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论】【唯心论】【悖论】兼其他
首先,人类划分哲学为唯物论与唯心论,也有单独列出二元论,过程论之类的,这种划分,严格的说,很模糊。至今没有共识的公认定义及划分标准。其实哲学、思想等等概念都是如此。
唯物论是什么?物质导致的一切,什么是物质?可以被人们五官所对应的内容。
唯心论是什么?精神导致的一切,什么是精神?可以被人们意识所对应,但五官中找不到对应的内容。
这里的内容是指抽象,如果你理解不了所谓抽象,可以不用理解成抽象。
唯物论与唯心论哪个正确,是争论了几千年的问题,至今没有结果,而且以后还会争论,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两者的建立基础是合理的,但两者都是解释不了的问题。
人首先是个个体,他不可能和别人共享五官与意识,所以,人只能通过自己的五官与意识进行经验观察与分析判断。我们会说——别人和我们说话,相当于把他们的意识行为加入了我的意识,两个意识可以通过语言沟通合在一起。这个问题后边再说。
首先个人在认识世界的时候,只有两类认知系统——五官、意识。五官人们都清楚,看的见,摸的着,争议性不大。意识有点麻烦,意识是什么,和哲学、唯物、唯心一样,它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共识的定义,普通人有自己的理解和使用这个词的用法,不同的哲学家有各自的定义与使用这个词的范畴。但所有这些都有一个基本的内容:比如,我知道自己看到东西了,不是眼睛知道的,是意识知道;我看到的东西直接针对的,不是外在的那个东西本身,是我意识中的一个影像,我推理判断是在意识中内容;……但意识是什么,谁也说不清,任何想给一个名词概念定义标准定义的人,他必然是思想混乱者。当然,他可以给名词概念定义一个自己认为自己可以理解的定义,这没有问题。
其次,为什么会产生唯物论与唯心论之争?
起因就在于五官与意识两类认知系统。它实际是一个悖论,而且你怎么绕都是一圈子式的论述题——
我们都知道我们的意识,意识到自己看到某个东西时,这个东西已经成了意识中的影像了,这是意识确定自己感官的开始,但是在意识中确定的,不是在感官中。感官自己不能确认自己的行为。这就成了一个问题——这些东西是不是就在我的意识中,还是有个来源?
1、如果这些东西没有来源,有些人是不理解的,它不源于外,怎么可能进入意识并成为意识的内容,五官针对的是外界,不是意识。所以,必然有个外界的来源。这是唯物论观点的根本起点。你说有错吗?没错。但有个最大的问题——任何人无法意识中的影像形成以前,确认一切。这个影像形成以前的内容,必须仍通过意识的推理分析而得出,但结论本身这是意识中的内容,无法说是意识外的内容。只是我们把这个结论当成意识外的内容。
2、如果一切都只在意识的范畴内活动,而意识以外的内容,仅是我们把意识中的分析结论当成的,而不是当时的。那么一切就在意识中。这是唯心论的观点起点。你能说有错吗?也同样没错。但也有最大的问题——你的五官没用了,它们仅是一堆供你假设的摆设。而且当你主动闭上眼时,确实就没有对应的影像出现了。这说明影像似乎还是源于意识以外。
3、针对自己的问题,对方都可以拿自己起点根据加以反驳,但针对自己的问题,自己都无法正面解释。这就形成了一圆环状态的推理——典型的悖论,你站在哪个点上不看以后,哪个点就成立,你站在哪个点上往以后方向看,哪个点就不成立。于是不可知论出现了。
什么是不可知论,举个最简单的例子——灵魂存在吗?你说存在,拿出来看看。对方会说,看不到就没有吗?
同样可以问,看不到就有了吗?完整的表述是——看不到,不能证明有,也不能证明没有。谁只说其中半句,都能反驳另半句,但都不能证明自己这半句也成立。所以,不可知论出现进行调合,结论就是——不知道。但不可知论也有自己的麻烦,不知道算不是算一种知道,你知道的就是——不知道这个结果。那还是一种明确的知道呀。这就象前边的看不到算是有,还是算没有一样——不知道算不算一种知道。不可知论与可知论也形成了一个悖论的怪圈。
哲学是干什么的,面对问题的,如果问题解决了,它就不是哲学的内容了。所以,如果你说你解决了哲学的问题了,那么你的工作已经不是哲学的范畴了。哲学所面对的就是解决不了的问题。一旦问题解决,它就成了哲学以外的另一个独立学科了。
人所处的世界就是一个悖论的世界,世界有逻辑,但没有逻辑。世界是意识的内容,也同样不是意识的内容。世界是客观的,但同样没有客观。
就如同我们都生活的目的不是为了死亡,但我们的结果就是死亡。你追求的有意义吗?有意义,站在追求的点看,有意义,但站在死亡的点上看,没有任何意义可言。站在过程的角度看,似乎有,也似乎没有。你同时站在起点、终点、过程看,不可能,除非你是孙猴子,可以分身,全面的角度与立场同时的面对一个事物,是任何一个普通的人也做不到的。所以,你只能找到和你站在一个立场的人产生共识。