静感等等附带感受。但那不是色彩体验本身。

附带体验的相同去证明色彩体验本身的相同,是无效的。
你不能说,红色就是热烈,扩展,收缩等等。这些描述都不是色彩体验本身,而是附带体验。即使一种颜色的附带体验完全相同,你也无法证明色彩体验本身会相同。况且有些不同色彩本身就会带来相近的附带体验,比如蓝色绿色

那么你如何知道,同一种波段的电磁波,比如红色,在人们眼中的色彩体验会是不同的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6-5 07:58:13
啊                                 

我最后打个比方,现在假设人真的有灵魂。而感觉是肉体的功能。假设你的灵魂钻到我的身体里,而我的灵魂跑到你的身体里。你在我的身体里发现,看到的左面的字是蓝色的,右面的是红色。而你奇怪为什么之前我会把左面的字称为红色。

同时你也奇怪为什么在自己身体里看到的左面是红色,而在我的身体里看到的是蓝色。然后你又回到自己身体里,发现我们两个都把左面的字称为红色。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首页上一页下一页跳至第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